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姽婳词三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姽婳词三首》《姽婳词三首》其一贾兰
其一
这三首《姽婳词》引见于《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姽婳”(gui hua)一词最早见于宋玉《神女赋》,有“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形容女子的娴静美好。在第七十八回,贾政和他的幕友们闲谈,这位正统得几近顽固的封建卫道士,竟然对一个死去的女子赞不绝口,津津乐道,并倡导为其作挽词,褒奖她的“风流隽逸,忠义慷慨”,这是有显明的政治用心的。他“昨日因又奉恩旨,着察核前代以来应加褒奖而遗落未经请奏各项人等,无论僧尼乞丐与女妇人等,有一事可嘉,即行汇送履历至礼部备请恩奖”,这种名利兼收,向朝廷效力献媚的机会自然不能放过,于是他组织了文人幕客大作笔墨文章,为“姽婳将军”林四娘作短序。贾政居然放下了老爷的架子,命唤三个公子贾宝玉、贾兰和贾环,当场赋《姽婳词》各一首,并且亲自提笔抄录,足见其邀功心切,这就是三首《姽婳词》产生的背景。 林四娘是何许人也?史书未载,生卒年不详。根据清代陈维崧《妇人集》、王士祯《池北偶谈》和蒲松龄《聊斋志异》记载,她本是明代青州(今山东临淄、益都一带)衡王府宫人。衡王(在《红楼梦》书中作“恒王”),是明朝的朱祐楎(hui),《明史·列传》有曰:“衡恭王祐楎,宪宗第七子。弘治十二年(1499)三藩青州。嘉靖十七年(1538)薨。”并未记有他“因轻骑前剿”农民起义军,“两战不胜”,“遂为众贼所戮”之事。这本是小说家编演的故事,不足为信。但林四娘率众女将,“连夜出城,直杀至贼营里头”,“殒身于王”,的确富有英雄豪侠的传奇色彩。这在民间,尤其在青州地区是广为传诵的。蒲松龄据此素材,写成短篇小说《林四娘》,描写她的聪慧美丽,多才多艺,并忠于王室,冥间不忘。清人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记有“陈宝钥,字绿厓,观察青州。一日,燕坐斋中,……逡巡间,四娘已至前万福,蛮髻朱衣,绣半臂,凤嘴靴,腰佩双剑。陈疑其仙侠”。从林四娘的装束看,勃勃生气,飒爽英姿,与“姽婳将军”名符相合。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作家曹雪芹借贾政之口,大力渲染林四娘的英豪侠举,并以作序赋诗,展开了试才的情节,采用层层铺垫的手法,十分引人入胜。 三位公子的诗才孰优孰劣,作者是有很多暗示的,而且倾向鲜明,有大段议论文字可证。先评论贾环贾兰叔侄二人“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人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无疑,作者对贾环、贾兰的诗才是鄙薄的,故而对他们写的诗也是暗含贬意的。 我们先看贾兰的《姽婳词》: 贾兰用的是七言绝句,从章法上讲,绝句亦和律待相同,以起、承、转、合为常格,贾兰的《姽婳词,》首句以人名起,次句承上句写“姽婳将军”的美貌和勇武,三句以描写她的忠义事迹转下,末句则以赞叹其英名不朽为结,这首诗虽合常规,但缺乏打动人心之处,读起来平平淡淡,毫无情采。尽管小说中描写众幕宾看了,便皆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因为这首诗太一般,所以贾政也只好敷衍道:“稚子口角,也还难为他。”就贾兰的气质才学来看,比较符合贾政儒家正统的观念,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习练八股文字,将来登科中第,光宗耀祖。看来贾家的后代只有贾兰才是走正路的,故而有后来的“兰桂齐芳”之结果。但就诗情才思,贾兰却是平庸无能之徒。后人评其人,有曰:“贾兰厚重,且好读书,似乎有志,实则无能。”(许叶芬《红楼梦辨》)“乳臭未脱,即谆谆然以八股为务,是于下下乘中觅立足地,其陷溺似比甄宝玉犹深。嗣是而仕途中多一热人矣,嗣是而性灵中少一韶人矣。可以救庸而不可以远俗,惜哉!”这些评论,确是深刻。 贾兰才情平庸,可为人还较“厚重”,笃孝道。而他的叔叔贾环却是一个无德无才,素行儇薄的无赖公子哥。在七十八回前,曹雪芹对这位环哥的诗才是嗤之以鼻的。像他这种龌龊恶劣的小人,本来就不是块作诗的材料。在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却给了贾环一个露脸的机会,贾环“生恐落后”,居然作出了一首五律。 