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无题二首》其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无题二首》其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商隐
←上一篇:《无题二首》其一 下一篇:《无题二首》其一 →
诗词简介: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女子的遭遇及她对美好爱情的执着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无所依托的幽怨以及矢志不移的追求。

两首无题都写幽闺女子的相思寂寥,又都采取深夜追思抒慨的心理独白方式。但前章近赋,不但明写女子深夜缝制罗帐、男子系马垂杨岸边,且用细腻传神笔墨具体描绘双方邂逅相遇、未通言语的戏剧性场景与初恋心理,写实意味较浓。后章近比,不重具体情事的描绘刻画,而以空灵概括之笔抒写身世境遇之感为主,托寓痕迹比较显明。“神女”一联,隐见诗人遇合如梦、无所依托的境遇。… “风波”一联,设喻与显属寓言的《深宫》“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一联相似(仅下句喻意相反而已),更可悟其有托而言,诗人“内无强近,外乏因依”,仕途坎坷,屡遭狂暴势力摧抑,而未得润泽滋养,故借此寄慨。何焯说此首直露自伤不逢本意,是切合实际的。但前章在描绘具体场景情事中所透露的深情期待、惆怅追忆、无望相思、青春易逝与盼望会合的情感中又都贯穿了一种执着的相思与期待心理,放空了看,也并不排斥其中蕴含了诗人更广泛的人生感受和心理状态。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无题二首》其二
    .[唐].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 《 wú tí èr shǒu 》 qí èr 
    《 无 题 二 首 》 其 二 
    .[ tánɡ ]. lǐ shānɡ yǐn 
    .[ 唐 ]. 李 商 隐 
    zhònɡ wéi shēn xià mò chóu tánɡ , wò hòu qīnɡ xiāo xì xì chánɡ 。 
    重 帏 深 下 莫 愁 堂 , 卧 后 清 宵 细 细 长 。 
    shén nǚ shēnɡ yá yuán shì mènɡ , xiǎo ɡū jū chù běn wú lánɡ 。 
    神 女 生 涯 元 是 梦 , 小 姑 居 处 本 无 郎 。 
    fēnɡ bō bú xìn línɡ zhī ruò , yuè lù shuí jiāo ɡuì yè xiānɡ 。 
    风 波 不 信 菱 枝 弱 , 月 露 谁 教 桂 叶 香 。 
    zhí dào xiānɡ sī liǎo wú yì , wèi fánɡ chóu chànɡ shì qīnɡ kuánɡ 。 
    直 道 相 思 了 无 益 , 未 妨 惆 怅 是 清 狂 。 
     
  • 《無題二首》其二
    .[唐].李商隱
    重幃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元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幽寂的厅堂中层层帷幕深垂,独卧床上,追思前事,倍感静夜的漫长。
    自己的身世,正象那巫山神女,纵有遇合,不过转眼成空的幻梦;
    自己的境遇,正象那清溪小姑,本来就没有可以依托的情郎。
    象柔弱的菱枝,却偏遭横暴风波的摧折,象芬芳的桂叶,却无月露的滋润让它飘香。
    即便是相思全然无益,我也不妨怀抱痴情而终身惆怅!
  • 【注释1】

    1、莫愁: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这里借指女主人公。
     
    2、神女:即巫山神女。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说她与楚怀王、楚襄王在梦中欢会。小姑:指清溪小姑神。《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3、谁教:谁令。桂叶本有芬芳美质,然无月露滋润使之飘香,故说“谁教”。
     
    4、直道:即便说。清狂:本指白痴,此处犹言痴情。谓即便相思全然无益,也不妨终抱痴情而惆怅终身。


     
    【注释2】
    ①重帷:层层帷幕。莫愁:此指深闺处子。清宵:静夜。细细长:漫长。
     
    ②神女:即巫山神女。 
     
    ③风波句:意谓风波有间摧折柔弱的菱枝。月露句:意谓月露不让芬芳的桂叶得到滋润。谁教,不让的意思。 
     
    ④直道:即使明白了。了:完全。未妨惆怅:(也)不妨执迷不悔而惆怅终身。清狂:痴迷。

  •  明·许学夷:“商隐七言律语虽秾丽而中多诡僻,如‘狂飙不惜萝阴薄,清露偏知桂叶浓’,……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等句,最为诡僻。……论诗者有理障、事障,予窃谓此为意障耳。”( 《诗源辩体》卷三十)
     
