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左忠毅公逸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左忠毅公逸事》《左忠毅公逸事》
散文篇名。清方苞作。左忠毅公,左光斗字遗直,明桐城人,万历进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下狱,被害死于狱中,后追谥忠毅。清张廷玉等《明史·左光斗传》说:“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谋,又与(高)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赵)南星、攀龙、(魏)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汪)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天启五年,1625年)七月二十有六日也,年五十一。”今人祖保泉说:“方苞比左光斗晚生二十多年,他从先人那里听到一些有关乡先辈左光斗的感人事迹,既可为之立传,也可选取一些事迹撰成‘逸事’,以补正史之不足。……全文既称颂左光斗,也称颂史可法,作者用客观叙述的方式把自已的称颂之情隐蔽起来,以免再触文网。可是,这种客观叙述的思想倾向又是明明白白的。作者运笔用心良苦,是可以察知的。史可法督师扬州,与南下的清兵血战到底,以身殉明,敌对的统治者怎么会容许当时的文人来称颂史可法呢!而方苞偏有景仰明代遗民的思想,偏要称颂史可法,那就只得隐约曲折地写几笔。作者的胆识,于此可见。”(《古文鉴赏大辞典》)今人冯其庸等《历代文选》说:“记述明末东林党成员左光斗生前逸事,突出了他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可贵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他与史可法的亲密关系。 ‘解貂’、 ‘掩户’、‘面署第一’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预言,以及后来史可法忠于职守、勤于军务的一段叙述,则突出了左光斗具有知人的卓识。”此篇通过记述左忠毅公为国选才,拔擢史生;正气凛然,狱中忧国;后继有人,史公报国的事实,赞扬左光斗具有知人的卓知和以国事为重、重义轻生、刚强不屈的可贵品质。通篇围绕左、史交往的线索选材,以史可法作陪衬,紧扣左光斗“忠毅”的特点来写,内容精粹,叙事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准确的动作刻画和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品格。左、史狱中会见一段,尤为慷慨激昂,生气凛然,数百年后读之,犹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之感。清沈廷芳评道:“方先生品高而行卓,其为文,非先王之法弗道,非昔圣之旨弗宣,其义峻远,其法谨严,其气肃穆而味淡以醇,湛于经而合乎道,洵足以继韩、欧诸公矣。” (《方苞集》“诸家评论”引) 《左忠毅公逸事》先君子②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③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④,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⑤,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⑥,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⑦。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⑧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⑨,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是方苞的代表作之一,通过记叙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表现其知人之明以及与阉党恶势力斗争的刚毅品格。狱中怒斥史可法的一段话,更表现了左光斗身处危难,所念仍在“国家之事”,希望后进者能有所作为以挽狂澜于既倒的可贵精神。 方苞一生虽然成为清廷的御用文人,但其生逢清朝初年,仍然深受全国人民抗清运动的影响,因对前辈的孤忠大节极为景慕。本文对左光斗的极力颂扬,实际上也正是方苞自己这一思想的突出表现。 文章以左光斗为主,以史可法为宾,只以二人关系中的两件事,便成功地塑造了左光斗的动人形象。其笔触之简洁,剪裁之精审,具见方苞散文之功力。第一段,先写左光斗“视学京畿”,偶于古寺中见“一生伏案卧”,阅毕其成草之文,“即解貂覆生”,已明显流露出爱才之意;而至考试之时,左光斗对其“瞿然注视”之余,“即面署第一”,更见出爱才之深。据陈鼎《东林列传》称史可法其貌不扬,“躯小貌劣,不称其衣冠,语不能出口”。联系《逸事》文中所记左光斗见史可法其人其文之后云“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可见左光斗不仅不以貌取人,而是洞察对方的精神世界,以“有大志,好经世方略”(陈鼎《东林列传》)为标准,而且完全排除了任人唯亲之恶习,全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本文正是着眼于这一点,通过对左、史关系中的这一事件的如实记叙,以真切的言谈行事表现出左光斗坦荡的气度和卓杰的见识。