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扬之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扬之水》

 扬之水,悠悠河水慢慢流,


不流束楚。一束荆条飘不起。


终鲜兄弟,既没哥来又没弟,


维予与女。只有我和你在一起。


无信人之言,千万莫听谗人的话,


人实𨑳女! 他们的话全是把你欺!



扬之水,悠悠河水慢慢流,


不流束薪。一捆柴草飘不动。


终鲜兄弟,没有哥来没有弟,


维予二人。只有咱们两个共。


无信人之言,休要听信谗人话,


人实不信! 他们无聊撒谎你该懂!



[注释] ①扬:当借为荥,小水沟,水流很慢。扬之水,慢流的水。②楚: 一种丛木,即荆条。束楚,绳子捆紧的荆条。③终:既,已。鲜(xuan),少 。④女(ru):通“汝” ⑤𨑳(kuang):借为“诳”,欺骗。⑥薪:柴。⑦信:诚实。



[赏析] 这首诗所反映的是郑昭公时期的事。郑昭公姬忽在位二年(公元前696—前695年),为其臣高渠弥所杀。《诗序》认为诗的主题是“闵无臣”,即闵姬忽手下无忠臣良士,连亲兄弟也不相容,所可信者,只二人而已,仍难免不被谗间,如此,岂能不身亡国灭。朱熹本来是相信《诗序》的说法的,后来他改变了看法,在《诗集传》中说这诗是“淫者相谓”,是男女相戒不听谗间。朱子这 一新观点很有影响。许多选本都认为这诗是写女子在流离中和她情人的相告之词。兵祸天灾,使她离开了亲骨肉,孤苦飘零,却在患难中结识了能够托身的男性,大概在一起饥寒相守有些日子,却不料有人胡言乱语,在她的情人面前进行破坏,说她另有爱侣,使他们之间的爱情蒙上了阴影。方玉润《诗经原始》却认为这诗说的是兄弟间相互劝勉。江阴香《诗经译注》则认为诗的目的在于使兄弟和好。高亨《诗经今注》说:“兄弟二人,弟听信别人挑拨离间的谎言,与兄发生冲突,兄作此诗来劝告他。”比较以上几种说法,“男女相戒不听谗间”说,确有不妥之处。女子对待他人的离间,没有必要讲自己既少亲族,又无兄弟之依,这无补于恢复他们之间已遭到损伤的爱情,这与消除她同情人之间的误会又有什么关系呢?把本诗说成是反映恋爱婚姻的情诗,可是通篇不见男女相悦处,没有情人之间的抒情描写,“终鲜兄弟”一语则很难从爱情角度说通,兄弟可以有多寡,若夫妇而曰终鲜,此何言乎?或说女方讲兄弟,是关于继承权问题,其实在古代,女孩子出嫁后,不能和自己兄弟一样享受继承权,这一说法不能成立。反映兄弟关系说比较切题。《郑笺》认为此诗是刺昭公兄弟争国。郑昭公在当政期间,政令不行,一片混乱,众叛亲离,就像深山中的小溪,从峡谷中流淌出来,弯弯曲曲,一路受阻,水流缓慢,浮不起一把荆条,更难推动一捆柴草了。这里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溪流象征力量微弱的郑国国君,这荆条,这柴草,象征与国君不能相处的臣下。所谓“侯人不濡其翼,鹈在梁”,现在是已濡其翼,故鹈不在梁了。姬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此诗以小溪不能飘走一束楚,兴比郑国国君不能任用忠臣良士,不能驱除逆乱,加上兄弟争国,亲戚相疑,暴露出兄弟争国的残酷面目。举国上下,同心者只有二人,只有与国君同姓的诗人,在那贤臣多被欺诳的黑暗年代,写此诗劝戒姬忽,劝他不要听信谗人之言,指出谗人之言多是无耻的欺骗。诗人因此而胆战心惊不能自安,不过诗人还是写诗劝戒,诗人认为个人生命算得了什么,所担心的是国家要灭亡,诗人这种内心的表白,是满含泪水的啊,这首诗的深刻主题,对后人处理兄弟关系问题有深远影响。

