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无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 这是一首慷慨激越的秦地军歌,着重歌颂战士的友爱情谊和抗敌爱国精神。 在《诗经》众多的战争题材作品中,控诉不义之战诗歌的比重极大,而如本诗的拥护正义战争、踊跃投军参战之作,则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是因为此诗的诞生有着特殊的社会、地理条件。地处西北边界的秦国,常遭游牧部落戎狄的侵袭骚扰。被迫奋起抗戎的秦人,在长期频繁的战争过程中,培育了强毅果敢、尚勇轻生的习俗气质,这就为本诗的产生提供了肥土沃壤。班固《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的一段文字可供我们参阅:“山西天水安定北地,地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尚勇力,鞍马骑射。故秦王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 对此诗的作者,清人王夫之认为是秦国君主秦哀公(《诗经稗疏》),根据是《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的史实:吴王伐楚,楚大夫申包胥赴秦求救,“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然而,从本诗的语调口气、情感内容来看,秦哀公不过是“赋诗言志”,真正的作者还应是秦国的广大军民。 诗共三章,以重章叠唱的形式、战士相语的第一人称“我”的口吻,铺陈抒写。 首二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似斗篷的长衣。二、三章的“泽”、 “裳”分指内衣、战裙),用设问的方式,亲切地相告对方,彼此是有难同当、生死与共的战友。三、四句的“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则用直白的语句,斗志昂扬地表达了挺身卫国的决心。全诗的结句更为豪迈潇洒: “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 “与子偕行”——与你携手并肩、共同杀敌、冲锋上战场。英雄豪爽的气概、同仇敌忾的襟怀,通过回环复沓的艺术形式,最终升华到了崇高无私的精神之巅。从而使本诗获得了前人的高度评赞:“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能及。”(引自《诗义会通》) 《无衣》 诗歌。《诗经·国风·秦风》的第八首。这是当时秦国军中的一首歌谣。诗中说为了抵御敌人,士兵们愿意“同袍” “同泽”()、“同裳”共赴战场。表现了秦国兵士尚武、友爱的精神和英勇气概。文情朴实,节奏感强,语似寻常而含义深远。 《无衣》与子同袍①。和你同穿战袍。 王于兴师②,周王起兵打仗, 修我戈矛,快修好手中的戈矛, 与子同仇! 和你一起去战斗! 岂曰无衣? 怎说没有衣穿? 与子同泽③。和你同穿汗衣。 王与兴师,周王起兵打仗, 修我矛戟④,快修好手中的矛戟, 与子偕作⑤! 和你一起去杀敌! 岂曰无衣? 怎说没有衣穿? 与子同裳⑥。和你同穿下装。 王于兴师,周王起兵打仗, 修我甲兵,快修好盔甲刀枪, 与子偕行⑦! 和你一起上战场! [注释] ①袍:长衣。 ②王:周王。于:助词。③泽:通“𫌲”,贴身的内衣,即汗衣。④戟(ji):古代兵器,合戈、矛为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⑤偕作:一同行动起来。⑥裳:下衣。⑦偕行:一起上战场。 [赏析] 这是一支军歌,恐怕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军歌。《诗序》以为是“刺用兵”。《郑笺》进一步指出是“刺康公”。《毛诗正义》以史为证:“康公以(鲁)文(公)七年立,十八年卒。春秋文(公)七年,晋人秦人战于令狐;十年,秦伯伐晋;十二年晋人秦人战于河曲;十六年楚人秦人灭庸……是其好攻战也。”从而证明此诗确实是刺康公好战的。细玩全诗,它没有一点刺的意味;相反,它是鼓励战士们响应王的号召,同心同德,去同共同的敌人战斗。 全诗三章,每章五句。前两句说怎么说没有衣裳,我的也就是你的。它表明战士们互相关心,同心同德,这支军队是团结和有战斗力的。“王于兴师”是说这次战争是周天子发动的。王指周天子。古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打出周天子的旗号,表明这场战争是正义的。最后两句说赶快磨砺好我们的武器,去同我们的共同敌人战斗,富有号召性与鼓动性。 全诗三章,重复之中寓递进的意思。如袍系外衣,泽系内衣,裳系下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一层深似一层地表现出战士之间的亲密关系。