第二段笔锋一转,展现出左、史关系中另一事件的一系列具体场景。先是“左公下厂狱”与“史朝夕狱门外”,继之“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与“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再者“公辨其声……怒曰:‘庸奴!此何地也?……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与“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从史可法朝夕于狱门之外到设法潜入狱中再到左光斗怒斥史可法,情节递进,益趋壮烈,而以左光斗之怒骂表现其对史可法之厚爱以及对国家前途之关注,无疑更深刻地衬托出左光斗磊落的精神世界和高大的人物形象。第三段,写史可法治军严明,“奉檄守御”,以史可法的实际业绩进一步衬托左光斗的识人远见。当然,史可法在抗清之前,主要精力在于镇压农民起义,颂扬这一业绩,是方苞以及封建时代士大夫共同的思想局限性所致;但是,在人们心目中,史可法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的确立,无疑是因为他后来在抗清斗争中困守扬州,城破而壮烈牺牲。而左光斗的主要政治活动及其对史可法的期望,是与魏忠贤斗争,支拄“天下事”。因此,从史可法壮烈的抗清业绩及其全面的历史评价看,证明左光斗的识人远见,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仍然是卓越的。全文从史可法被左光斗看中并亲手提拔以至于功成名就,在勾勒出一个杰出人才成长过程的同时,更体现出左光斗杰出的人才思想及其成功运用。 全文笔墨简省之极,却能绘形传神,感人至深;同时,资料来源可靠准确,全然可作信史。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很大程度是由明末政治斗争联结起来。明熹宗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断国政,兼掌东厂,自称九千岁,排斥异己,网罗羽翼,“自内阁、六部至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东厂番役(即特务)横行,所缉访无论虚实辄糜烂”,“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均见《明史·魏忠贤传》)。与阉党势不两立的另一政治集团是东林党,当时,“士大夫抱道迕时者,率退处林野,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讲习之馀,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是东林名大著”(《明史·顾宪成传》)。天启五年十二月(1626年初),魏忠贤颁示天下的“东林党人榜”就开列了主要人物三百零五人,左光斗、史可法均在其内。天启四年(1624)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书劾魏忠贤,“列其二十四大罪”,“光斗与其谋”(《明史》列传一三二),魏忠贤大怒,执意进行迫害。天启五年七月缉捕杨涟、左光斗等人,七月二十六日,“光斗与涟同日为狱卒所毙”(《明史·左光斗传》)。本文写史可法探狱见左光斗“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逼真地再现厂狱之酷虐。夏允彝《幸存录》云“杨涟、左光斗皆下诏狱,备受毒刑以死,天下痛之”,计六奇《明季北略》记“公至京下,镇抚拷讯,身无完肤,三日尸出,肢骸穿裂”,与本文所述印证,全然相同。对于厂狱的严密监禁,陈鼎《东林列传》记“光斗之下北司也,厂卫阴列卒侦伺狱甚密,虽子弟亲识莫敢向迩”,计六奇《明季北略》亦云魏忠贤“遣校尉点城探听,丝微必报,如有所发,赀命立尽”,与本文所述“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亦完全一致。左光斗在阉党的心目中,是东林党“马军五虎将”之一,被比作“天雄星豹子头林冲”(王绍徽《东林点将录》),因此对其监禁更严,迫害尤甚,杀害左光斗等人实际上是对东林党的第一次严重打击。可见,本文是以征实的史料和散文的形式,对明末东林党与阉党斗争史上的一个壮烈片断的艺术展示,也是作者对正义的颂扬和对邪恶的抨击的思想光华的闪现。 方苞论文,以“义法”为核心;姚鼐论文,强调“义理、考据、辞章”并重:实质上都是要求以鲜明的思想内容、可靠的资料来源和雅洁的语言形式融为整体。而本文,无疑正是其典范作品。 字数:3246 许总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左忠毅公逸事》先君子尝言①: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②,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③,庑下一生伏案卧④,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⑤。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⑥。