这首五律四韵八句,平仄相谐,且风格儒雅典重,实不似此子所为!首联“红粉”与“将军”相对,切题“姽婳将军”,刻画出林四娘的双重性格、不同身份。颔联正对谨严,“掩啼离绣幕”对“抱恨出青州”,描写林四娘为报戮君之仇,率众袭贼之事;颈联又是一对句,刻画林四娘的心理,充满自信语气,与“掩啼”、“抱恨”相应,写出刚烈忠贞的女侠气概。尾联发此感叹,切中作诗题旨。小说写众人评说道:“更佳。倒是大几岁年纪,立意又自不同。”贾政道:“还不甚大错,终不恳切。”贾政对贾环这首诗还较满意,认为过得去。但也觉得情采上有缺欠。“终不恳切”,作者暗指此诗只是应景文字,缺乏情感深度,有浮夸做作之态。后人评其诗云:“环哥制谜作字都不成样,后来的姽婳将军诗居然典雅,何进益之速也?我斯之未能信。”(野鹤《读红楼劄记》)对曹雪芹让贾环露脸提出疑问。曹雪芹之所以让贾环的诗才长进,本意有二:一是根据人物自身发展而言,贾环作诗与贾政教育思想的转变有关,贾政“要环兰二人举业之余,怎得亦同宝玉才好,所以每欲作诗,必将三人一齐唤来对作”。“贾环贾兰二人近日当着多人皆作过几首了”,故而“胆量愈壮”。但是贾环为人品性顽劣,毫无高雅的诗人才情,尽管作出这首五律,有儒雅之风,道貌岸然,也给人以沐猴而冠的感觉,虚情假意,十分做作,连贾政也嫌其缺少“恳切”之情。二是写贾环贾兰诗有长进,实为宝玉巨制鸿篇的出现先做陪衬,如同月未出形,云霁遮障,星色映空,一旦月出则星云失色。从小说情节的发展看,这种铺垫是实为必要的,足见作家曹雪芹的小说技巧高明,颇具匠心。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宝玉的诗。宝玉是贾政最厌之人,他虽天性聪明,却“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一提做八股文就头疼。为此,挨了贾政不少的打骂。可当父亲的也不得不承认,宝玉的诗情才华比贾府哪位公子都出色。无论是大观园题匾、作楹联,还是陪客对答,当众赋诗,毫无窘涩之态。作者在第七十八回对宝玉的才能做了番评介云:“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喜好些杂书,……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宝玉果然后来居上,出手不凡,未作诗前,先发妙论,博得众人喝彩。他言道:“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方能恳切。”宝玉先揣摩适合的诗歌体式,果然“立意不同”,是“老手妙法”。 接下来,宝玉大展才华,几乎是句句随口而出,思路敏捷,而起承转合、换韵之处无不熨贴自然。“用字用句,皆入神化”,铺叙渲染,曲尽其妙。 且看他的开头,“恒王好武兼好色”,贾政斥为“粗鄙”,何不知宝玉仿摹白居易《长恨歌》的开头“汉皇重色思倾国”,开启下面一句“遂教美女习骑射”。第三句、第四句承接上句,“古朴老健”,“平叙得体”。 再看其转韵。“眼前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红灯里。”“叱咤时闻口舌香,霜矛雪剑娇难举。”小说写道:“众人听了,便拍手笑道:‘益发画出来了。当日敢是宝公也在座,见其娇且闻其香否?不然,何体贴至此。’”这四句可谓维妙维肖,出神入画了,显示出宝玉的才情。 更妙的是下面换韵“丁香结子芙蓉绦”后,贾政和宝玉产生了争执。贾政认为这句是“堆砌货来搪塞”,宝玉辩言:“长歌也须得要些词藻点缀点缀,不然便觉萧索。”贾政又反诘:“但这一句底下如何能转至武事?”宝玉道:“底下一句转煞住,想亦可矣。”贾政冷笑道:“你有多大本领?上头说了一句大开门的散话,如今又要一句连转带煞”。结果,宝玉出他意料,念了一句诗道:“不系明珠系宝刀。”“众人拍案叫绝。贾政写了,看着笑道:‘且放着,再续。’”这一大段叙述文字,真是把宝玉的诗才写神了。他说:“若使得,我便要一气下去了。”果然,宝玉接下来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地念了二十六句,换了七次韵,“布置、叙事、词藻,无不尽美”,“众人都大赞不止”,而贾政只有抄写之功,无求疵之力了。最后,贾政尽管嘴上说“到底不大恳切”的贬语,实际上他内心是满意的,而且不掩喜色。 贾宝玉的这首《姽婳词》,被评家推为“独压平日之作”(姜祺《红楼梦诗》)。在第七十八回前,宝玉在众姐妹的结社联吟活动中,诗作得并不出色,常常是让宝钗、黛玉比了下去,而且诗思也不敏捷,甚至黛玉还暗暗替他打小抄。唯独与贾环、贾兰同赋《姽婳词》,才露锋芒、显神思,做了一篇很象样的歌行体诗。对此,有人评云:“盖社中不欲诸女一人下第,深情体贴,故藏才焉。”(姜祺《红楼梦诗》)是说宝玉在众姐妹面前,藏才露拙,故意矮一头,这是出于他对姐妹的深情体贴。可是在贾兰、贾环面前就不必曲己装呆了。还有人评云:“宝玉未尝有好诗文,《姽婳词》中‘绣鞍有泪春愁重,铁甲无声夜气凉’,大致不谬。唯惯淘气哥儿本不宜有好笔墨。”(野鹤《读红楼梦箚记》)似乎对宝玉能作出好诗表示否定态度。宝玉的《姽婳词》笔力雄健,与以前所作的诗有异,令人怀疑。总而言之,小说写到高妙处,引起评家注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也不必苛求了。 《姽婳词三首》《 姽婳词三首》其一:七绝·林四娘(1)(贾兰)