诗经《扬之水》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扬之水》


见到好人的快乐。
扬之水,(一)
白石凿凿。(二)
素衣朱襮,(三)
从子于沃。(四)
既见君子,
云何不乐?
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白白的石儿滑溜溜。
白的内衣红袖套,
随从你到沃邑了。
既然看见那人儿,
还有什么可烦恼?
扬之水,
白石皓皓,(五)
素衣朱绣,
从子于鹄。(六)
既见君子,
云何其忧?
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白白的石儿光油油。
白的内衣红袖口,
随从你到鹄邑喽。
既然看见那人儿,
还有什么可忧愁?
扬之水,
白石粼粼。(七)
我闻有命,
不敢以告人。
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白白的石儿多剔透。
我听到你的口信了,
哪敢告诉别人啊。

注 释
(一)姚际恒:“扬之水,水之浅而缓者。”
(二)毛亨:“凿凿然,鲜明貌。”
(三)闻一多《风诗类钞》:“襮,褾。绣,袖。皆袖端饰。”
(四)毛亨:“沃,曲沃也。”启华按:曲沃,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
(五)毛亨:“皓皓,洁白也。”
(六)毛亨:“鹄,曲沃邑也。”
(七)毛亨:“粼粼,清澈也。”

注 音
襮bo博 粼lin邻

诗经《扬之水》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扬之水》


戍卒思归的怨诉。
扬之水,(一) 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不流束薪。一捆柴草漂不走。
彼其之子,他那个人儿,
不与我戍申。(二) 不和我在申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思念啊,思念啊!
曷月予还归哉? 哪月我才能回去啊?

扬之水,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不流束楚。(三) 一捆荆条漂不走。
彼其之子,他那个人儿,
不与我戍甫。(四) 不和我在甫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思念啊,思念啊!
曷月予还归哉? 哪月我才能回去啊?

扬之水,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不流束蒲。(五) 一捆蒲草漂不走。
彼其之子,他那个人儿,
不舆我戍许。(六) 不和我在许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思念啊,思念啊!
曷月予还归哉? 哪月我才能回去啊?


注 释
(一)朱熹:“扬,悠扬也,水缓流之貌。”
(二)朱熹:“戍,屯兵以守也。”
毛亨:“申,姜姓之国。”启华按:申,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北面。
郑玄:“不与我来守申。”
(三)陈奂:“《学记》云:‘楚,荆也。’”
(四)吴闿生:“甫,即吕也。亦姜姓。”启华按:甫,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面。
(五)毛亨:“蒲,草也。”
(六)吴闿生:“许,亦姜姓。”启华按:许在今河南省许昌。

注 音
还xuan旋

《扬之水》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扬之水》

 扬之水,河水缓缓流,


不流束薪。成捆的柴草流不走。


彼其之子,我那心上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申。不跟着我同来申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怀念情悠悠,怀念情悠悠!


曷月予还归哉? 我回家啊能在哪月哪时候?



扬之水,河水缓缓流,


不流束楚。成捆的柴荆流不走。


彼其之子,我那心上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甫。不跟着我同来甫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怀念情悠悠,怀念情悠悠!


曷月予还归哉? 我回家啊能在哪月哪时候?



扬之水,河水缓缓流,


不流束蒲。成捆的柳条流不走。


彼其之子,我那心上的人儿啊,


不与我戍许。不跟着我同来许地防守。


怀哉,怀哉! 怀念情悠悠,怀念情悠悠!


曷月予还归哉? 我回家啊能在哪月哪时候?



[注释] ①彼其:那。子:女子。②曷:何



[赏析] 《王风·扬之水》,《诗序》说是“刺平王也。不抚其民,而往屯戍于母家,周人怨思焉”,意思是说,诗中所提到的申、甫、许是三个都属姜姓的诸侯国。申,即今河南省唐河县之南。甫,即吕,即今河南省南阳市之西。许,即今河南省许昌市。申国是周平王母亲的娘家。按周制,如某诸侯国有难,其它诸侯国当发联兵援救。但周室东迁后,王权衰微,诸侯已不从王命,所以当周平王母家有难时,只得派出王室军队前去援救。因此《诗序》才说《扬之水》是“刺平王也”。但《王风·扬之水》一诗的本义并非如此。所以朱熹《诗集传》说:“平王以申国近楚,数被侵伐,故遣畿内之民戍之,而戍者怨思,作此诗也。”《扬之水》一诗的主人公是前去救援的士兵之一。他久戍在外,抛妻别子,心有不满,思念家人,便抒发他归心似箭、渴望回家的怨情所以,《王风·扬之水》是一首反映征人怀念故乡、思念妻室的诗。