又如同仇指统一思想,偕作、偕行指共同行动,而偕作是一同行动起来,偕行是一起上战场,同仇—偕作—偕行,一层紧似一层地烘托出战斗气氛。这是一首赋体诗,直接抒写战士们共同赴敌的高昂的战斗情绪。可以想到:这支队伍反复地唱着这支军歌奔赴战场时,有着何等压倒敌人的气势和力量! 《诗经》中大部分诗是乐歌,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着的。这类诗只有当作“歌”来“读”,才能更好地体会其意蕴。读这首诗,我们想到它是一首军歌,一支军队进行曲,我们对这首诗一定别有体会。 最后我想探讨一下此诗的创作年代,弄清这点,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内容。 “秦人好战。”秦的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 一部战争史。而这部战争史,可分前后两个时期:秦襄公以前,主要是对西戎作战;文公以后,主要是对山东国家作战。 关于此诗,《左传》、《史记》有如下记载:秦哀公三十 一年,吴王阖庐与伍子胥伐楚,攻入郢都,楚昭王逃到随国。楚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救,依庭墙而泣者七日。哀公深为感动,为之赋《无衣》,旋发兵车五百乘救楚,打败了吴师,楚昭王得以回到郢都。有人据此推定此诗作于秦哀公三十一年,即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是《诗经》中写作时间最晚的作品;作者为秦哀公;写的是秦对吴——东方国家的战争。照此解释,“王”应是指秦哀公;“子”应是指申包胥。哀公自称“王”,与礼不合;说哀公与申包胥“同袍”、“同泽”、“同裳”,以及“同仇”、“偕作”、“偕行”,也难说通。可见此说与诗意不合。窃谓此诗是秦庄公或秦襄公对西戎作战时所作的军歌,作于公元前821年至公元前766年之间。且引两段史料为证: (秦)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直迫近戎地,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故秦诗曰:“其在板屋。”又曰:“王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俱行。”(《汉书·地理志》) 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庄公……生子三人,其长男世父。世父曰:“戎杀我大父仲,我非杀戎王则不敢入邑。”逐将击戎,让其弟襄公。襄公为太子。庄公……卒,太子襄公代立。……襄公二年,戎围犬丘,世父击之,为戎人所虏。……西戎犬戎与申侯伐周,杀幽王郦山下。而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有功。(《史记·秦本纪》) 窃以为,把《无衣》解释为庄公或襄公伐戎时的战歌,与历史事实是相符的,与诗的内容也是相符的。周、秦与戎为世仇。只有为捍卫周天子、为报君父之仇的对戎战争,才能把秦国举国上下动员起来,才能使战士们同仇敌忾。二百年后,哀公在决定出兵救楚、对吴作战时,对申包胥唱起其祖先时代的军歌,这是很自然的事。这只是一种借用,如同在政治场合演唱爱情乐歌一样 《无衣》岂曰无衣七兮? 难道说没有衣服,七件吗? 不如子之衣,不如你的衣服, 安且吉兮! 舒服吉祥呀! 岂曰无衣六兮? 难道说没有衣服,六件吗? 不如子之衣,不如你的衣服, 安且燠兮! (一) 舒服温暖呀! 注 释 (一)毛亨:“燠,暖也。” 注 音 燠yu郁 《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仇:仇敌。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作:起,行动。裳(cháng):下衣。这里指战裙。 【大意】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共同对敌。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汗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字数:45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2页. 《无衣》不如子之衣,比不上您穿的衣服, 安且吉兮! 安适而且吉利啊! 岂曰无衣六兮? 难道是没有六章官衣啊? 不如子之衣,比不上您穿的衣服, 安且燠兮②! 温暖而且舒适啊! [注释] ①七:七章之衣,诸侯所着。下“六”为六章之衣,天子之卿所 着。②燠(yu):温暖。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晋武公请命七章官服的诗歌。晋武公是曲沃桓叔的孙子。曲沃本是晋的一部分,是桓叔的封地,后来与晋分裂。武公袭封曲沃后,攻伐晋国,杀死晋君,代其君位。