    清·何焯:“义山无题数诗,不过自伤不逢,无聊怨题,此篇(指第二首) 乃直露本意。” ( 《李义山诗集辑评》 引)
     
    清·陆昆曾:“二诗疑为(令狐)绹发,因不便明言,而托为男女之词。此风骚遗意也。首篇言文人以笔墨干谒,犹女子以纫补事人。‘凤尾香罗’二句是比体,即《传》所谓 ‘屡启陈情’ 也。曰 ‘羞难掩’,是欲强颜见之也; 曰 ‘语未通’,是不得与之言也。五曰自朝之暮,惟有寂寥;六言自春徂夏,略无消息。结言所以若是者,岂真道之云远哉,亦莫肯我顾耳。此篇 (第二首) 言相思无益,不若且置,而自适其啸志歌怀之得也。……”( 《李义山诗解》)
     
    叶葱奇:“这是太和八九年乡贡后,考进士未第时作,用未嫁比未登进士第。……第一首用 《长门赋》 的 ‘声象君之车音’,第二首用 ‘月露桂叶’,应进士举的情事隐约可见。” (《李商隐诗集疏注》上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此二首均描写幽闺女子相思寂寥之 情,虽流传不广,但其对幽闺女子复杂心理的描摹,寄托之深远,“其造意 幽深,律切精密,有出常情之外者”(明高棅《唐诗品汇》)。
     
     
     第二首则从女主人公的居住环境写起,表现她内心的寂寞闲愁与相 思苦闷。首联写女子在帷帐深幽的闺房中醒来,长夜无眠。“清宵细细 长”一句,通过漫漫长夜的煎熬,暗示女主人公辗转反侧,一夜无眠。颔联 则借两个典故表达了女主人公与意中人无法相见,互诉衷肠的痛楚。“神 女生涯”,指的是巫山神女与楚王在梦中欢会,典出宋玉《神女赋》。“小姑 居处”,语出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此二句意思 是,我像“小姑居处”一样,身边没有意中人陪伴,只能像神女那样,在梦中 与情人相逢了。此二句看似不露声色,但相思之热切,情感之炽烈,力透 纸背。
     
     颈联则转写女主人公不幸的人生遭遇:自己像那柔弱的菱枝,偏偏遭 逢风雨的欺凌;又像那芬芳的桂叶,偏偏得不到月下甘露的滋润。此处以 “菱枝”与“桂叶”自喻,暗示自己“屋漏偏逢连阴雨”的不幸遭遇。这不幸 是谁带来的呢?诗人在此并没有提及,但从“不信”与“谁教”二词中,我们 不禁要为女主人公掬一把同情之泪。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闺中女子对 爱情忠贞不渝的坚守:即便我与意中人无法相见,即便我的身世坎坷不 幸,但却无法动摇我对爱情的期盼与追求。即便这番刻骨铭心的相思毫 无益处,但也不会妨碍我把这惆怅之情化作一片痴情。句语至此,“此种 真沉沦悲愤、一字一泪之篇,乃不解者引入歧途,粗解者未披重雾,可慨久 矣”(清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
     
    作为李商隐七律诗中的代表,《无题》诗在艺术上的表现臻于成熟。 诗人写闺情,写相思,却善于用比喻、象征、联想等多种手法融合互用,“用 意深微,使事稳惬,直欲于前贤之外,另辟一奇”(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 序例》)。此外,我们也不应忽略《无题》诗背后的深层寄托,王夫之《唐诗 评选》评曰:“义山诗寓意俱远,以丽句影出,实自楚辞来。”从这个意义来 看,《无题》诗写美人,写相思,实际上与楚辞中之“香草美人”相暗合,其对 “遇合不谐”的人生慨叹,已然呼之欲出了。
     
