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战国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战国策》

《战国策》

为战国时期的记言之书,内容以战国时期游士的说辩书信为主。战国后期至西汉时期,游说之风盛行,当时已有汇编成集供游士揣摩练习的专门书籍流传,称做《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秦统一六国后,此书被焚禁。西汉后期刘向整理秘府藏书,始将这些性质相同而来源不同的著作合编为一书,定名为《战国策》,又简称《国策》。共33篇,497章。按十二国分类,其中《东周策》1篇,《西周策》1篇,《秦策》5篇,《齐策》6篇,《楚策》4篇,《赵策》4篇,《魏策》4篇,《韩策》3篇,《燕策》3篇,《宋策》、《卫策》合为1篇,《中山策》1篇。是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史籍。文字描述也十分精采,其中许多篇章成为后世学习古典文学的范文。该书所产生的时代,如《淮南子·要略》所说:“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速与国,约重致,剖信符,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因此该书的涉及范围很广。其中如《庄辛论幸臣》、《楼缓虞卿论割地赂秦》、《苏秦以合纵说赵》、《张仪以连横说秦》、《司马错论伐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等章,分析形势,论辩得失,论点明确,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表现出战国纵横家和游辩之士的特点。《聂政刺韩王》、《荆轲刺秦王》、《吕不韦相秦》、《苏秦止孟尝君入秦》、《慎子告襄王三计并用》、《不死之药》、《鲁仲连义不帝秦》、《触龙说赵太后》等,情节曲折,语言夸张,故事性强,结构完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在写人记事方面,《战国策》较《左传》更具艺术性,被认为是古代“文辞之最”、“行人辞命之极”。注本有东汉高诱注及南京姚宏、鲍彪的续注、新注。元吴师通在鲍注基础上又作有校注。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姚本为底本,将鲍、吴诸人注文及清黄丕烈《战国策札记》汇集一起,出版有校点本,全3册,为目前较好的版本。1985年曾予重版。此外,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有与该书性质相同的帛书,被定名为《战国纵横家书》,197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缪文远有《战国策考辨》,系统考证该书的资料来源和系年等,可备参考。


古代文学作品《战国策》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战国策》

《战国策》

书名。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简称《国策》。此书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不同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刘向《战国策·叙录》说:“所校中《战国策》书,中书余卷,错乱相糅莒。又有国别者八篇,少不足。臣向因国别者,略以时次之;分别不以序者以相补,除复重,得三十三篇。……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皆定以杀青,书可缮写……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宋曾巩《战国策·序》说:“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悟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今人罗根泽《古史辨·战国策作于蒯通考》说:“考《史记·田儋列传》:‘蒯通,善为长短说,论战国权变为八十一首。’《汉志·纵横家》虽有《蒯子》,然仅五篇,固非《史记》所云,疑为通说韩信等之言。《汉志·纵横家》所列,多作者说时君时人之书。所谓‘八十一首’者,史明言‘论战国权变’,则必为论述战国权变之书,与《战国策》性质全同,又言‘通善为长短说,《战国策》亦曰《短长》,曰《长书》,或曰《脩书》。脩通修,义亦训长。然则《战国策》盖即蒯通所论述者也……难者曰:今《战国策》三十三篇,与《史记》所言‘八十一首’不合,安能谓即蒯通所论述?不知此出刘向重订,篇数固非蒯通之旧,其分三十三篇,亦无义据,东西周、中山各为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赵、魏各四篇;韩、燕各三篇;宋、卫合为一篇。各多析数篇,亦无不可。刘向校书之时,已有数种本,或多或少,参差错乱,向据多者,补少者,除其重复,于是定著为三十三篇,正名为《战国策》。故此书盖作始于蒯通,重订于刘向。”此说为今多数研究者所不从。今多数学者认为,《战国策》不是作于一时,成于一手,它最初的集录者是战国末乃至秦汉间的游说之士,最后的编订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后来,此书在流传中有所散佚,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是经北宋曾巩访求补足的。今本《战国策》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十二国,共三十三篇。一九七三年底至一九七四年初,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其中有《战国策》书二十八章,一万一千多字。有的与今本《战国策》文句出入很大,有的则基本相同。此书是研究战国历史(周定王十七年至秦始皇三十一年)的重要文献,记述了战国时诸侯各国的斗争,以及游说之士的言论和活动。此书又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著作。它打破了编年的限制,以人物的游说活动为记叙的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它形象地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战乱频仍的民间疾苦,好似一幅幅恢弘壮丽的时代画卷;所写人物个性鲜明,形象生动,各具风姿。语言敷张扬厉、明畅通达,具有辩丽恣肆、气势磅礴的艺术风格;善用比喻、寓言,夸饰生动。应注意的是,有些地方未必尽合史实。此书对后世影响颇钜,明李梦阳说:“《战国策》畔经离道之书也,然而天下传焉,后世述焉’,其原因在于“录往者迹其事,考世者证其变,工文者模其辞,好谋者袭其智。袭智者谲,模辞者巧,证变者会,迹事者该。”(《空洞先生集·刻〈战国策〉序》)对此书的注释,著名的有后汉高诱注,宋代姚宏的《续注》,元吴师道的《补正》,清黄丕烈的《札记》,近人金正炜的《补释》,今人刘忆萱的《选讲》、缪文远的《考辨》和郭人民的《校注系年》。


《战国策》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战国策》

 历史散文集。战国时期的一部国别史,简称《国策》。曾有《国事》、《国策》、《短长》、《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后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原作者已不可考。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策,共33卷。土接春秋之后,下至楚汉之始,主要是记载战国时策士游说诸侯和在辩论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斗争策略,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刻画人物,鲜明生动,语言流畅,常运用排比、夸张、铺陈、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的气势和形象性,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当中还记载了各诸侯国的山川、风俗、物产等方面的状况,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