他怕众人不服,于是尽晋国宝器贿赂周釐王,请求承认。七章之衣是诸侯的命服,诸侯“其车、旗、衣服皆以七为节”(朱熹《诗集传》)。请求七章之衣,即是请求策命为侯。 诗很短,只有30字,还分为内容相似的两章。这样短小的体制,要安排请求策命这种颇为棘手的内容,还要传达出讽刺的意味,这是需要费一番构思功夫的。而这首诗最引人注目的,正在于它出色的构思。 首先,在内容的取舍上,作者大胆地抛开正面求赐这个主要内容,而只取为什么求赐这个似乎是枝芽的部分。诗人借这种以末代本的手法,将主要的内容虚写出来。诗一开始,就给人一种突兀的感觉:“难道我没有您这样的七章之衣吗?”正因为突兀,才能有效地引人思考。盖武公与天子之使交谈,见其身着七章之衣,于是请求王使代自己向王求衣,这一内容被省略了,所以诗句显得突兀。第二、三句就第一句提出的问题予以回答,说自己的七章之衣比不上王使的,穿着舒适而且很吉利。借夸赞对方的服饰解释为什么求赐。这就是全诗显示的表面内容。但更重要的内容——求赐本身没有提及,要靠读者于诗外寻觅。这样写,不仅节省篇幅,而且意在言外,令人玩味不已。 其次,借武公自道的方式,生动地写出武公的性情,并具有较强的讽刺性。方玉润说:“此盖诗人窥见武公隐微:自恃强盛,不惟力能破晋,而且目无天王,特以晋人屡征不服,不能不藉王命以慑服众心。故体其意而为是诗。”(《诗经原始》)七章之衣本是诸侯专用,武公的位置得来不正,尚未得到周王的承认,因此不能着七章之衣。但他自恃强盛,看不起周王,自作七衣,并开口就是:难道我没有吗? 以反问的口吻加强了肯定的意味,俨然把自己和诸侯同列。他的蔑视王法之心昭然若揭。但尽管蔑视,为了使人心慑服,又不得不向周王低头,不得不向周王申请服饰。因此接着又改换为谦恭的语气,盛赞对方的服装。如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倨后卑,令人发笑。诗人就是这样采用武公自道的方式,十分方便地刻画出武公的狂傲又谦卑的形象,不露痕迹地表现了对武公的讽刺。 再次,对于数词“七”“六”的顺序安排,也体现出诗人的匠心。此诗两章内容近似。有意思的是,首章“无衣七兮”,卒章改为“无衣六兮”。数量的这种变化情况,《诗经》中并不少见。如《王风·采葛》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三月、三秋、三岁,数量增大,表现出诗人的怀念之情日益加深。《召南·摽有梅》之“其实七兮”“其实三兮”,数量的减小,则成功地表现了诗人渴慕爱情的心情愈见急迫。两例都是借数量词的变化,表现情感之潮的高涨。《无衣》数词的变化,则另是一种意趣。盖武公迫不及待地要七章之衣,故“七”在前。说过之后,意识到对方的身份,又改口言“六”。因为王使的本服只是六命,其出使诸侯时才能着七衣。为了讨好王使,表示谦逊,武公遂改口,先七后六,一张一弛,武公的野心,武公的狂傲,武公的假意谦逊……神情变化,一一在即。 此外《无衣》章法奇特:章三句,首句突兀而起,二三句转承而讫,干练紧凑,意味无穷。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袍:战袍。形状像斗篷,行军时白天当衣服穿,夜里当被子盖。王:这里指秦国君主。于:语助词,无义。兴师:起兵,出兵。修:整治。戈、矛:古代的两种兵器。泽:通“襗”,贴身的内衣。戟(jǐ):兵器名。作:振作。裳(cháng):战裙。甲兵:铠甲及兵器。 【大意】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戈和矛,与你共同对付敌人。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衣衫。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矛和戟,与你一起合作。谁说我没有衣服穿?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国王要出兵,赶快修理铠甲和刀枪,与你一起出发。 字数:365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7页. 《无衣》岂曰无衣? 谁说没有军衣? 与子同袍。和你共战袍哩。 王于兴师,国家调兵作战, 脩我戈矛。咱把戈矛修理。 与子同仇。(一) 我们同一个敌人哩。 岂曰无衣? 谁说没有军衣? 与子同泽。(二) 和你共汗衫哩。 王于兴师,国家调兵作战, 脩我矛戟。咱把矛戟修理。 与子偕作。我们一同行动哩。 岂曰无衣? 谁说没有军衣? 与子同裳。和你共衣裳哩。 王于兴师,国家调兵作战, 脩我甲兵。咱把甲胄修理。 与子偕行。我们一同前进哩。 注 释 (一)余冠英:“仇,《吴越春秋》引诗作雠。讎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讎敌就是我的讎敌。” (二)朱熹:“泽,里衣也。以其亲肤近于垢泽,故谓之泽。” 范处义《诗补传》:“泽,亵服,如汗衫之类。” 注 音 行hang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