  •  用组诗的形式来抒写爱情,写恋爱中人的心理活动,爱情的执著坚贞,失恋的痛苦悲伤等等 (古人通称为“艳情”) ,唐人李商隐可以说是一个成就卓著的创造者。这些作品惹得许多后人对李商隐本人的爱情婚姻生活作过细致的查考。而通观其全部诗作和生平遭际,有些人又觉得他的不少爱情诗,还蕴含着更深广的内容,很可能与诗人对坎坷身世的感伤有关。总之,李商隐的爱情诗,尤其是他那些七律《无题》,千百年来人们一方面是由衷喜爱,珍之宝之,另一方面却又从内容到本事都是众说纷纭,迄无定论。
     
     现在让我们暂时撇开前人的种种说法,尽可能不带先入之见地来直接读一读李商隐的两首七律 《无题》 。
     
     
     组诗的第二首,是对前一首的发展和补充,其基本规定情境与上一首相同,即都是从男子视角来写女子不如意的爱情生活,因此诗的内容大体仍由旁观者的体察描叙和设身处地的感叹两部分构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补写出前一首未能顾及的女主人公的居室环境。“莫愁堂”,含义有多层,既说明这是一间陈饰华美的闺房,又暗示女主人公长得像传说里著名的莫愁女那么美丽。而“重帏深下”则不但使屋内陈饰具体化,而且更直接显示出女主人公被拘于深闺、形同幽囚般的生活。“卧后清宵”云云,是说女主人公短暂的睡眠后 (请别忘记,昨日深夜她还在缝帐子),在清晨早早醒来,只觉得时间过得那么缓慢,就像抽不完的长丝,使她痛感寂寞的时光难熬。这一联,上句是诗人对女主人公生活的设想和描绘,下句已不仅是客观描写,而加入了代女主人公抒慨的成分。这就为向颔联的过渡作好了准备。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两句,性质与前联下句相似,是诗人充满感情的旁述,又是女主人公心底的慨叹。
     
     高唐神女曾在梦中同楚王欢会,正如同我们的女主人公无数次地梦遇情人一样,可是那毕竟只是一个虚幻的梦; 而现实呢?却跟古代民歌里唱的那样:“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 《神弦歌·清溪小姑曲》 ) 她根本无从和自己相爱的人见面。梦和现实的对立是那样鲜明、那样无法调和。那么,梦得愈多、愈甜,就必然愈感到现实的无情和难耐。于是很自然地,不论是诗人还是诗人心目中的女主人公都会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于冷酷环境,对于不幸的命运的强烈怨恨。“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菱枝、桂叶当然是比喻女主人公(“桂叶”既指桂树之叶,又是唐代女子画眉的一种形式),强调她的柔弱、美丽、气质芬芳和命运的无主、不定。“不信”有不管、不顾、不惜之意。“谁教”有怎会、何让之意。“风波”和“月露”以自然之物喻指无法自主把握的命运。这命运对女主人公,既是多情的,又是无情的。它既像清冷润湿的月露那样,使具有美质的女主人公发出诱人的芳香; 可是它又像粗暴恣肆的狂风巨澜,无情地摧折着这个柔弱无依的女子!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和她的女主人公用同一个声音充满哀怨地向命运 (实际上就是向主宰命运的人) 呼喊: 你既根本不顾一个弱女子对于幸福的自然要求,而对她横加摧残,那你又何必令她具有如此芳香的美质和一颗如此敏感的心呢! 如今在我们看来,这呼喊岂不就是对于一代代养育着子女、主观上也希望子女幸福,却往往在实际上摧残着自己子女的人们的痛切责问吗? 岂不就是对于这些盲目摧抑人性的人们所遵奉的礼教戒条的控诉吗?
     
