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把酒问月》 - 唐·李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把酒问月》 - 唐·李白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以“月”和“酒”为题材所作的诗有许多首,相比之下,这首诗寓意更深广,集中体现了诗人对宇宙、历史及人生诸问题的深刻思考。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人在月下饮酒时,对明月的来历这玄奥的宇宙之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就对它“停杯一问之”。诗从探究明月的来历首笔,开篇就把诗的基调定得很高,诗的意境也充分拓展开来。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这两句诗写了明月的“可望而不可即”。皓月当空,令人心驰神往。没有“天梯”可攀,亦只能“望月兴叹”。可是,明月似乎有意与人相亲,无论你行到哪里,她都紧随着你。此处运用了人格化手法,把月亮写得富有神秘感。接下二句:“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诗人在宫禁内庭饮酒赏月,但见皎月如羞怯的少女,“绿纱”遮面,款款而来。待到“绿纱”揭去,方露出,“少女”光彩照人的皎面,把皎洁的月亮比喻为飞到天上去的一面明镜,想象奇特,且很有童趣,使人联想起诗人在另一首写月的诗《古朗月行》中的四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它们对月的描绘都很形象传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诗把月色描写得若隐若显,有一种朦胧美。 七、八二句:“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这两句诗荡开一笔,写月亮运行于天地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接下二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明月的清辉充斥宇内,诗人饮酒赏月之时,不禁遐思悠悠:令人神往的月宫仙境中,白兔年复一年辛勤地捣治仙药,苦不堪言;偷吃灵药而奔月,如今夜夜孤栖独处的嫦娥想必早已悔不当初。这两句诗借“白兔捣药”和“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凄和清冷,同时还给这首诗增添了一些超凡脱俗的气息。 诗人眼望明月,饮酒自宽之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种历史感油然而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正可谓人生苦短,岁月无情亦有情。明月维系着古人和今人,它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当诗人把眼光重又关注到手持的酒杯上时,历尽人生坎坷,备尝生活酸楚的失意感涌上了心头:“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结尾两句诗流露了诗人的弃世之念和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全诗起自“把酒问月”,终至“当歌对酒”;从困惑于宇宙之谜,写到人生失意,气韵贯通,结构浑成一体,诗情哲理并茂。诗中虽化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及曹操《短歌行》意,而着重于抒写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及对人生哲理问题的探求。诗的意境阔达、淡远,句式齐散交织,有回环之美和互文之妙。 《把酒问月》 - 唐·李白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在诗题下自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本篇是应老友之请而写的。“问月”,适见诗人奇想谲思,亦见其对宇宙、人生的大惑求解的思考,诗情哲理兼具,语言意境并佳。 月亮和太阳是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日有阴晴,而月却更有圆缺;日光芒万丈,而月却清幽静谧,因而月不仅有诱人逼视的魅力,且有促人遐想的张力。古人咏月之作甚多,李白与月更多缘分。在李白众多涉月诗篇中,这首《把酒问月》却大展奇姿,隽永耐赏。 诗中问月共提出了四个问题: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不是问今夜的月什么时候出来的,而是问青天之上什么时候就有了月亮。这一问就把人引进了探索宇宙之谜的迷宫,同时将人思绪的触角延伸到远古的时代。诗人没有答,不可能答,也没必要答,目的只在于激起人的思考,且可以意会到青天有月无法计其时。劈头这一问,使人神思飞腾,翱翔于碧海青天。二问既然“人攀明月不可得”,为什么“月行却与人相随”?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愿望和想象,事实上人攀明月不可得。人不能上月,月却不离人,月为什么对人如此多情,长随不舍?诗人继前一问再一问,使人对月的神秘感、奇妙感中还掺入了亲切感。三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晚上月出东方,哪里知道它早晨消失在西天的云彩间呢?从月的出没引出关于月如何运行的思考。四问传说中白兔年年为何捣药,孤栖月宫的嫦娥如何打发清冷的日子,由月的来源、运行,进而探及月上的情况。 以上四问,是诗人困惑于月亮的神奇、美妙,可亲不可得,可爱不可知,而提出的思考,缘此导出对人生哲理的探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月,今人古人已非一代人。今人不见古时月,同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同样照今人。古月今月恒常在,古人今人永更迭。诗人以回环错综之文写出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理。那么如何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在当时只能得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行乐须及时的答案。李白在很多诗篇中都流露了这种观点。如果我们从李白所提示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客观之理出发,而使有限的生命得到充实,使之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与光采,丰富无限的人类事业,那古人今人若流水,不断更迭,也不断积累,今后的人看古人,岂不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首诗起得突兀峥嵘,结得首尾呼应,中间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回环往返,峰回路转之后戛然而出关于古人今人、古月今月的四句,精采百倍。虽然诗人关于人生的理解使诗煞尾显得疲软,可是具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读者,却可能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绪,将有限的生命贡献于无限的事业。 《把酒问月》 - 唐·李白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在诗题下自注云:“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本篇是应老友之请而写的。“问月”,适见诗人奇想谲思,亦见其对宇宙、人生的大惑求解的思考,诗情哲理兼具,语言意境并佳。 月亮和太阳是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日有阴晴,而月却更有圆缺;日光芒万丈,而月却清幽静谧,因而月不仅有诱人逼视的魅力,且有促人遐想的张力。古人咏月之作甚多,李白与月更多缘分。在李白众多涉月诗篇中,这首《把酒问月》却大展奇姿,隽永耐赏。 诗中问月共提出了四个问题: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这不是问今夜的月什么时候出来的,而是问青天之上什么时候就有了月亮。这一问就把人引进了探索宇宙之谜的迷宫,同时将人思绪的触角延伸到远古的时代。诗人没有答,不可能答,也没必要答,目的只在于激起人的思考,且可以意会到青天有月无法计其时。劈头这一问,使人神思飞腾,翱翔于碧海青天。二问既然“人攀明月不可得”,为什么“月行却与人相随”?欲上青天揽明月,只是一种愿望和想象,事实上人攀明月不可得。人不能上月,月却不离人,月为什么对人如此多情,长随不舍?诗人继前一问再一问,使人对月的神秘感、奇妙感中还掺入了亲切感。三问“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晚上月出东方,哪里知道它早晨消失在西天的云彩间呢?从月的出没引出关于月如何运行的思考。四问传说中白兔年年为何捣药,孤栖月宫的嫦娥如何打发清冷的日子,由月的来源、运行,进而探及月上的情况。 以上四问,是诗人困惑于月亮的神奇、美妙,可亲不可得,可爱不可知,而提出的思考,缘此导出对人生哲理的探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今月古月实为一个月,今人古人已非一代人。今人不见古时月,同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月同样照今人。古月今月恒常在,古人今人永更迭。诗人以回环错综之文写出了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之理。那么如何对待这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在当时只能得出“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行乐须及时的答案。李白在很多诗篇中都流露了这种观点。如果我们从李白所提示的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客观之理出发,而使有限的生命得到充实,使之焕发出更大的能量与光采,丰富无限的人类事业,那古人今人若流水,不断更迭,也不断积累,今后的人看古人,岂不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这首诗起得突兀峥嵘,结得首尾呼应,中间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复对照,回环往返,峰回路转之后戛然而出关于古人今人、古月今月的四句,精采百倍。虽然诗人关于人生的理解使诗煞尾显得疲软,可是具备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读者,却可能引发出积极向上的情绪,将有限的生命贡献于无限的事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