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巴东三峡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巴东三峡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

这两首歌谣见于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据说是巴东渔民打鱼时,途经三峡抒发内心感受的歌辞。《乐府诗集》收入《杂歌谣辞》中。“巴东”,古代郡名,其地即今四川奉节、云阳、巫山一带,郡治在今奉节东。 “三峡”指长江中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地处四川、湖北之间,为长江上游进入中游地段的最险隘处,从西向东首尾长约七百里,两岸连山,水势险急,古木参天,猿声不断,清清泠泠,阴森凄凉,这种特定的环境,极易引起过往行人的感情波澜。于是产生了这首民谣。

作为古代劳动人民劳作时吟唱的民间口头文学,《巴东三峡歌》具有较强的思想意义。南朝乐府民歌,大多仅限于描写爱情相思和离愁别恨,而这两首民歌,却从侧面表达出出没风波里的渔民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痛苦,社会意义较鲜明突出,实属很难得的优秀作品。

在艺术手法上也别具特点。两首民歌均为七言二句,在字面上,第一句只有最后三个字不同;第二句则仅最后一个字有所变化,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正是继承了《诗经》语言艺术的传统。重章叠唱,便于记忆,而且有利于传唱。两首反复咏叹同一内容,一唱三叹,很好地抒发了途经巴东三峡的思想波澜,“猿鸣三声”的“三”字,是虚数,表示猿的鸣叫声不断出现。 “泪沾裳”和“泪沾衣”,语带夸张,着重表明听了猿鸣三声后,在行人感情上引起的变化。这种复沓的形式,不仅造成鲜明和谐的节奏感和音乐性,而且创造了浓郁的诗意,给人留下十分深刻难忘的印象。

这两首民歌对后代的影响很大。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都明显受到《巴东三峡歌》的启发,从中吸取了艺术营养。


《巴东三峡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巴东三峡歌》

巴东三峡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猿鸣悲,

猿鸣三声泪沾衣。

此歌始见于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中)》,只有一首,即前二句,无第二首。《水经注》云: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见王国维《水经注校》)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八十六始称《巴东三峡歌二首》。歌前小序,引文失次,不足为据。第二首的两句只是后人对第一首的延衍罢了。犹如《水经注》同卷所录《黄牛谣》“朝发黄牛,暮宿黄牛”,是说“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的,后人以“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补足之。而且《乐府诗集》只录《三峡歌》而不录《黄牛谣》,足见后人对《三峡歌》的重视程度远胜于《黄牛谣》。

三峡本以西陵峡最长,巫峡居次。歌中“巴东三峡巫峡长”不仅实写其长,而且从心理感受上咏唱其长。长江横切巫山,造成奇峰十二,诚如《水经注》所云“重岩迭嶂,隐天蔽日”,峡谷特别曲折幽深。渔人于此辛勤劳动,终年不见天日,心情定然异常沉重。因此同凄婉清厉的猿鸣产生了共鸣,以至泪沾衣裳。尤其是溯流逆水,船行极慢,给人以永无出路之感,更易忧伤落泪。唐代诗人李白长流夜郎,至白帝城遇赦而返,当时他的心情惊喜欲狂,加之顺流下水,船行如飞, “虽乘风御奔,不以疾也”,故有“千里江陵一日还”之绝唱。同《三峡歌》所写之心境迥异,可反证《三峡歌》情调之悲伤。歌中不写三峡之景,惟咏巫峡之长,就是设置典型环境,以表现峡中劳作的渔人、纤夫和经峡而行的商旅、游子那种沉重忧伤之心情的。以心感之“长”和“猿鸣”之“悲”相映,产生心、声呼应的效果。由于心情沉重,听到凄厉的猿鸣便深感其声之悲哀;由于猿鸣之悲哀,更使心情沉重、似乎永无出路的峡中人忧伤绝望,造成深重的悲凉气氛,而江峡亦愈发之长了,这不能不使世世代代处境艰难的劳苦大众和骚客迁人闻歌下泪。作者若不是有经年实地体验,很难达到凄婉伤忧的境界,以感染读者。

歌以七言为形式,于三峡水路连年咏唱,使经峡的诗人闻而习之,对于文人七言诗的成熟,亦有相当的影响。这也是《乐府诗集》重视此歌的另一原因。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0: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