     但人性的要求毕竟是强大的,压抑愈重,反抗愈烈。明明知道相思毫无益处,理想的结合绝无可能,但心灵的自由毕竟控制不住,痴情的人们还是可以抱着永恒的相思而怅恨终身,哪怕因此落得一个 “清狂”的名声也在所不惜!这就是这首无题诗末联的含义。
     
  •  层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独处幽室女子,感到寂寂黑夜如此漫长;曾几何时,也曾对爱执着追求,也有过缠绵的际遇;如今却像清溪小姑,独处无郎,终身无托;唉,自己就像那柔弱的菱枝,偏遭风波摧折;像桂叶,没有月露滋润也没了芬芳。虽然知道相思全然无益,也还抱着痴情的惆怅终身思念。
     
    诗首先描写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把她生活的凄苦渲染烘托出来,先定下幽郁的基调,接下来以两个暗典来写女主人公的以往和现在。神女生涯用巫山神女遇楚王之事,可见女主人公并不是空自感怀,而有过激动人心令人难忘的过去,“小姑无郎”语出《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今昔对比,更觉其身世凄凉,接下来写女主人公的感触,用菱枝、桂叶比喻女主人公无所依托,得不到爱情滋润,无人保护的凄婉心情;最后写女主人公的心态,从这里可以看出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态度。
     
     这首诗剪取主人公身世遭遇的几个片断,以抒情为主,着力通过主人公的感觉、心理活动来表现她丰富的内心世界。蕴藉含蓄,意境深远。了解诗人的经历也许会看出,这首诗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的同时,好像还寓含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也许是作者把自己身世之感深入到这首精美的爱情诗里面了。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李商隐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无题二首》其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商隐
←上一篇:《无题二首》其一 下一篇:瑶池 →
诗词简介:
 本诗抒写了一颗在情感旅途上屡遭挫折的心灵,渴望爱情,追求爱情,而又怕再次受到伤害的复杂感受。
 
首联写眼前之景: 飒飒东风,揉着细细雨丝飘舞,连天碧叶的荷塘外,传来轻轻的雷声。蒙蒙烟雨笼罩了天地,夹杂着细雨的凉风轻盈而温柔地裹过来,雨中滚动着晶莹水珠的荷叶,空中隐隐的雷声,共同构筑了一个生机勃勃、缥缈清新的世界。在这样的时刻,心会变得格外柔软而敏感,多愁善感的人会不由自主地涌出许多遐思和联想。
 
 颔联以物喻事,写爱情的力量: 蟾蜍状的金属香炉上有衔接的钮,很坚实,烧香的时候还是可以填入香料; 井很深,但装饰有玉虎的辘轳牵动井绳仍然可以打上水来。“香”“丝” 谐“相”“思”,也寓意相思无孔不入,无穷无尽。
 
 颈联以贾氏爱韩寿俊少和宓妃慕曹植才华的典故说明爱是无法遏止的: 贾充的女儿贾午暗中见到她父亲的小官韩寿年轻貌美,偷偷与之相爱,贾充知道后,将女儿嫁给了韩寿; 曹植想娶甄氏,曹操却将她赐给曹丕,甄氏后来被郭后所迫自杀,曹植来京城时,曹丕将甄氏的玉镂金带枕给了他,曹植带着枕头回去,晚上歇息在洛水上,梦中与一女子相会,醒来后作了 《感甄赋》,即《洛神赋》。古人的悲欢离合,寄予了诗人心中太多的爱恋情怀。
 
但爱得越多,受的伤害越深,尾联陡转,诗人告诫自己:春天来了,但春心不要和春花争着萌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片片相思都会化为灰烬。这愤激不平的诗句是诗人遭受感情创伤的真实流露,包含着痴情后的绝望,深爱后的伤痛,付出后的幻灭……诗人不是不要去爱,只是爱带给他太多的无奈。萌动的春心照应开头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春天,全诗结构自然严谨,情感细腻,表达婉转优美。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无题二首》其二
    .[唐].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 《 wú tí èr shǒu 》 qí èr 
    《 无 题 二 首 》 其 二 
    .[ tánɡ ]. lǐ shānɡ yǐn 
    .[ 唐 ]. 李 商 隐 
    sà sà dōnɡ fēnɡ xì yǔ lái , fú rónɡ tánɡ wài yǒu qīnɡ léi 。 
    飒 飒 东 风 细 雨 来 , 芙 蓉 塘 外 有 轻 雷 。 
    jīn chán niè suǒ shāo xiānɡ rù , yù hǔ qiān sī jí jǐnɡ huí 。 
    金 蟾 啮 锁 烧 香 入 , 玉 虎 牵 丝 汲 井 回 。 
    jiǎ shì kuī lián hán yuàn shǎo , mì fēi liú zhěn wèi wánɡ cái 。 
    贾 氏 窥 帘 韩 掾 少 , 宓 妃 留 枕 魏 王 才 。 
    chūn xīn mò ɡònɡ huā zhēnɡ fā , yí cùn xiānɡ sī yí cùn huī 。 
    春 心 莫 共 花 争 发 , 一 寸 相 思 一 寸 灰 。 
  • 《無題二首》其二
    .[唐].李商隱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飒飒东风里迷蒙的细雨飘来,
     
