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局外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局外人》《局外人》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作者:[法]加缪 背景搜索 本书成书于1942年。作者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小说家。《局外人》是他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早在1937年,加缪写了一部小说叫《幸福的死》,作为习作,这部小说没有发表,但已经具有了《局外人》的基本情节。随着对萨特文学的反思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加速了《局外人》的创作。小说于1942年发表后,作者一举成名,在巴黎文学界引起轰动,人们一致认为这部小说显示了一个文学新星的才华。在法国,《局外人》家喻户晓,被列入教科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局外人》早已被公认为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由译林出版社出版,郭宏安翻译的《局外人》是较好的译本。 加缪 内容精要 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阿尔及尔。一家法国公司的职员默尔索接到一封母亲去世的电报。他无所谓地赶回母亲居住的养老院,发现母亲已经入殓,也就懒得打开棺盖再见母亲一面。母亲下葬时他也没有流一滴眼泪。第二天,他去海边游泳时,遇到以前的一个女同事玛丽,两人去看了一部滑稽片,晚上一起过夜。 生活很无聊,他便和一个同事去追赶一辆重型卡车。他对周围的事也很淡漠。有一个叫莱蒙的邻居,和情妇发生龃龉,被情妇的弟弟打了一顿。莱蒙让他代笔写一封信把情妇臭骂一顿,他居然答应下来。莱蒙因为打情妇被警察局传讯,莱蒙要他做证人,他也答应了。后来莱蒙邀他逛妓院,但被他拒绝。公司要他到巴黎的分号去工作,他觉得无所谓,认为哪儿都一样。玛丽提出要同他结婚,他也觉得无所谓,认为玛丽一定要结婚就结婚,反正婚姻不是什么严肃的大事。 周末,莱蒙邀请默尔索和玛丽到海边去玩,结果和莱蒙情妇的弟弟所纠集的一帮阿拉伯人遭遇。双方打了一架,莱蒙受了伤。后来,默尔索揣着莱蒙的手枪到一处清泉歇息,恰巧那个刺伤莱蒙的阿拉伯人也在那里。天气异常炎热,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默尔索觉得天旋地转,在恍惚之中对着那个阿拉伯人开了五枪。 默尔索被关进了监狱。案子拖了11个月,他也逐渐地适应了监狱的生活。他用回忆、睡觉和看报纸来打发时光。开庭的日子到了,从证人的证词中,法庭知晓了默尔索对母亲之死的无动于衷,以及他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去寻欢作乐的行为。法官从这些事实中推断出默尔索是预谋杀人,指责他没有灵魂、人性和道德,最后判了他死刑。在整个审判过程中,默尔索被搁置一旁,律师、法官和庭长都在谈论他,但不许他介入。他觉得他的命运在没有他自己参与的情况下就被决定了,他反而成了一个局外人。 默尔索在监狱里等待最后的日子来临。神父再一次来让他忏悔,他愤怒地拒绝了,并有些激昂地喊叫了一番,认为既然要死了,一切都已无关紧要。临死前,他心里也闪现过重新生活的念头,他希望行刑时围观群众对他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这或许是他留恋生命的独特方式。 知名篇章 以下选自第5章。行刑前,神父来到监狱让默尔索忏悔,默尔索极为反感,一番愤慨之后又倍感忧伤。这是全篇充满激情的片断,也是全篇的高潮。 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好像我身上有什么东西爆裂了似的,我扯着喉咙大叫,我骂他,我叫他不要为我祈祷。我揪住他的长袍的领子,把我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他的神气不是那样的确信无疑吗?然而,他的任何确信无疑,都抵不上一根女人的头发。他甚至连活着不活着都没有把握,因为他活着就如同死了一样。而我,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但是我对我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么一点儿把握。但是至少,我抓住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从前有理,我现在还有理,我永远有理。我曾以某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一种方式生活。我做过这件事,没有做过那件事。我干了某一件事而没有干另一件事。而以后呢?仿佛我一直等着的就是这一分钟,就是这个我将被证明无罪的黎明。什么都不重要,我很知道为什么。他也知道为什么。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这段荒诞的生活里,一种阴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从遥远的未来向我扑来,这股气息所过之处,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实。他人的死,对母亲的爱,与我何干?既然只有一种命运选中了我,而成千上万的幸运的人却都同他一样自称是我的兄弟,那么,他所说的上帝,他们选择的生活,他们选中的命运,又都与我何干?他懂,他懂吗?大家都幸运,世上只有幸运的人。其他人也一样,有一天也要被判死刑。被控杀人,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而被处决,这有什么关系呢?萨拉玛诺的狗和他的老婆具有同样的价值。那个自动机器般的小女人,马松娶的巴黎女人,或者想跟我结婚的玛丽,也都是有罪的。莱蒙是不是我的朋友,赛莱斯特是不是比他更好,又有什么关系?今天,玛丽把嘴唇伸向一个新的默尔索,又有什么关系?他懂吗?这个判了死刑的人,从我的未来的深处……我喊出了这一切,喊得喘不过气来。