召入,使拜夫人,口:“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⑦,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⑨,旦夕且死,持五十金⑩,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⑾,背筐,手长镵⑿,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⒀,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⒁,无俟奸人构陷⒂,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⒃,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⒄,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⒆。每有警⒇,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21),漏鼓移则番代(22)。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23),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24),候太公、太母起居(25),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20),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方望溪先生全集》卷 九)注释①先君子——儿子对已故父亲的尊称。此处指方苞的父亲方仲舒。②左忠毅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桐城人,明万历进士,官大理少卿。因劾宦官魏忠贤,于天启四年(1624)被诬陷入东厂狱,次年受酷刑,死于狱中,南明弘光帝时(1644—1645),追谥“忠毅”。视学京畿:主持京师及其所辖地区的学政。③微行——便装出行。④庑下——厢屋里。⑤史公可法——即史可法(1601—1645),祥符(今开封市)人,弘光帝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清兵南下,史可法督师扬州,兵败不屈被杀。⑥面署——当面签署意见。⑦厂狱——明代特务机关东厂所设的监狱。⑧逆阉——大逆不道的太监,指魏忠贤及其爪牙。⑨炮烙——以金属烧红烫肉的酷刑。⑩五十金——50两银子。(11)更敝衣、草屦——换了破旧衣服,穿了草鞋。(12)手——用作动词,手持。长镵,一种用来掘土的农具。(13)眦——眼眶。(14)不速去——意即“如不速去”。(15)无俟两句——意谓“不用等待奸人来加罪陷害你,我现在就把你打死。”(16)噤——闭口。(17)崇祯——明思宗年号。(18)蕲、黄、潜、桐——指今湖北蕲春、黄冈,安徽潜山、桐城。(19)凤庐道——指史可法任凤阳府、庐州府道员。(20)警——警报。(21)“蹲踞”句——令士兵蹲着两人背靠背地相依着。(22)漏——古代滴水计时器。鼓,更鼓。番代,轮番代替。(23)甲——盔甲。(24)躬造——亲自登门。(25)太公、太母——指左光斗的父母。(26)宗老——同宗中的长辈。涂山,方苞族祖方文,号涂山,隐居江宁,有《涂山集》。 赏析这是篇写人记事的小品。 是通过“逸事”来写人的,作到事中写人,人事相联。它也体现了桐城派“言有序,言有物”的严谨的风格特色,因此可把它视为方苞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记叙,以左光斗与史可法的关系为线索,循序渐进,脉络分明。文章的第一段是写左光斗慧眼识英雄、提拔史可法的故事。作者先从左、史二人遇合之事写起。“尝言”二字表明对其事不是目见而是耳闻,符合“逸事”之“逸”的特点。接着作者运用细节点染的笔法,展示了人物的性格风貌,惟妙惟肖地勾勒出左光斗识别、选拔史可法的进程。 本段第一层先写左光斗“惜才”。“风雪严寒”之夜和“古寺”、“庑下”、“伏案卧”,均点明史可法的苦读,刚草成之文在案边,左光斗“阅毕”就对这个青年惜爱万分,“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在这细节描写之中,左光斗的爱惜、关怀、体贴之情溢于言表。他只是偶然遇到这个苦读的书生,不及一面,更不及一言,但他以特有的敏锐的观察力,感知到这是个有着耿直、忠义之心的不凡的青年。第二层写“选才”,所用细节是“瞿然注视”和“面署第一”。“瞿然注视”是瞪大眼睛盯住其人,不仅观其仪表更察其气质,其实史可法身材“短小精悍,面黑”(《明史》卷二七○本传),和美男子是挨不上边的,但却得到左光斗的刮目相看。“面署第一”即当面定为第一名,毫不犹豫,毫无顾虑。这两个细节,表露了左光斗对史可法是十分赏识、至为看重的。最后一层是写“誉才”。面署第一后,左光斗立即让史可法与家人会面,并当面说“吾诸儿碌碌”,称誉史可法“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这既表现了他选拔人才出以公心的襟怀,也充分表露了左光斗得才后抑制不住的兴奋和发自内心的喜悦。通过以上精采的细节描写,一位识才、爱才的得到千里马的伯乐形象,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了。 第二段写史可法探监,是文章的主干部分。本段也分三层。第一层极力渲染狱中禁锢之严、探监之难,史可法贿赂狱卒,乔装改扮,冒生命之险,入监探视。第二层写师生相见,是极为感人的部分。作者以经济的笔墨,塑造了左光斗这一动人的形象。当史可法见到恩师“倚墙而坐,面额焦烂”时,不禁悲恸欲绝,“抱公膝而呜咽”,表现了弟子对恩师的深切感人之情。但这只是铺垫,那么左光斗对弟子冒死探视之举又将如何反应呢?以下作者以简约而意态丰富之笔,刻画了左光斗。“公辨其声”,可见神志清楚;“目不可开”,一幅重刑后血肉模糊之态;“奋臂以指拨眦”,刑具之重难以抬手,受伤之重眼不能睁,尽管如此他也要奋力举臂,以指“拨”开眼睛。这些动作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反映出其何等激荡的情感!