    芙蓉池塘外响起一阵阵轻雷。
     
    蟾形熏炉烧香料从鼻钮填入,
     
    用玉虎辘轳牵动井绳打水回。
     
    贾氏敢窥帘偷爱美少年韩寿,
     
    宓妃留锦枕倾慕曹植的高才。
     
    切莫让萌动春情与春花竞发,
     
    只因寸寸相思都会化为烬灰!
     
     
     
    【翻译2】
    飒飒细雨从东南方飘来,
    荷花塘外响起隐隐轻雷。
    香炉锁合,烧香自可进入;
    井水深深,辘轳牵绳能回。
    贾氏窥帘,爱韩寿的少俊;
    宓妃赠枕,慕魏王的文才。
    春心啊切莫跟春花竟发,须知寸寸相思都化为寸寸尘灰!
  •  
    【注释1】
     
    ①金蟾:铜制香炉开关小机纽,名曰鼻钮,作蟾蜍之形,可开启放入香 料。
     
    ②玉虎:井上辘轳,取水之具,饰以玉虎。牵丝:引水之井绳。
     
    ③“贾氏”句:贾氏, 西晋权臣贾充之次女。据《世说新语》载:贾氏于帘内偷窥父之属官韩寿,见其貌美,爱 之,遂私通。贾氏将御赐充之西域异香赠寿,充觉,许其成婚。
     
    ④“宓妃”句:洛水女神, 这里指曹丕的皇后甄氏。《文选》李善注:曹植求甄氏为妃,而曹操将其给予曹丕,植思 念不已。黄初三年,植朝京师见丕(时丕为魏文帝,甄后已被郭妃谗死),丕将甄后所枕 之玉镂金带枕赐植,植回封地,途经洛川,憩息水畔,思念甄氏,忽见甄后前来曰:“我本 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今与君王……”植心有感焉,遂作《感 甄赋》。后魏明帝易其名为《洛神赋》。魏王:指魏之东阿王曹植。
     
     
     
    【注释2】

    ①飒飒句:隐喻女主人公春心的萌动与迷茫。芙蓉句:隐喻女主人公的期待、希冀。化用了《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音”之意。 
     
    ②金蟾二句:暗喻幽闭环境之中,仍然情窦为开,心有所牵。其中“香”、“丝”谐“相思”之意。金蟾,指金色的蛤蟆形的香炉。玉虎,井上的辘轳。丝,井绳。
     
     ③贾氏窥帘:指贾充女儿嫁韩寿事。掾,僚属。指韩寿。宓妃留枕:魏时甄氏原为袁绍儿媳,后被曹操许给曹丕。甄氏死后,曹丕将其遗物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后来曹植梦见甄氏告诉他,自己本钟情于他,故留下枕头给他作纪念。宓妃,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而成为洛神。此借指甄氏。魏王:指曹植,曹操子,魏国陈王,谥号思,亦称陈思王,才华横溢,有才高八斗之誉。 
     
    ④春心:相思之情。
    【注释1】
  • 【集评】 清·朱鹤龄:“窥帘留枕,春心之摇高极矣。迨乎香销梦断,丝尽泪干,情焰炽然,终归灰灭。不至此,不知有情之皆幻也。乐天《和微之梦游诗序》谓曲尽其妄,周知其非,然后返乎真,归乎实,义山诗即此义,不得但以艳语目之。”(《李义山诗集笺注》)
     