但是已经有人把神父从我的手里抢出去,看守们威胁我。而他却劝他们不要发火,默默地看了我一阵子。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他转过身去,走了。 他走了之后,我平静下来。我累极了,一下子扑到床上。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满天星斗照在我的脸上。田野上的声音一直传到我的耳畔。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盐的气味,使我的两鬓感到清凉。这沉睡的夏夜的奇妙安静,像潮水一般浸透我的全身。这时,长夜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无关痛痒的世界。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选自《局外人》,郭宏安译,译林出版社出版) 妙语佳句 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流云之外无事可干,久而久之,我也会习惯的。 一个人哪怕只生活过一天,也可以毫无困难地在监狱里过上一百年。 无论如何,对于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我可能不是确有把握,但对于什么是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是确有把握的。 阅读指导 《局外人》可以说是对加缪的存在哲学的图解。在这部中篇小说里,我们可以找到荒诞、选择、对死亡的沉思以及种种哲学态度。令人吃惊的是,加缪能够在一部完全虚构的作品中,如此真切、细腻地描绘出一个存在主义局外人在荒诞世界里的各种微妙的情感和心态。 小说的主人公默尔索给任何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漠。他的母亲去世了,他冷漠地参加葬礼。在停尸间、在下葬的坟地里,他一直是朦胧的,既不悲伤也不内疚。当他乘车返回“万家灯火的阿尔及尔”时,他想到的是“上床睡它12个钟头”的“喜悦”。他同女友冷漠地相爱,同朋友们冷漠地去海滨玩耍。接下来,这个冷漠的局外人又以同样的态度来对待法庭、律师和陪审团,以同样的事不关己的态度来拒绝神父的拯救。 然而,默尔索的冷漠并不是出于一种天然的对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的麻木,而是产生于一种信念。默尔索的冷漠产生于一种反抗的心态,一种在他的社会中做局外人的逆反心理;而这样一种心态或心理的根源在于对人生虚无的透视,在这里,人生的虚无是指在死亡面前一切选择都变得毫无差别或者毫无意义。如果考虑到作者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写作的这部小说,其中的深意不难理解。 《局外人》也是一部以风格独特而著称的小说。小说以主人公第一人称方式自述而成,但是却没有通常的合乎逻辑的主观感受性,有的只是与事理不相干的、来自于自然反射的心理情绪,这恰当地呈现了小说主人公对世界的冷漠心态。与主人公的性格相一致的是,小说的笔调近乎枯涩,还大量使用互不承接的短句,正如萨特所言:“从一句话到另一句话,世界毁而复生。当一个词出现时,它来自虚无。《局外人》中的句子都来自孤岛。我们从一句话跳到另一句话,从空无到空无。”的确,这种每句话都自立自足、语句与语句之间分隔空无的话语,更显示出人生生活的虚无破碎。从这些简单的分析中便可以看出,《局外人》是一部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作品,而它的作者不仅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学家,还是一位手艺高超的小说艺术家。 阅读建议 《局外人》是一部寓意深刻的哲理小说,在阅读过程中不要对主人公作太多的传统道德判断,而是要耐心而冷静地揣摩作品的含义所在。 《局外人》《局外人》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作家加缪(1913—1960)的长篇小说,它使作者在世界文坛上一举成名。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长期过着独居生活。他对生活有两句口头禅:“无所谓”和“这不怪我”。对母亲的死,少女的爱,优越的职位,他全都无动于衷。他无意间枪杀了人,受到法庭审判,也漠然处之。律师问他,他“懒得去理他”;法官提醒他,他也“觉得都跟开玩笑似的”;在法庭上听到别人议论他,他还感到“很开心”。对被判死刑,送上绞架,他也一概冷漠视之,毫不在意。他不仅拒绝祈祷忏悔,把神父赶了出去,还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还是幸福的”。 莫尔奈是作者笔下的“局外人”的形象。由于人每时每刻都与社会生活发生着广泛联系,人是不可能脱离客观现实而独立存在的。所以,本来就没有独立于世界之外的人,也不会有超越于现实之上的人。也就是说,所谓的“局外”并非客观存在意义上的局外,只能是主观感受上的局外。小说中集中描写的,正是人对现实生活的这种“局外人”的态度。小说中的“局外人”莫尔奈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看破红尘,对人生抱着毫无所谓的态度。这是因为:“首先在莫尔索的眼里,世界即是陌生的,也是荒谬的;而人置身其间又是孤立无援,彼此敌视的。他认为唯一的办法是消极对待,任其自然。据此,他对这个荒谬的世界的一切便都表示冷淡,都采取一种超然的、“局外人”的态度。可见,他的这种局外感,就是对于悲剧性的处境的认识结果。小说通过莫尔索的这种令人吃惊的反常心理和冷酷态度,揭露了社会的荒诞和人们的精神危机,说明了绝对的冷漠态度是人们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与此同时,也充分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苦闷心情和悲观消极的思想。 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之一,是通过人物形象表达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莫尔索认识到“世界是荒谬的”,便有感“人生是痛苦的”,在不得不接受自己生存条件的同时,就只有“选择”冷眼傍观、毫无所谓的态度,使自己在认识上获得“自由”。