字词 | 《晏子春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
又称《晏子》。相传为春秋时齐人晏婴撰,宋代《崇文总目》认为是后人采晏婴行事所作,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后人伪托,不足信。晏婴又名晏平仲,为春秋时齐国的思想家、政治家,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任齐卿,历仕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卒于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前后执政56年之久,声名显于诸侯,其言行主要见于《左传》。该书分为《内篇》6篇,《外篇》2篇,共215章,每章均列有标题。内容多依托于晏婴,记叙其行事、谏语及答齐景公问等。《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在儒家类,至唐柳宗元始认为其旨多尚兼爱、非厚丧久丧者,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认为是“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马端临《文献通考》也认为该书崇尚节俭,将其列入墨家类中,但该书虽非晏婴所撰,其成书年代也不晚于西汉,其中多收录有古书记载及民间故事,故仍具有重要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贾谊《新书》、《史记》和《淮南子》都曾称引该书,并被稍晚的《韩诗外传》、《说苑》、《新序》、《列女传》等书所抄录。《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说它“特失其编次者之姓名耳”,虽依托晏婴之名,而其内容,则属唐人魏征《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其中如王士祯《池北偶谈》所摘引齐景公圉人一事,虽属荒唐,殆同戏剧,为后人所窜入,但仍不愧为“传记之祖”,故将其改列在史部传记类中。其中如第6卷《内篇》《杂下》晏子使楚一章说:“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导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语言简练生动,有鲜明的艺术效果,是一篇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因此有的学者称该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此书版本主要有《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清顾广圻校景元钞本,《诸子集成》张纯一校注本等。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1982年重版,收入《新编诸子集成》中,书后附录有《晏子春秋佚文》及《集语》、《事迹》、《有关考辩》等6种,全2册,为目前的通行版本。又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有《晏子》残简,与今本文字大体相同,可参看。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
书名。旧题春秋齐晏婴撰。所述皆晏婴遗事,当为后人摭集而成。书名始见于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云:“晏平仲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载:“《晏子》八篇。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并将该书列入儒家,又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刘向曾校定该书,并著有《叙录》一篇,称“其书六篇,皆谏其君,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至唐柳宗元疑该书为“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其《辩晏子春秋》说:“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问枣及古治子等,尤怪诞;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此说影响甚大,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及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皆将该书列入墨家。今多数研究者认为,《晏子春秋》是记述春秋时齐相晏婴立身行事的一部书。著者及著书时代已难以查考,大概是战国后期熟悉齐国、尤其是晏婴言行者所著,从它被著录于《史记》和《汉书·艺文志》来看,决非秦汉以后人的伪造。全书共八篇:《内篇谏上》、《内篇谏下》、《内篇问上》、《内篇问下》、《内篇杂上》、《内篇杂下》、《外篇重而异者》、《外篇不合经术者》。“内篇”多有崇尚节俭之说,“外篇”《仲尼之齐欲封节》与《墨子·非儒》意同,故柳宗元等疑为“墨子之徒齐人者”所作。全书着重宣扬晏婴公正无私、智慧机敏、娴于辞令、抑强扶弱的才能和美德。文笔简炼生动,善于通过叙事和借助形象性的譬喻来说理,在富有故事性、戏剧性的记事中,使道理融化于其中或变为生动的对话,使人易于理解接受。汉刘向《叙录》中称其“文章可观,义理可法”,不为妄评。清孙星衍《晏子春秋音义》、近人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是通行的版本。 《晏子春秋》《晏子春秋》,旧题为春秋时期齐国晏婴所著。晏婴(?—前500)春秋时齐国大夫。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君,他不肯以死殉君,认为君主与国家有别,君主虐民而亡,人臣不必殉死。曾对齐景公论述“和”、“同”之别。“和”是相异的事物合而相济,“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同”是相同的事物加在一起,“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以“和”“同”之辨劝景公去“同”取“和”,听取不同意见。他还预言齐国政权将为田氏所取代。 经学者考证,《晏子春秋》系后人依托并采掇晏婴的言行辑成。有内外篇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西汉墓中出土的《晏子》残简,与今本有关章节对照,内容大体一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