    清·胡以梅:“一二言阴蒙而天日为蔽。三四言隔绝不通。五六羡古人之及年少而用才。七八不能与众芳齐艳使人灰心耳。”(《唐诗贯珠串释》)
     
    清·纪昀:“起二句妙有远神,不可理解而可以意喻。贾氏窥帘,以韩掾之少;宓妃留枕,以魏王之才。自顾生平,岂复有分及此,故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此四句是一提一落也。四首皆寓言也,此作较有蕴味,气体亦不堕卑琐。”(《玉溪生诗说》)
     
    今·罗宗强:“首联是一个写实性意象,颈联借喻爱慕之情,尾联写爱恋之情的浓烈与失望的难以忍受的悲伤。但是颔联写什么,却就难以猜度。……由于这一联与上下各联并无明确的联系,全诗的意象便割裂开来,成了若干意象的片断组合。要确切说出它的情思发展的明晰线索是很难的,但却从这些片断意象的组合中表现出了一种朦胧情思:热烈的恋情与失望的悲伤。”(《唐诗小史》)
     
    【总案】 本篇写幽闺女子风雨怀人的情思与相思无望的痛苦。全诗从写实角度看,似断似续,意绪埋没过甚;从表现心象的角度看,则虽横云断岭,实有神无迹,它是追求与幻灭两种心象的交相映现。首联凄迷杳冥之景与低回怅惘之情浑然一片,而女主人公独居有怀、宛若有待的心态也仿佛可见。颔联含意隐晦,歧解纷出,但从表现心象看,则是在孤寂隔绝的境况中时时被启动牵引的情思的外化。腹联是情思缠结时的内心独白,两个事典所显示的,正是“春心自共花争发”的心态。尾联陡转,萌发的春心烟销灰灭。而在绝望、幻灭的悲愤中,又透出春心的不可抑止与泯灭。这种期待追求到幻灭的心象序列,所蕴含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爱情生活,而可旁及更广泛的人生体验。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无题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追求爱情而失望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首联描绘环境气氛:飒飒东风,飘来蒙蒙细雨;芙蓉塘外,传来阵阵轻雷。这里既隐隐传出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带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调,烘托出女主人公正在萌发跃动的春心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这种“象外之致”,和诗歌语言的富于暗示性有密切关系。东风细雨会使人自然联想起“梦雨”的典故和“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脩兮憺忘归” (《楚辞·九歌·山鬼》)一类诗句;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和唐人诗作中常常用作男女相悦专情之所的代称;“轻雷”则又暗用司马相如《长门赋》: “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这一系列与爱情密切相关的词语,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纪昀说: “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所谓“远神”,或许正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诗歌所构成的深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续写女子居处的幽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 “锁”指香炉的鼻钮,可以开启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装饰的虎状辘轳。“丝”指井索。室内户外,所见者惟闭锁的香炉,汲井的辘轳,正衬托出女子幽居孤寂的情景和长日无聊、深锁春光的惆怅。香炉和辘轳,在诗词中也常和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所以它们同时又是牵动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事物,这从两句分别用“香”、“丝”谐“相”、“思”可以明显看出。总之,这一联兼用赋、比,既表现女主人公深锁幽闺的索寞,又暗示她内心的情丝在时时被牵动。由于务求深隐,读来不免感到晦涩。和上一联对照,可以看出朦胧之与晦涩,虽然貌似,实际上并不相同。
     
    后幅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颈联出句用贾充女与韩寿的爱情故事。《世说新语》载:晋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他为掾(僚属)。一次充女在帘后窥见韩寿,私相慕悦,遂私通。女以皇帝赐贾充之西域异香馈韩寿。被贾充所发觉,遂以女嫁给韩寿。对句用甄后与曹植的爱情故事。《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说:魏东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妃,曹操却将她许给曹丕。甄后被谗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植离京归国途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说: “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曹丕),今与君王……。”植感其事作《感甄赋》,后明帝改名《洛神赋》 (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联的“烧香”引出贾氏窥帘,赠香韩寿;由“牵丝” (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前后幅之间藕断丝连。这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是无法抑止的。如果把这两句诗翻成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那就是——春心自共花争发。
     