拨开糊满双眼的脓血,这位生命垂危之人是什么眼神呢?却是——“目光如炬”!他的心、他的情感、他的血液,全部都燃烧在这如炬的目光之中,它足以照亮阴暗的牢房、黑暗的世界!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作者着意表现人物的眼睛,从而达到一目而尽传其神的艺术效果。接下是左公的一番训斥,他把昔日惜爱并委以重任的志士斥为“庸奴”,他要把倚重甚深、思念甚切的弟子赶走,他要把冒着性命之险来探监的史可法“扑杀”,这似乎反常、不近人情,其实正是左公性格之必然。左公充满感情地给弟子上了最后一课,他告诫史可法,人的生死只有和为国家、民族奋斗的正义事业结合起来才有其价值。这也是对史可法发自内心的爱护。他那“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的动作,表现了对史可法的忠告、关切,而“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的反应,正表现了史可法对恩师的敬服、理解。这些都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容。第三层是写探监之诀别给史可法留下铭心镂骨的印象。他“流涕述其事”,表明感佩由衷;“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是史可法,也是作者和读者对左光斗思想性格的共同评价,这也是刻画其性格的点睛之笔。 第三段写史可法忠于职守,身先士卒;第四段写其不忘恩师知遇之恩,礼敬左光斗家属。文章把叙述事件延伸到史可法身上,看似脱离了主人公左光斗,有尾大不掉之憾,其实作者落笔于史可法,而意归于左光斗,是通过史可法的形象,反射出左光斗的光彩。三段中写史可法之所以临战不苟,坚守不怠,是“恐愧吾师也”,可见恩师影响之大,这也正表明左光斗所赏识、推重的是真正的人才。史可法礼敬左光斗家属,也从侧面表明左公对其教诲感人之深。史可法的作为、人品越杰出,就越辉映出左公之不凡,左、史这两个形象相映生辉,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这其中“衬笔”之意是值得玩味的。 末段点明了“逸事”的来源,“亲得之于史公”,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也与文章开始的“先君子尝言”首尾相顾,圆活自如,成为完整的统一体。 对文中提到史可法抗击“流贼张献忠”之事,一说认为是尊崇封建正统,为其所效忠的清统治者讳;一说认为是为避文网而用移星换月之曲笔,将世人皆知与清血战,变作与“流贼”战。我以为联系方苞《南山集》一案的遭际,似乎后者更有些道理。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1),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2),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3),微行入古寺(4)。庑下一生伏案卧(5),文方成草(6)。公阅毕,即解貂覆生(7),为掩户(8)。叩之寺僧(9),则史公可法也(10)。及试(11),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12),呈卷,即面署第一(13)。召入,使拜夫人,曰: “吾诸儿碌碌(14),他日继吾志事(15),惟此生耳! ” 及左公下厂狱(16),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17),虽家仆不得近(18)。久之,闻左公被炮烙(19),旦夕且死(20); 持五十金(21),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22),为除不洁者(23),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24),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25),目光如炬,怒曰:“庸奴(26)!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27),吾今即扑杀汝!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28),趋而出(29)。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30),曰: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 崇祯末(31),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32)。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33)。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34)。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35)。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36)。或劝以少休,公曰: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37),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38),候太公、太母起居(39),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40),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 (41),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42)。 