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归园田居(其一)》 - 晋·陶渊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归园田居(其一)》 - 晋·陶渊明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令任上辞官归隐之后不久的作品。这是组诗的第一首,写辞官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生活的乐趣。诗人虽然没有正面抨击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却以带有鲜明爱憎色彩的比喻,表现出对虚伪造作、互相倾轧的污浊官场的厌恶情绪。 诗人下笔便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起,表明自己这次辞官决非偶然。从少年时代起便缺乏适应世俗的气质,生性本来就热爱山川自然,可见他厌弃仕宦生涯、归隐园田并非一时意气用事,而是有着由来已久的坚固思想基础的。因此,他回顾过去的生活带有痛切的追悔之意。“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把自己为穷窘所迫步入仕途比喻为“误落尘网”,其感情色彩十分浓烈。诗人自二十九岁出仕任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辞彭泽令归隐,前后恰好经历了十三个年头。所以“三十年”当系“十三年”之误。在这奔波于宦海的十三年间,诗人遍睹官场的黑暗、切身感受到其间的污浊、庸俗和险恶。这种生活愈令人厌恶,少年时代忘情于山水自然、适意任情的日子也就愈发令人欣慕向往。美好的东西只有在失去以后才能体现出无比可贵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以虚幻的想象丰富所追求的对象,使之更趋于完美。对于身陷宦海的诗人来说,田园生活简直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境界,富有迷人的魅力。龌龊的现实和诱人的理想形成鲜明反差,激起诗人情感的波澜。“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二句,以意味深远的巧妙比喻,将诗人的思想感情暗寓字里行间。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不仅表达出渴求挣脱世俗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露了仕途险象丛生、危机四伏的黑暗状况。其中有风云变幻、有互相倾轧,也有残酷屠杀,这一切怎能不令人触目惊心。所以陶渊明直到晚年还在《悲士不遇赋》中再次说道:“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辞禄而归耕!”既然诗人对仕途作如是观,他“守拙归田园”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而“开荒南野际”也正可谓得其所哉! 开荒耕耘不比做官,这是又苦又脏又累的活计。但是诗人此时刚归田不久,尚未感受到沉重的经济压力,也没有深切体验到劳动生活的艰辛,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他一旦挣脱世俗罗网的束缚,投入向往已久的大自然怀抱,重新开始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时,一种珍爱之物失而复得的欢快情绪实在令人陶醉,而醉眼朦胧的眼睛又往往会把身边的一切都看得分外美好。“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诗,以轻松欢畅的笔调描绘乡居村舍的恬淡、宁静与和平,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田园风物图。俯瞰:八九间茅屋座落在十余亩宽广的一片土地上,堂前桃李芬芳,房后榆柳成荫;远观:村舍掩映在烟树迷茫之中,若隐若现,模糊不清,但袅袅的炊烟从村落中缓缓升起却又清晰可见。远远地,一声狗叫从深巷中传来,忽而又有飞到桑树上的公鸡引吭高歌。诗人以淳朴自然的语言和写意手法勾勒出清幽沉静的田舍风光,诗行问洋溢着重归故里的新鲜感和亲切感,真可谓情景交融的传神之笔。 诗人在深情赞美家园景物之后,本来似乎可以就此打住了。但他意犹未尽,情不可抑,于是再次从切身感受出发,通过两种生活的鲜明对比,抒发了逃出樊笼、重归自然的愉悦心情。田园中“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而官场则有如“樊笼”,繁杂、沉闷、污浊,几乎令人窒息。由此自不难理解诗人何以会因“复得返自然”而欣喜异常。如果从结构上看,这样结尾与开头相呼应,使全诗意境完整,浑然一体,同样也有其独到的妙处。 《归园田居(其一)》 - 晋·陶渊明
[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大约作于辞去彭泽令归田后的第二年,即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诗人四十二岁。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辞职归田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 诗的前八句为第一层,写归田的原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情,我的本性就是爱好丘陵山泽的。适俗,适应世俗。韵,此指气质、性情。这两句写自己的本性,这是归田原因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自己误入仕途,一别田园已经十三年了。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意谓仕途有如罗网一样,使人不自由。十三年,陶渊明初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归田,前后恰为十三年。这两句写自己厌恶仕途,这是归田原因之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关在笼里的鸟,总是恋念原来生活过的旧树林;养在池中的鱼,总是恋念原来生活过的深水。这两句写自己久念故园,这是归田原因之三。这里用了两个比喻,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归田以前长期的思想活动,以及对农村生活无比深厚的感情。“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现在在田野间开荒,过着躬耕生活,自己安守愚拙,返归田园。这两句,说明归耕田园,是安守愚拙的本性。这里点出归田一事,以便过渡到下文写归田后的生活。 诗的中间八句为第二层,写归后环境之乐趣。先写居处的大小,说宅边四周有十多亩地,草屋有八九间。方,旁。方宅,就是宅旁。可见居处虽是简朴,尚还宽敞。接着写屋前屋后的环境布置,说榆树和柳树遮荫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种植在堂屋前面。可见屋前屋后的环境布置,相当朴素幽雅。接着四句写远景,说远处的村落,远望过去有些模糊不清;村落上空飘着轻柔的炊烟;狗吠于深巷之中,鸡鸣于桑树之颠。暧暖,这里指模糊不清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里,即村落。这四句诗,说明村子里充满着生气,并不荒凉冷落。其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二句,写远望之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二句,写远听之景。这第二层的八句诗,写居住环境,由近及远。这环境,具有浓厚而淳朴的农村生活气息,而且,只有在晴和的天气和宁静的农村才能感受得到。 诗的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归后心情之闲适。门庭中没有尘世杂事,静室中有空余的工夫。户庭,门庭。尘杂,指尘世杂事。虚室,即静室,语本《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写心情之闲适恬淡。“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是说辞官归田,有如长期关在笼中的鸟兽重返大自然一样。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诗的最后两句,是写心情之舒畅轻快。 这首诗,语言平易自然。其中“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都是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名句。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从小就热爱大自然。虽然二十九岁后曾先后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但因当时时代黑暗,他总感到与自己热爱自然的本性不合,终于在四十一岁弃官归隐,以适应他原来的志趣。从陶渊明的这首诗和陶渊明的生平来看,正体现着“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的深刻哲理。陶渊明重内心的自由,而抗御外力的束缚,这也就是他的“浮生理”,和一般认为个人难拗外物的看法显然不同。这是魏晋文人自我意志得到张扬的表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