    末联陡转反接,迸发出内心的郁积与悲愤: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即所谓“春心”),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这里,有幻灭的悲哀,也有强烈的激愤不平。透过“春心莫共花争发”的诗句,读者实际感受到的却是:春心,永远无法抑止,也不会泯灭!诗中的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幽闺少女,所谓“相思”不一定有具体的对象,或许竟是杜丽娘式的相思。唯其如此,就更能反映出有形无形的封建束缚对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禁锢与摧残,女主人公的痛苦与呼喊也就更具典型性。这一联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除了感情的强烈和富于典型性外,还由于它在艺术上的创造性。以“春心”喻爱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则不仅赋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生出联想,创造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不但化抽象为形象,而且用强烈对照方式显示了美好事物的被毁灭,使这首诗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李商隐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完全是写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像本篇和前一首,在蓬山远隔、相思成灰的感慨中,是不是也有可能融入仕途间阻、政治上的追求屡遭挫折的感触呢?
     
  •  
     恩格斯说过:“痛苦中最高尚、最强烈和最个人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是我国古代最善于描写这种痛苦的诗人。他传世的几十首《无题》诗,几乎每 一首都是爱情的悲歌(当然,其中也不乏如纪晓岚所说的“祖述美人香草之遗,以曲传不遇之感”的作品)。他以委婉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封建礼教禁锢下的青年男女,对真挚爱情的追求、渴慕,彼此之间地老天荒、到死方休的爱恋,以及恩情受阻、会合无期的深哀巨痛。这些诗同时也典型地展示了士大夫阶层对爱情既渴求、又懦怯的矛盾心态。这首诗就是这样一篇代表作。
     
     诗的首联写景。飒飒春风挟带着蒙蒙细雨,荷花池边传来隐隐雷声。这既写出了当时的景色,同时也微含寓意。荷花,一般都是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离骚》就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句子。这两句暗示了他们的爱情,将遭受风雨的摧残,也为全诗制造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令人不安的气氛,预示着悲剧的展开。因此纪昀说: “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
     
    颔联笔触由远及近,转写抒情主人公周围的事物。这 一联赋中有比,含意深婉。金蟾啮锁,指的是一种蟾形、有鼻钮的香炉。这一句的意思说,香料在香炉里慢慢焚烧。玉虎,指的是以玉石为饰物的虎形辘轳。丝,井绳。这 一句的意思说:辘轳转动,将井绳给拉了回来。何焯评这一联道:“三句言外之不能入,四句言内之不能出,防闲亦可谓密矣。”
     
     首联以景物来暗示厄运的降临,颔联以象征手法来表现恶劣的环境和深重的阻力。但生命的萌动是无法遏止的,爱情也终于冲决了礼教的蕃篱。颈联不胜缱绻地怀念起他们曾有过的恩爱欢洽的时日。“贾氏窥帘韩掾少”,用的是《世说新语·惑溺》上的故事。韩寿貌美,贾充请他担任掾(幕僚),贾充女从窗中偷看到韩寿的容貌,私心慕悦,两人终于结成眷属。“宓妃留枕魏王才”,用的是曹植和洛神(宓妃)的故事。曹植曾倾慕甄氏,甄氏死后,曹植感念不已。后过洛水,梦甄氏持一枕相赠,后曹植作《感甄赋》(曹丕改为《洛神赋》)以纪此事。
     