〔注释〕(1)先君子: 作者自称其已死去的父亲。方苞的父亲名仲舒,字逸巢。(2)乡先辈: 同乡的长一辈人。视学京畿: 任畿辅的学政。畿: 京城管辖区。天启初年左光斗出任京畿学政。(3)从数骑: 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骑(jì): 名词,一人一马。(4)微行: 微服间行。古时皇帝或官员外出时身穿平民服装,以隐蔽身分,叫微行。(5)庑(wǔ)下: 厢房里。生: 书生。案: 书案。(6)成草: 已写成的草稿。(7)貂: 貂皮外衣。(8)掩户: 关门。(9)叩: 问。(10)史公可法: 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明末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寄籍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崇祯进士。南明福王时以兵部尚书大学士督师扬州抗清,兵败,不屈而死。(11)试: 童生的岁试。(12)瞿(jù)然: 惊视的样子。(13)面署第一: 当面书写,定为第一。(14)碌碌: 平庸无能。(15)志事: 志向事业。(16)厂狱: 明代特务机构东厂所设的监狱,多由太监掌管。(17)逆阉(yān): 指魏忠贤。伺: 探察。(18)家仆: 左光斗家的仆人。(19)炮烙(páo luò): 殷纣所发明的一种酷刑,令犯人在烧红的铜柱上走。后来泛指烧灼的酷刑。(20)且: 将。(21)五十金:五十两银子。(22)镵(chán):一种类似铲子的工具。(23)为: 这里是装作的意思。(24)席地: 以地为席。(25)眦(zì):眼眶。(26)庸奴:无能的奴才,不识大体的奴才。(27)奸人: 指魏忠贤的狱中爪牙构陷: 编造罪名来陷害。(28)噤(jìn): 闭口。(29)趋: 小步紧走。(30)语: 告诉。(31)崇祯: 明思宗的年号。(32)流贼: 明清士大夫对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军的污蔑称呼。出没: 来往。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黄:黄州府,现在湖北省黄冈县一带。潜:今安徽省潜山县。桐: 今安徽省桐城县。(33)凤庐道: 管辖凤阳府、庐州府一带的官。檄: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34)幄: 帐篷。(35)漏:古代用滴水计时的器具。鼓: 打更的鼓。番代:轮流代替。番: 轮换。(36)铿然: 清脆响亮的声音。(37)治兵: 训练军队,统率军队。(38)躬造左公第:亲身到左公家宅。(39)候太公、太母起居: 问太公、太母安好。太公、太母: 指左光斗的父母。(40)宗老涂山: 同族中行辈高,号涂山的(方苞的本族祖父,名文)。(41)与……善: 同……交好。(42)云: 语气助词。 〔鉴赏〕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写人散文。散文是最为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抒情、写景、叙事、绘人,均可涉笔成篇。但是,散文的写人,不同于小说,相异于戏剧,它有自己的特点。小说讲究通过生动的情节描写人物,戏剧强调运用激烈的冲突展示性格,散文不是这样,它是通过作者的描述,不求完整地而是集中地刻下某个身影,不求全面地展示人物的身世经历而是概括地展现某个或某几个片段。虽然着墨不多,却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左传》和《史记》开我国散文人物描写的先河。方苞的这篇散文也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疏疏几笔 显其特征 方苞在散文创作上认为: “柳子厚称太史公书曰‘洁’,非谓辞无芜累也,明于体要,而所载之事不杂。” ( 《书萧相国世家后》)所谓“体要”就是要抓住特点:“所载之事不杂”,就是不要杂乱无章,而应集中表现人物的形态性格,选择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在这方面,《左忠毅公逸事》做到了以下两点: 笔墨经济画形象。这篇散文着力塑造了左光斗这一动人的形象,作者没有对这一形象精绘细描,而是用简洁的笔墨勾勒其形象外貌。史可法应试呈卷时,写左光斗的神态仅“瞿然”二字,文墨俭约,但表现力丰富,表现了左光斗全神贯注的神态,刻画了他对史可法刮目相看、倚重甚深的心情。再如史可法探狱一段,“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这里也是文词简约而意态丰富,丰富了人物形象。“公辨其声”可见神志清楚; “目不可开”足证受刑严重。“奋臂以指拨眦”,动作激烈,反映了内心感情激烈。随着一“奋”一“拨”,跳出了“目光如炬”,出现了亮相式的工架造型。这里的“目光如炬”,使得左光斗的形象更为传神动人,他的全部思想、感情全都燃烧在这目光里了。“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文词精练而描述益发动人。因为前文交代左光斗受刑酷烈,“左膝以下,筋骨尽脱”,因而腿不能行走,于是,对“刑械”只好“摸”。这个“摸”表现了左光斗此时的行动动作是何等艰难。“作投击势”,是刻貌传神的笔致。从外在形象看,是投击刑械的动作。但是妙就妙在“作……势”,这是姿态,不是真正这样做了,因而,它又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容: 是警告、是驱逐、也是发自内心的爱护。