《扬之水》全诗三章。每章六句。采用联章(各章的内容与诗句大致相同,只有少数或个别句子的更换)与半重(各章有半数左右的诗句重复)结构,仅有“束薪”、“束楚”、“束蒲”以及“戍申”、“戍甫”、“戍许”三处变换词语。“薪”、“楚”、“蒲”一般都解为柴薪(楚是荆,蒲是蒲柳)。但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兴喻之义?据魏源《诗古微》在谈到《周南·汉广》的“错薪”、“刈楚”时说,《三百篇》言取(娶)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𤛉》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后来闻一多先生便把“薪”、“楚”、“蒲”直指为妻室。原来,《诗经》中凡与婚姻有关的,常常提到“薪”、“楚”一类东西,这是古代的民俗。魏源、闻一多的说法可取,所以,《扬之水》里的“薪”、“楚”、“蒲”也就蕴指妻室了。因之,《扬之水》一诗的比兴自有特色。它除以“薪”、“楚”、“蒲”兴指妻室外,还以“扬之水”起兴特具一格。诗中的“扬之水”成了戍卒的知己、密友,成为他对之一掬情怀、尽吐衷曲的知己与密友一般。试想:一位离开王畿、远别家人的士兵来到驻守地已经很久很久了;一天,他手持兵杖,神色严峻,漫步来到水边,望着“扬之水”——缓缓流淌的河水凝想:那缓缓流淌的河水就像自己一腔不能平静的心潮:面对流水,他止不住思绪纷驰,百感丛集,慨叹万千。缓缓流淌的河水啊,你不舍昼夜,不知流了多少时光,不正像我离家戍边已经熬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一样? 缓缓流淌的河水啊,你淙淙直奔远方,你流去的那头不就是我的故乡?不就是我妻子亲人生活的地方? 妻子的面影在戍卒心头升起,流不走,抹不掉;现在只能把自己苦苦的思念、深深的祝福让流水带到她的身旁。他面对缓缓流淌的河水,止不住发问:“她为什么不能同我一起来到这边地?”他对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呼求:“怀念啊,怀念啊,什么时候,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的家乡!”就这样,“扬之水”成了戍卒内心世界、精神活动的反照。那缓缓流淌的河水,永不止息,象征着戍卒戍边的漫长岁月。缓缓流淌的河水,流向远方,成了戍卒寄情传意的使者。缓缓流淌的河水,长流不尽,象征着戍卒思念亲人的绵绵情思。缓缓流淌的河水,永无止歇,象征着士卒倾诉不尽的痛苦。缓缓流淌的流水,呜咽声声,又象征着士卒久戍不归的声声怨愤。这缓缓流淌的流水啊,成了士卒痛苦的戍边生活以及他的思归故乡和怀念妻室的见证者。“扬之水”成为揭示作品主题的有力手段,成为全诗思想内容与艺术构思不可或缺的灵魂:哪是比兴,哪是诗旨,简直粘连一气,浑然一体、难以分辨了。加上全诗的反复咏叹,感情深沉,因此使它成为《诗经》中反映征戍徭役、反映思妇征夫这类作品中较具特色的一首。

《扬之水》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扬之水》

 扬之水,大河水舒舒缓缓悠悠扬扬,


白石凿凿。只见水底白石鲜明得发光。


素衣朱襮,当年穿着素净的红领衣裳,


从子于沃。我送他当兵在沃城的道上。


既见君子,要是战火停息他回转家乡,


云何不乐? 彼此相帮我怎不欢喜若狂?



扬之水,大河水舒舒缓缓悠悠扬扬,


白石皓皓。只见水底白石皎洁而透亮。


素衣朱绣,当年穿着素净的红袖衣裳,


从子于鹄。我送他当兵到鹄城的营房。


既见君子,要是战火停息他回转家乡,


云何其忧? 彼此相帮我哪会夜夜忧伤?



扬之水,大河水舒舒缓缓悠悠扬扬,


白石粼粼。只见水底白石清澈如冰霜。


我闻有命,传说王爷还下令扩充武装,


不敢以告人! 有苦说不出使我痛断肝肠!


