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忆江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①谙: 熟悉。②蓝:草本植物,其叶可以制做蓝色的颜料。

【词大意】 江南多么美好,我曾经目睹过它那秀丽的风光。阳光映照下的江花娇艳如火,初春的江上泛着蓝草一样的绿波。江南,你怎能不让人怀念。

【赏析】 这首小词大约作于白居易自苏州返回洛阳以后,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作者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江南风光的赞美和怀念,同时也流露出他对自己在江南度过的美好岁月的珍惜和留恋之情。

江南风光,特别是江南春天的风光,历来是骚人墨客咏写、赞美的对象。“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丘迟 《与陈伯之书》)凡是漫步在江南春光里,领略过它的鸟语花香,浏览过它的绮丽景色的诗人,无不为它的娇媚倾倒,为它的秀美陶醉,从而激发起艺术的灵感和引起创作冲动。白居易自然也不例外,他先漫游江南,次任杭州,后任苏州,盘桓江南近十年,不论每次南下心境如何,江南的美好风光,纯朴热情的人民,都使他流连忘返。在他北归以后,回想当年在江南的情景,感到十分亲切、熟悉,在一种压抑不住的思念之情的驱使下,提笔写下了这首小词。首句 “江南好”,初看似嫌过于直率浅露,细一玩味,方觉其神妙。它完全出自天然,本自性情,倘加文饰,反觉造作。正如读书到会意处,看画到神交时,“妙”“绝”脱口而出,全不自省。结句 “能不忆江南”,击节拍案,感叹不已,正是一往情深的真实表现。

这首小词虽然是以写情为主,但其中的写景部分也十分精采。作者只选择了阳光下的红花和初春的江水这样两个富有代表性的景物,采用了很普通的比喻手法,便把初春江南的妙相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如火的江花,如蓝的春水:一个娇艳活泼,充满了热情和活力,蕴含着青春的躁动和勃发;一个浩渺澄澈,显示着清新和光明,充盈着朝气和欢乐。诗人的景物选择和喻象的配置,确是独具慧眼。当然,诗人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的空间,红花和江水,不过是诗人放置在大海中的两只小船,跟随着它们,你可以游历蓬山、瀛岛,遍览秀色,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

这首小词虽然篇幅不长,但意蕴十分丰富,且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易于诵读,所以成了历代传诵的描写江南风光的名篇。


《忆江南》鉴赏、赏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忆江南》

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清寂的广场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我买了一根甘蔗,一边走,一边吃。秋千架下仿佛有一个人在看着我,他是在惊讶吗?

我也不愿意独自在月下眺望了,想起中古时候的修道士,遇见山川美景,就不敢抬头,因为凡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缘故。酒,真是一个寂寞人的最好的伴侣,能把冷漠化成朦胧。

我吃完甘蔗,把渣滓用大张报纸包起来。因为有一天我和友人谈心,我说要买一整根甘蔗独自吃完,这位朋友说:“你要是有那样的勇气,我就佩服你。”现在我要把这渣滓留给他看。

记得廿六年春天,我忽然想作画,无意中把这意思说出来了,有一个人说:“你才没有这耐性呢,”我听了很不高兴。第二天我就动笔画,发觉自己对于画大有兴趣,在一枝,一叶,一片崖石,一簇树林之间,极感销魂的迷醉。我画得一张比一张进步。自己得意极了。后来抗战事起,我回到故乡,住在一座小破楼上,夜晚仍抽空作画;记得曾仿倪云林的石树,并临写他的题字,裱成册页,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这张画不知道可还存在人间?而我所最敬爱的老父,就在我们远行之后逝世了!再也不会在藤萝萧瑟的庭院里看见父亲雍穆而翛然的风度,再也不会在寒夜的书斋里看见父亲白发苍苍在灯前垂首。故乡的庭园里每一片石,每一条径,每一棵古树,每一个残缺浓荫的门,都和父亲的风仪连合着,我想到父亲,就连想到那些醇雅的情景,想到那些情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我不能想,我是被这样一位朴素盎然的老人遗弃在这浅陋的坑中。