整个《左忠毅公逸事》就是运用上述的形象描绘的文字,可谓经济。作者没有细微地写下左光斗的一容一颜、一举一动,使之须发尽露,只取几个重要的形象侧面,用洗练的文字加以描绘,最后达到形神酷肖的境地。 要言不烦写性格。左光斗的精神、性格是多方面的,但作者不是全面地塑造人物,而是以散文的笔调记述“逸事”,因而,他也就只需突出一点两点,无需面面俱到。在本文中,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左光斗的性格是爱护贤才的深沉,国事为重的刚烈。他微服间行时发现了史可法这个人才,以后他培养了这个人才,他有知人之卓识,爱才爱得深沉。探狱一段,集中表现的是左光斗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荣辱存亡的可贵品质。他的剧烈的动作,显示出性格刚烈; 他的怒声的叱责,显示出性格耿亮。“此何地也? 而汝来前!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真是刚肠赤心,字字如火。他轻于己身,重于国事,性格上焕发出动人的光彩。经过作者的描绘,左光斗的形象卓立纸上。虽然在文章中我们没有看到左光斗勇斗魏忠贤的情景描绘,但是从他在文中的言词行动,我们是不难想见的。作者虽然没有滥施笔墨,但却成功地塑造出这位耿介贞亮之臣、忠烈刚强之士的动人形象,使之声口宛然,惟妙惟肖。 细节点染 传其精神 方苞为了刻画左光斗的形象,还善于运用细节点染的笔法,展示人物的性格风貌。“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 ”这段描写几乎全由细节构成,突出了左光斗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围绕“才”,展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惜才,选才,誉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由于注重于细节描写,因而显得分外显明突出。 “惜才”一节中,点明“风雪严寒”,暗示史可法的苦读。“古寺” “庑下” “伏案卧”,则明确点示史可法的苦读、左光斗为其苦读精神所感动,又“阅毕”其刚草成之文,于是大动惜才之心,出现了更为动人的细节——“解貂” “掩户”。左光斗的惜才之情通过这样的细节刻画,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选才”一节中,“面署第一”的细节也至为动人。所谓 “面署第一 ”就是当面批他第一名。这充分看出左光斗对史可法是十分赏识、至为看重的。 “誉才”一节中,他当着夫人的面夸奖赞誉史可法,“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左光斗视史可法为自己的接班人,倚为心腹干城。与家人面会及当面称誉的细节,充分表露了左光斗得才后的欣慰和兴奋,传达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侧面烘托 添其光彩 这篇散文写了两个人物,一是左光斗,一是史可法。但是,作者笔法精绝,写史可法是为了烘托,写左光斗是主旨,通过史可法的形象反射出左光斗的光彩,从而增添出左光斗的光彩。所以,文章中有许多笔墨,往往是落笔于史可法,而归意于左光斗。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看出: 探视牢狱,显示出恩师恩重。左光斗被魏党构陷下狱,文中写出史可法的一系列行动和做法: 朝夕守候狱外,重金贿赂狱卒,涕泣感动狱卒,乔装更衣探狱,抱膝呜咽痛哭。这些笔墨从现象上看是写史可法报答恩师之恩,但在实际上却是显示出恩师恩重如山,提携、奖掖、栽培、擢拔史可法于贫士之间,委以国家重任。唯其左光斗待史可法有如子侄,史可法才会视左光斗为父执,从而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潜狱探视。如果说上面表现了左光斗的恩重,下面就反映了他的威重。在他的怒斥下,史可法“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史可法这样暗叱风云的英雄将领,竟然不敢作声,噤若寒蝉,左光斗的威严也就得到反衬了。 流涕述事,颂赞了左公刚毅。史可法探狱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 ”这是直言赞颂。“流涕”表明感佩由衷:“铁石铸造”,是对左光斗最恰当的称扬,从而也就为左光斗的形象、性格点了睛。 勤于职守,表现了恩师的影响。“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捩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作者回避了史可法抗清斗争的经过,却描写了他对付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的情景,这暴露了方苞的局限性。然而,在这段描写中,却看到史可法勤于职守、身先士卒的精神,吃苦耐劳,宵旰不怠。这一切,经过史可法的解释,是担心有“愧吾师”。可见,恩师的影响之大、之深了。然而,反过来,不是说明当初左光斗“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预言已经得到证明了吗? 不是说明了左光斗目光敏锐,具有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吗? 在这里,左光斗、史可法这两个形象相映生辉,越是描写史可法,就越是辉映出左光斗的形象,收到水涨船高的艺术效果。 字数:4741 力文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526-1531页. 《左忠毅公逸事》