小说运用三重对照的手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人物的态度与人物境遇对照,即是通过人物主观态度与客观境遇的极端矛盾的描写,用以肯定莫尔索这个“局外人”的形象;人物间不同态度的对照,则是通过别人对事件的积极态度和莫尔索的消极态度的描写,更好地突出了莫尔索的“局外人”的性格特征;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应的对照,又是通过莫尔索对生理需要多于情感依恋的描写,说明莫尔索不是社会的人,而只是自然的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局外人”。 《局外人》《局外人》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法国】 加 缪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大学时攻读希腊哲学,曾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其代表作是《鼠疫》,还写有哲学论文《西西弗斯神话》和几部剧本。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局外人》1942年问世,并蜚声文坛。作品主要揭示存在的荒谬。主人公莫尔索对外界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极端冷静以至冷漠无情,他感到自己与外部世界并无必然的联系。作品语言极为单纯明晰,几近于枯燥,具有古代散文风格。 莫尔索的母亲死了,死在阿尔及尔郊外的一座养老院里。养老院打电报通知莫尔索参加葬礼。 莫尔索向公司老板请了假,来到母亲生前所在的养老院。有人想打开棺材盖让莫尔索再看母亲一眼,但被莫尔索拦住了。晚上守灵,莫尔索呷着牛奶咖啡,抽着烟,但他还是打瞌睡。第二天母亲下葬时,莫尔索没落一滴眼泪,倒像个外人,冷眼观察着神态各异的送葬人。葬礼刚结束,他就急匆匆赶回阿尔及尔,打算足足睡上12个钟头。 第二天是周末,莫尔索在海滨浴场遇见过去的同事玛丽。两人在水里很快就亲热起来,上岸后一起去看了部滑稽电影。晚上两人一起过夜。对于玛丽的爱情,莫尔索似乎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她问他爱不爱她,他说这个问题毫无意义,如果一定要问,那就好像不爱。她问他愿不愿跟她结婚,他说要结就结,随她的便。 莫尔索有个邻居叫雷蒙。因打了情妇,被情妇的弟弟揍了一顿,于是请莫尔索代笔写信把情妇臭骂一顿。他写得很合雷蒙的口味,雷蒙感激不尽,要和他交朋友,他觉得交不交朋友无所谓。警察传讯雷蒙,莫尔索还是去为他作证,证明那个女人是骗子。 一个星期天,雷蒙请莫尔索和玛丽去一个名叫马松的朋友家玩,他家在海边。他们在海滩上遇见两个阿拉伯人,他俩是受雷蒙情妇的弟弟唆使来寻衅报复的。在斗殴中,雷蒙被划了两刀。事后莫尔索揣着雷蒙的手枪,来到一处清凉的地方歇息,恰好那个刺伤雷蒙的阿拉伯人也在那里。当阿拉伯人误认为莫尔索是冲他而来的时候,就亮出刀子,莫尔索恍惚之中朝那个阿拉伯人开了五枪。 被捕后,莫尔索渐渐习惯了监狱生活,尽管案子拖了将近一年,但时间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对于坐牢他也不当回事,律师的问话也懒得理睬。开庭时,法庭依据他把自己的母亲送进养老院,并在她死后不愿再见一面,甚至没有哭过来推测莫尔索的犯罪动机。检查官指出他在母亲死后的第二天就带着情妇去游泳、看喜剧片,当晚又在一起同居。这都证明他没有灵魂和人性,所以他是预谋杀人。莫尔索被判死刑。 莫尔索对于死亡不是没有恐惧,但他很快意识到生活没什么可留恋,既然人要死,那么怎样死和什么时候死都无关紧要。他拒绝忏悔,把神父赶了出去。独自一人平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他为避免感到太孤单,就想像着受刑那天一定有很多人来看他,并发出咒骂的呼声。这样,他就满足了。 《局外人》《局外人》
中篇小说《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1913~1960)的代表作之一。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的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我们同时代人的意识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作者1960年不幸死于车祸。本书1981年上海文学出版社出版,孟安译。 《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法国公司的职员,既孤独又冷淡,麻木不仁,庸庸碌碌。因收入不多,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母亲去世后,他毫无感触,对结婚也不热心。邻居是个流氓,想整一下阿拉伯女朋友而请莫尔索帮忙,他不问是非即代笔写信。女方的弟弟带了阿拉伯人来报仇,莫尔索糊里糊涂开枪打死阿拉伯人,因此被捕入狱。关押11个月后判处死刑,他仍无动于衷,视同局外。作者企图用文学形式说明“人生的荒谬”这一存在主义的论点。人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恶浊的社会环境和人的本能的捉弄和摆布。想摆脱这种“荒谬”也只是在做“无望的牺牲”。这部小说写于德国占领时期,战后非常流行,仅1942~1958年就印刷了253次,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 加缪的其它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鼠疫》(1947),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其作品基本贯穿着这样的思想:人生是偶然的,荒谬的,因此对一切应采取虚无主义的人生态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