家里来信说:敌兵进城,把城里的房子大半烧掉了,把我们家的凌寒亭也拆毁了。这座亭子共有三间傍着城墙,城墙像一座山,因为时间的古老,从砖墙缝里生出许多藤萝和灌木。亭子的左边是一片竹林,右边是一座尼庵,前面隔道女墙,就是一个小湖似的池塘,长年听到浣衣妇的砧杵声;夏天有很多孩子在里面游泳。记得有一次在这池塘里还淹死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我亲眼看见人把他从水里捞起来,他的母亲听到这信息,就像飞鹰落地一样,奔扑到这男孩的尸首上号哭,到现在事隔廿年,想起那情状,还是有些怆恻。亭子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有大可合抱的槐树,有枝杆夭矫的五谷树,有双杆的梧桐,还有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这些树都是我几个兄弟的小名,父亲带着多少温良的深意把他们每一个名字都种植在土地上;看他把一瓢一瓢的清水灌溉到树根上,是存着多少的希望!要是风雨的时候,这些木叶响动着,浑和成一片河流似的声音,或是被风雨激荡,枝条锐鸣得像有人在旷野上号叫,这不正是他担心着在远处的孩子们,忧心戚戚的时候吗?还有一片云石,是父亲从园后草丛里发现出来的,石上有不知道是那一年代,是谁,镌刻着“立云”二字,字体苍劲,父亲欢喜得像发现一件宝物,把石竖起来,砌一座花台供设着,周围种着很多的书带草,细长的叶子,因为多年的生长,像狮子一样蹲伏在石下。这地方四时都有各种奇怪的鸟雀,啄木鸟的剥啄声,夜晚猫头鹰的颤叫;还有彩色的锦鸡,在竹林里穿飞。我小的时候,常常担心那华丽的长尾巴,会在竹林里碰断。小松鼠故意逗人似的捧着一个松果坐在窗台上玩耍。这地方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现在提起来,还有无限的亲切,和一些甜蜜的感觉。亭子里父亲收藏了一些书画碑帖。这是我们看作圣坛不敢渎犯的所在,这次也被敌人扫荡完了!家里人又告诉我:当敌兵退出这城以后,父亲从山中归来,看见这样残破,并不十分痛惜。只因满地残书断帖,父亲一一拾起来,偶然有一两部还可以凑成完整的时候,就大喜过望。我写到这里,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的悲凉,想父亲一生爱书如命,平时再也不许我们随意翻动,这次竟如此糟蹋了!父亲所以不十分痛惜,是因为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父亲是明白的。

今晚因为看见月光下的山川太美了,诱我这许多的沉思。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该学中古的修道士,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

赏析这是方令孺写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随笔,通过对故乡山川景物的追忆,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恶,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对丑的鞭笞。把美与丑对比来写,从而使美的东西更使人爱恋,使丑的东西更使人厌恶。这是此文的一个重要特色。

“天气真好。月光下,山川都像是浮起来了。”开头便写美:美的天气,美的月色,美的山川。然而,写美本身并不是目的,接着笔锋一转“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是的,越是美的景物,越能勾起人对往日美的追忆,越能勾起人对破坏美的丑事物的憎恨。正是这个富有哲味的道理,引出了下文的“忆”,也为全文定了基调。

就是在“忆”的文字中,仍然设了“美”与“丑”两条线,并在忆“美”中揭露“丑”,以“丑”衬托美。作者在回忆当年学作画时,是“极感销魂的迷醉”的,自己也感到“得意极了”。尤其写自己将临摹的画“配镜框献给父亲,父亲把画挂在书房里,听来客评谈,自己就拈须微笑”。美的回忆到此,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自从故乡遭了敌人的蹂躏”,美的画不知去向,慈祥的父亲逝去,庭院萧条,“我失去了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从美与丑的前后对比中,作者的爱憎之情得到了强烈抒发。

为了强化这种美丑对比,作者借“家里来信”继续将“丑”揭示给读者:敌兵进城,房子被烧。紧接着,作者又进行“美”的回忆:父亲亲手种的柏、石楠、柿和杉等树及以这些树种命名的几个兄弟,父亲发现并竖起来的云石,各种鸟雀的鸣唱,小松鼠的逗人姿态……对这个“小时候的乐园”,作者倍感“亲切”和“甜蜜”。写到此处,作者又忆到敌兵的入城,一切美的东西都“被敌人扫荡完了”,不免“心上涌起一阵泉水似的悲凉”。经过几次美与丑的交叉对比,文章一波三折,回肠荡气,情采横溢。谈到对美的糟蹋的痛惜心情时,作者又加上一句“一般广大的丧亡,比起个人的损失又算得什么?可悲痛的有比这更大,更大的事”,这样的嗟叹,似乎是在自慰,实则是无可奈何的长叹——是对于“美”无法保全之后的叹息,也是对“丑”的深沉的诅咒。

文章结尾,既是对开头的照应,也是对美与丑辩证的归结。月光山川之美,自然使人产生“许多的沉思”,然而,“如果回忆只给我枉然的磨折”,以后便“不再抬头看山川之美了”。“不再抬头看”自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却反映了作者一个真实的心态和情感:美的东西人人向往,而美的东西总有丑的东西结伴而行,回忆美的东西也难免会有丑的东西给人以“枉然的磨折”。因此,往往使人向往美而不敢看美——不愿因看美而让丑扰乱了美的心绪。作者嘴上说“不”,作品本身却作出了相反的回答:人,就是在这种不愿看美而又不能不看美的矛盾心态中,使美更美,使丑在美的对比下更丑。难道不是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