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子夜四时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子夜四时歌》

春歌

其一

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

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写人们在一年四季里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大多反映男女间的情爱相思。《乐府诗集》中共存七十五首,分为春歌二十首,夏歌二十首,秋歌十八首,冬歌十七首。这里选录了其中的八首。

这首歌写的是一位女子在春天里一刹那间的情怀和感受。它细腻地刻画了多情善感的女抒情主人公的微妙的心理活动。

首句“春林花多媚”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春林郁郁苍苍,春花姹紫嫣红,春天的景色美不胜收。一个“媚”字,活脱脱地勾画出花的艳丽多姿,惹人喜爱。如此大好春光,正是良辰美景,一刻千金,是“乐”的境界。可第二句“春鸟意多哀”偏偏于这“乐境”之中写鸟之哀情。鸟本无感情,并不懂得哀伤,可在伤感之人的眼里,鸟也会悲哀。这里,与其说是写鸟的哀情,毋宁说是写人的惆怅,而这种惆怅又恰恰是在“春林花多媚”的良辰美景之中,这更加渲染了抒情主人公那复杂的情怀。

第三、四两句“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是继春林、春花和春鸟之后而写撩人心绪的春风。花媚、鸟哀已撩拨起这位女子的心弦,春风为何也如此多情呢?为何偏偏将这位女子的罗裳吹开?这两句是女子对春风的嗔怨,还是对春风的喜爱?是嫌其多情,还是爱其吹拂?这些虽没有明确交代,但,同春风窃窃私语者,定是多情之人。风为自然现象,有何心、何情?而在多情之人的眼中,春风常常也是多情的。李白的《春思》诗中“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两句,就是将春风拟人化,与这里的“春风复多情”有同工之妙。这三、四两句,从风吹罗裳的细节生发开来,把春风写活了。

仅从字间理解,这首歌只是写女抒情主人公在春天里对自然的感受,但若细细品味,似乎还可以体会到歌中蕴含着的另一层意思。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 “春”字往往语带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季,又可比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在这首歌中, “春”从字面上只是指春天,可一连三个“春”字之中,是否也蕴含着这位女子的春心、春情呢?春情萌动的女子,最易多愁善感,或欢喜,或忧伤,都是由那颗敏感的春心对外界、外物的感应所致。歌中的女抒情主人公把春花、春林、春鸟、春风都涂上了浓郁的感情色彩,或许也是由于她那颗萌动的春心吧?

其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这首诗是写女子与情人分别之后的痛苦心情的。《毛诗传》云:

“伤悲,感事苦也。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郑玄笺曰:“春,女感阳气而思男;秋,士感阴气而思女”。这首诗所选择的时令,正是女子与情人分手之后的一个春季。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欢”,是古代女子对情人的爱称。这两句诗,是表达女子对情人的苦苦思念之情。分别之苦乃人之常情;情人离别,则苦情更多;又《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自从别欢来,何日不相思”之语,故推想女子的叹息中包含着思念之苦。古代诗歌中描写这种情感的很多:有写思而歌者,有写思而唤者,也有写思而泣者。而在这首诗里,却写这位女子的叹息。连连叹息之中,包含着这位女子多少难言的苦衷!也许她想诉说衷肠,可诉与谁听?也许她想呼唤情人,可呼与谁应?也许她想歌唱,可无人相和;也许她想泣哭,可也只能苦泪自咽。……于是,她只能独自叹息,叹出自己的孤独和寂寞的情感,叹出自己忧伤和痛苦的心情。

她的内心虽然悲苦,可又怎样形容、何以譬喻?诗的后两句“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便是生动、形象的描绘,并语含双关。 “黄檗”,是一种苦木,树木的本株就是树木的“心”,因而黄檗的本株自然就是“苦心”了。黄檗在春天里生长,其“心”也随之日日成长。自然界的这种平常的现象,此时却恰恰吻合了这位多情女子的心理。 “黄檗向春生”,比喻这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正变得愈来愈深, “苦心随日长”则比喻这位女子的苦心也在与日俱增。情感的加深,苦心的加重,这本来是很抽象的,是无法看到的;可自然界树木的生长却是生动的、具体的。二者连类取譬,将本是抽象的情感世界,巧妙地描绘出来了,而且显得生动形象、别具匠心。