     在这一联里,作者或把自己比作韩寿,或比作魏王,把对方或比作贾氏,或比作宓妃,言辞之间有多少眷恋,多少缠绵! 然而如今香销梦断,丝尽泪干。往事如烟,回首更添惆怅。因此末联 的感情突然逆转,迸发出了“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呼喊。春心,追求幸福之心。作者巧妙地以爱心和春花的欣欣向荣比照,自诫不要萌发爱的花苞,多一寸相思多 一分苦恼,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相思原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作者却从香料销灰,产生了奇思妙想,创造出“一寸相思 一寸灰”的名句,既使抽象的情感物化,又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被毁灭的无可奈何的悲哀和不满。
  •  
     这是 《无题四首》 的第二首,写一位深锁幽闺的女子对爱情的期待与幻灭的痛苦,是一篇“刻意伤春”之作。
     
     起联描绘环境气氛: 飒飒东风,飘来濛濛细雨; 芙蓉塘外,传来隐隐轻雷。这境象既隐隐透出生命萌动的春天气息,又笼罩着一层凄迷黯淡的色彩。烘托出女主人公隐隐萌动的春心和难以名状的迷惘苦闷。这种象外之致跟诗歌意象的暗示性有密切关系。东风细雨,使人联想到 “梦雨”一类充满梦幻色彩的爱情意象; 芙蓉塘即莲塘,在南朝乐府与唐人诗作中,常与男女相悦传情相关; 而 “轻雷”又暗用司马相如 《长门赋》 “雷隐隐而响起,声像君之车音”,透出爱情上若有所待的心态。纪昀说: “起二句妙有远神,可以意会。”或许正是指这种富于暗示性的意象所构成的渺远朦胧意境。
     
    颔联续写女子居处的幽寂。室内,深闭的蟾状熏炉填入香料后,炉烟袅袅; 室外,虎状的辘轳转动井索,汲上井水,其声哑哑。这种景象,正烘托出女主人公幽居的孤寂和永日无聊的意绪。而袅袅的烟丝和牵丝的辘轳,又是牵引女子思绪的外物,这从两句中分别用 “香” “丝”谐“相” “思” 可以看出。这一联由于意象的暗示性比较隐约模糊,意蕴相当隐晦,但在幽寂中有情思牵引的境象仍约略可见。如果起联是写“神女生涯原是梦”,那么这一联便是写“小姑居处本无郎”。
     
    诗的后两联是一个整体,不妨看作女人公的心理独白。腹联所概述的两个爱情故事,尽管结局有幸有不幸,但都具有相同的特点: 无论是贾氏窥帘,爱韩寿之少俊,还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华,都是女子方面主动向男子表白爱慕之情,而且感情之强烈可以冲破礼教的约束,越过生死的界限,从而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爱情的愿望是无法抑止的。如果把这一联的意蕴翻成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那就是——春心自共花争发。这一联乍看似与颔联不相属,但从情思的牵引到春心的难抑,内在的意脉仍然一贯; 由上联“烧香” 引出贾氏赠香,由 “牵丝 (思) ” 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断,联想也自有线索可循。
     
    末联承上“春心自共花争发”之意,陡转反接,进发内心的郁愤。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其中有幻灭的悲哀,也有强烈的愤激。诗人将“春心”与“花争发”联系起来,不仅赋予“春心” (爱情的期待与追求) 以美好的感性形象,而且显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因此,尽管主人公发出“春心莫共花争发”的怨愤,读者感受到的却是春心永远无法抑止,更不会泯灭。“相思”、“灰心”本是抽象的概念,诗人由香销成灰生发联想,创造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不仅化抽象的情思为生动具体的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因爱情的幻灭而肝肠寸断的女主人公形象,而且用强烈对照显示美好爱情理想的被毁灭,使尾联所表现的感情高潮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这首诗除尾联含意显豁外,其它各联都写得相当朦胧隐约,令人莫测其指归。这三联展现的景象、物象与事象,都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与事件的再现,而是抒情主人公的心象。首联在环境气氛的描写中所显示的是女主人公在迷惘苦闷中有所期待的心象。颔联透过物象的隐约帷幕,依稀可见女主人公在幽寂中情思萦绕牵引的心态。腹联所展现的事象则又露泄了其萌发的“春心”。由于心象本身就比较朦胧隐约,用来表现心象的景物或典故又相当隐微,因而全篇的意境便显得隐晦。但贯串全诗的那一期待、追求与幻灭的心灵历程仍依稀可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2: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