(采用蓝菊荪译诗)



[注释] ①凿凿:鲜明洁白的样子。②朱襮:红色的衣领。③沃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④皓皓:晶莹洁白。⑤粼粼:清澈鲜明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征妇思夫的诗。此诗约产生于春秋晋昭侯时代(即公元前745年),当时战争频繁,史书有“春秋无义战”之说,可见当时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复杂,战争连年不断,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本诗写一征妇希望战火早日停息,渴盼征夫转回家乡,在希望不能实现的时候,她是日夜忧伤,痛断肝肠,再也无法从痛苦和悲伤中解脱出来,从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战乱不已的现实。但是《诗序》却说:“扬之水,刺晋昭公也。昭公分国以封沃,沃盛强,昭公微弱,国人将叛而归沃焉。”朱熹更进一步解释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是为桓叔,其后沃盛强,而晋微弱,国人将叛而归之,故作此诗。”(《诗集传》)这是附会史实,似不足信。


诗的第一章,是回忆送夫从军至沃城的欢乐场面,以及盼夫回乡的愉悦心情。诗从“扬之水”入笔,是描写环境,烘托气氛,让人从水的源远流长和常动不息之中,体会出征妇思夫之情的绵密悠长和激动不已。“白石凿凿”,则是形象地描绘水底白石嶙峋之貌。下面由景及人,直接描写“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的情状。当年她的丈夫穿着素净的红色征衣,上前线去打仗,而征妇不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却是送了一程又一程,直送到战士们去的前线要塞沃城。作为征人之妻,她的无限诚挚之情,已从行动中表露出来了。此时她的善良的心灵深处,总认为丈夫去打敌人,保卫家乡的安全,是荣耀的,因此,心绪也较好。更想到打完仗,很快就能回转家园,所以欢乐之情也就溢于言表。接下去“既见君子,云何不乐?”便是此种心情的生动写照。


诗的第二章,是回忆送夫从军至鹄城的经过情景。以及久盼未归的惆怅心情。开笔还是从“扬之水”写起,显示了诗歌循环往复之美。但在描写水底状貌时,却起了一点变化,说是“白石皓皓”,即白石在清澈的水底,映出洁白无瑕的样子。按照传统的解释,亦似有昭然若揭之意。其实这还是写景,以河水之清,白石之晶莹,衬托战士们的高洁行为和英武气概。“素衣朱绣,从子于鹄”,在内容上没有不同,但语句变换了形式,显示了诗歌的变幻特色。朱熹说:“朱绣,即朱襮也;鹄,曲沃邑也。”(《诗集传》)可见“朱襮”与“朱绣”同指一衣,“沃”与“鹄”同为一地,意思是完全相同,形式的改变,则是诗歌形式的需要。最后说“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意即要是战火停息,丈夫凯旋还乡,彼此朝夕相伴,哪里还有什么忧愁? 可是现在事与愿违,战争烽火还在燃烧,根本没有停战的信息,前方士兵的死活,正是吉凶难卜,也许“可怜无定河边骨”,仍然“犹是春闺梦里人”,多年在外,音讯杳然,叫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呢?


诗的第三章,是写征妇听到扩充军队的消息担惊受怕,以及为夫担忧的内心苦楚。“白石”用“粼粼”修饰,体现了诗歌的奇幻手法。景物依旧,词语更换,足见其时语汇已相当丰富,表现手法亦多种多样。语式姿态横生,自然产生诱人魅力。这中间省略类似“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的二句,看来不是行文的疏忽,而是因意念更换,有意这样做的。


本诗是三章连唱,感情回环往复,语言富于变化,各章歌词基本相同,只是文字稍有差异,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诗歌基本以四字句为主,兼有三、五字交错,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和鸣,既符合语言的自然节奏,又自铸伟词而激发高吟,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语言美。特别是“不敢以告人”,成为大家的口头谈助,至今已演化为“不可告人”的成语。据传在封建社会中,若有甲乙二人互相谈心,甲方如问及某种隐事,乙方便说:“我知道的,就在《诗经》的‘扬之水’末句。”表示自己不敢轻易泄密,用《诗经》的语言为自己解围。这虽是趣话,但也能说明《诗经》语汇丰富,进而证实孔子“不学诗,无以言”的断语,是卓有见地的。

诗经《扬之水》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扬之水》


妻子对丈夫的剖白,希望他不要轻信人言。
扬之水,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不流束楚。一捆荆条漂不走。
终鲜兄弟,(一) 没有哥来没有弟,
维予与女。只我和你在一起。
无信人之言,你别相信他人的话,
人实𨑳女。(二) 他人是在骗你哪。

扬之水,清清的水呀慢慢流,
不流束薪。一捆柴草漂不走。
终鲜兄弟,没有哥来没有弟,
维予二人。只我们两人在一起。
无信人之言,你别相信他人的话,
人实不信。他人不能相信哪。


注 释
(一)郑玄:“鲜,寡也。”
(二)毛亨:“𨑳,诳也。”
段玉裁:“言𨑳,为诳之假借。”

注 音
鲜xian癣 𨑳kuang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0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