在南朝民歌中,有些写男女相思之情的作品是通对人物行动的描绘来渲染情绪的。如“朝思出前门,暮思还后渚。语笑向谁道,腹中阴忆汝。”“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子夜歌》)而这首《子夜四时歌》却是通过恰切的比喻。巧妙的双关语,细腻地刻画女子的内心世界,把抽象的精神现象变成了生动具体的形象,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子夜四时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子夜四时歌》

子夜四时歌

(春歌之一)

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

山林多奇彩,阳鸟吐清音。

这首民歌是“吴声歌”《子夜四时歌》中的一篇, “吴声歌”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民歌的一个种类。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周朝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三次民歌高潮。由于南北朝长期对峙,经济基础悬殊,上层建筑也有很大差异,因而造成了南、北朝民歌在色彩、情调、风格上的不同,各具特色,大体上是“艳歌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乐府诗集》)单说南朝民歌,大都被郭茂倩收集到《乐府诗集》的“清商曲辞”中,大体分为两部分: “吴声歌”和“西曲歌”。两者在情调上也有不同,大体说来“吴歌艳丽而柔弱,西曲浪漫而热烈。”(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吴声歌”产生于以建业(今南京市)为中心的大城市,可以说是“都市之歌”。当时城市的繁荣,为“吴声歌”提供了流行的社会环境,而商业经济的发展,正是“吴声歌”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商人重利,思妇伤别,以及统治者对“声色之娱”的爱好,是“吴声歌”的感情基础。 “吴声歌”包罗很广, “《古今乐录》曰: ‘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护,十曰团扇郎。’又有七日夜女歌、长史变、黄鹄、碧玉、桃叶、长乐佳、欢好、懊恼、读曲,亦皆吴声歌曲也。”(《乐府诗集》)其中《子夜歌》、《读曲歌》篇目最多,也最重要。 《子夜歌》包括《大子夜歌》、《子夜歌》、《子夜四时歌》。 “子夜”,是《子夜歌》的作者和歌唱者的名字,是位女子(据《唐书·音乐志》)。《子夜四时歌》是《子夜歌》的变曲。“后人依四时行乐之词,谓之《子夜四时歌》,吴声也。”( 《乐府古题要解》)据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录, 《子夜四时歌》包括南朝晋、宋、齐城市民歌75首,其中《春歌》20首,《夏歌》20首,《秋歌》18首,《冬歌》17首。这里共选10首加以分析鉴赏,每首都以首句为题。

《春风动春心》是《子夜四时歌》中《春歌》的一首。这首民歌以“春”字开头,开宗明义,直破《春歌》之题,将读者(听者)引入春天的氛围之中。春风和煦,是春天的主要特征, “春风又绿江南岸”,南朝早春,春风拂动,万物复苏,山林苍翠,鸟语花香。春心,一语双关,既写春季美景荟萃,又指男女爱慕之情。流目,举目移视,目光流动。瞩,远望。在“扑面不寒杨柳风”的吹拂之中,举目环顾,观看春日的山林,山林色彩奇丽,美不胜收。第二句末二字是“山林”,第三句开头二字又以“山林”二字承上连接,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叫“接字法”,在修饰学上称作“联珠”或“顶真(针)”。这种辞格的运用,不仅在意义上使上下两句的句义紧相接连,而且在结构上使上下两部分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就象两颗珠子用一线贯穿,因而珠联璧合,所以叫作“联珠”,这是南朝民歌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末句以“阳鸟吐清音”作结,恰到好处。这不仅是因为末字“音”与第二句末字“林”同韵相押,韵律和谐,而且是因为这句话内含比喻。阳鸟,一指雁,一指鹤,这里不一定实指,阳,即阳春,指春天,阳鸟可泛指春天的鸟雀,实际上隐喻民歌的歌手。吐,鸣叫,唱出。清音,清脆的鸟语,隐喻民歌,即《子夜四时歌》。不是吗?你听《大子夜歌》: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吐清音”,岂只鸟语,不正是“明转出天然”的《子夜》民歌吗?总之,这首《春歌》开宗明义,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幅山林奇丽、鸟语花香的南朝春意图,歌颂了南国大自然的阳春美景,给人一种“春光美如画”的自然美的感受;不仅如此,这首民歌还隐喻着歌手们唱出了天然朴素的民歌。冠在75首《子夜四时歌》之首,实际上是这组民歌的一支序曲,高度概括地颂扬了这组民歌文笔清丽、色彩鲜明的艺术美,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2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