清·方苞 先君子①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②。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③出,微行④入古寺。庑下⑤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⑥。公阅毕,即解貂⑦覆生,为掩户⑧。叩⑨之寺僧,则史公可法⑩也。及试(11),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12)注视,呈卷,即面署(13)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唯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14),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15)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16)炮烙(17),旦夕(18)且(19)死,持五十金(20),涕(21)泣(22)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23)敝衣(24),草屦(25),背筐,手(26)长镵(27),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28)左公处,则席地(29)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30)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31)以指拨眦(32),目光如炬,怒曰:“庸奴(33)!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 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34),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35)奸人(36)构陷(37),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38)不敢发声,趋(39)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40)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41)出没蕲(42)、黄(43)、潜(44)、桐(45)间,史公以凤庐道(46)奉檄(47)守御。每有警,辄(48)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49),而自坐幄幕(50)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51),漏鼓移则番代(52)。每寒夜起立,振(53)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54)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55)造(56)左公第(57),候太公、太母起居(58),拜夫人于堂上。余宗老涂山(59),左公甥(60)也,与先君子善(61),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62)。 【注释】①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敬称。先,古人在称谓前加个“先”字,表示已经死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已死的母亲为“先妣”,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 ②视学京畿(jī):在京城地区担任考官,时为天启初年。古代称担任考官为视学。京畿,指京城和京城附近的地区。 ③从数骑(jì):让几个骑马的随从跟着。从,使动用法,让……跟从。 ④微行:隐藏身份改装出行。 ⑤庑(wǔ)下:厢房里。庑,廊屋,即厢房。 ⑥成草:完成了草稿。 ⑦解貂:脱下貂皮外衣。 ⑧掩户:关门(以防风寒)。 ⑨叩:询问。 ⑩史公可法: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崇祯元年进士。曾任南京兵部尚书。清兵南下,史可法督师扬州,兵败不屈被杀。 (11)试:考试,这里指童生的岁考。 (12)瞿(jù)然:惊视的样子。 (13)面署:当面签署意见。面,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当面”。 (14)厂狱:明朝设东厂,缉查谋反等案件,由太监掌管,成为皇帝的特务机关。魏忠贤擅权时期,掌管东厂,正直的官吏多受陷害,左光斗也被诬下狱。 (15)防伺:看守窥伺。 (16)被:遭受。 (17)炮烙(páo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18)旦夕:早晚。 (19)且:将要。 (20)五十金:五十两银子。 (21)涕:名词作动词,流着眼泪。 (22)泣:哭着。 (23)更:换上。 (24)敝衣:破衣服。 (25)草屦(jù):草鞋。此处名词作动词,穿上草鞋。屦,鞋。 (26)手:名词用作动词,拿着。 (27)镵(chán):铲子。 (28)微指:悄悄地指。 (29)席地:把地当作席,即坐在地上。席,意动用法,以……为席。 (30)尽脱:全部脱落。 (31)奋臂:用力地举起手臂。 (32)以指拨眦(zì):用手指拨开眼眶。眦,通称眼眶。 (33)庸奴:无能的奴才,不识大体的奴才。 (34)昧大义:不明白事理。 (35)俟(sì):等待。 (36)奸人:指魏忠贤的爪牙。 (37)构陷:编造罪名来陷害。 (38)噤(jìn):闭口。 (39)趋:小步紧走。 (40)语(yù):告诉。 (41)流贼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起兵于陕西,攻占四川,建大西国,称大西王,后为清兵所杀。流贼,旧时士大夫对起义军的蔑称。 (42)蕲:蕲州府,今湖北蕲春。 (43)黄:黄州府,今湖北黄冈。 (44)潜:今安徽潜山。 (45)桐:今安徽桐城。 (46)凤庐道:管理凤阳府、庐州府的官。明朝在省下设分巡道、兵巡道、兵备道等官,管辖几个府的军政等事。凤阳府,今安徽凤阳。庐州府,今安徽合肥。 (47)奉檄(xí):奉上级的命令。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公文。 (48)辄:总是,往往。 (49)更(gēng)休:轮流休息。 (50)幄(wò)幕:(军用的)帐幕。 (51)背倚之:指相互背靠着。背,名词作状语,用背。 (52)漏鼓移则番代:过了一更鼓时间就轮流替换。漏,古代用滴水以计时间的器具,名铜壶滴漏。鼓,打更的鼓。番代,轮换。 (53)振:抖动。 (54)铿(kēng)然:清脆响亮的声音。 (55)躬(gōng):亲自。 (56)造:造访,到……去拜望。 (57)第:府邸。 (58)起居:指日常生活。 (59)宗老涂山:同族的长辈号涂山的。涂山,名文,方苞的同族祖父。宗老,对同族长老的尊称。 (60)甥:女婿。 (61)善: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62)云:语气助词,用在引述言语的后面。 【译文】先父曾经说过,同乡的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带担任主考。一天,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打扮成平民出去察访,进入一座古庙。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向庙里的和尚打听,才知书生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公的姓名,左公睁大眼睛注视着,等交上考卷,就当面批他为第一名。又召到内宅,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日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人,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的监狱的时候,史可法从早到晚守在狱门外。逆贼太监魏忠贤防守监视得很严,即使是家里的仆人都不得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烙铁烧烤的酷刑,早晚间即将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悄悄地指点左公所在的地方,左公正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史公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呜咽咽地哭着。左公辨出他的声音,但是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发怒地说:“无能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跑来! 国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轻生不明大义,国家的事谁能支撑?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坏人来了捏造罪名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着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快步走了出去。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成的啊!”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往往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帐幕外。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过一段时间再轮换。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来,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到堂上拜见左夫人。我的同族老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与我父亲要好,他说关于狱中的一些话,是亲自听史公讲的。 字数:3483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638-642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