其一:七绝·林四娘(1)(贾兰)
【注释】 (1) 林四娘:明代人,野史人物,关于她的传说,在清初的笔记小说中有记述,如《聊斋志异·林四娘》、《池北隅谈》卷二十一等。值得注意的是,蒲松龄等均未提到她参与对农民军的战事。这些笔记小说中都提到林四娘鬼魂自述诗,诗中有一句“红颜力弱难为厉”,似乎说的是“战事”,但意思模糊,不足以证明林四娘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事。 (2) 姽婳(guǐ huà):形容女子娴静美好。宋玉《神女赋》:“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这里指林四娘文静与勇武兼备。 (3) “玉为”句:玉为肌骨,形容林四娘娇美姿质。铁为肠,形容林四娘勇武精神。 (4) “捐躯”句:林四娘自从捐弃生命(为恒王而战死)报答恒王之后。恒王,又称衡王,《明史》载,为宪宗第七子,孝宗封他到青州(府名,明初设立,治今山东省青州市)。 (5) “此日”句:此日,指林四娘捐躯那天。土亦香,土地变得有香气了(赞美之词)。亦,作语助,用于句中。 【译文】 明代女将林四娘,别看她一副安娴文雅的样子,一上战场就勇敢威武无比,她真是冰肌玉骨女儿性与铁石心肠须眉精神兼备。自从那天她甘心情愿捐弃生命报答知遇恩人恒王之后,青州的土地上留下了她的芳香! 其二:五律·林四娘(贾环)
【注释】 (1) “红粉”二句:红粉,原指胭脂与铅粉,女子化妆品,引申指女子。杜牧《兵部尚书席上作》诗:“偶发狂言惊满坐,三重红粉一时回。”不知愁,指一般妇女不知道忧愁,犹言胸无志向(与林四娘比)。将军,指林四娘。意未休,为实现自己的志向(为报答恒王而战)而不罢休。 (2) “掩啼”二句:掩啼,掩面啼哭,这里有掩住(忍住)哭泣的意思,形容林四娘出战时的悲壮。绣幕,林四娘的营帐。抱恨,怀着对敌人的仇恨。出青州,带兵奔出青州。 (3) “自谓”二句:酬王德,报答恒王的恩德。复寇仇,消灭敌寇为恒王复仇。全句意思:林四娘虽有报答恒王,为恒王复仇的志向,但势单力弱,不能消灭敌人,取得胜利。 (4) “好题”二句:好题,可以、值得题(林四娘的忠义墓碑)。风流,指林四娘生前杰出不平凡、有大作为(赞美之词)。 【译文】 一般女子缺乏志向、不知忧愁的多,女将林四娘志向宏大,一心要为知遇恩人恒王报仇,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她忍住悲哭离开营帐,怀着对敌人的仇恨率领女兵奔出青州。自以为可以报答恒王的恩德,可是谁能够以少敌众报仇雪恨?林四娘战死了,值得将她的坟墓题为“忠义墓”,千古以来的巾帼英雄,数林四娘最是杰出风流! 其三:长歌行·林四娘(宝玉)
【注释】 (1) “秾歌”二句:秾歌艳舞,形容歌舞精彩绚丽。秾(nóng),繁盛艳丽的样子,多指花草。不成欢,算不了欢心事。列阵挽戈,排列阵势,手执兵器。为自得,是自己得意的事。 (2) “眼前”二句:眼前,眼前的“列阵挽戈”(操练)。不见尘沙起,因仅仅是操练,故“不见尘沙起”。将军俏影,指林四娘俏丽的身影。 (3) “叱咤”二句:叱咤(chì zhà),形容林四娘带领女兵操练时呼喊声高,有威势。口舌香,林四娘与女兵口里的清香。霜矛雪剑,形容长矛刀剑闪亮如霜雪。娇难举,形容林四娘与女兵毕竟是娇弱女子,难以举起沉重的兵器的样子(极言操练受苦受累,怜惜之词)。 (4) “丁香”二句:丁香结子,喻指腰带束在腰间打个结。丁香,常绿乔木,生长在热带地方,花淡红色,果实长球形。芙蓉绦,绣上荷花的腰带。系(jì),打结,扣住。这里指佩挂(宝刀)。全句描写林四娘女将装束。 (5) “战罢”二句:战罢,指操练完毕。夜阑,夜深。心力怯,形容疲乏无力。污鲛绡,弄脏了绢帕(操练完毕,身上胭脂香粉汗水粘和,用绢帕擦拭)。 (6) “明年”二句:明年,第二年。流寇,封建统治者对农民起义军的辱称。走山东,指农民军来到山东。强吞虎豹,形容农民军像虎豹一样强暴;势如蜂,气势如一群马蜂(诗句意思明显带有贬义)。 (7) “王率”二句:王率天兵,恒王率领官兵(“天兵”,褒义)。一战再战,多次作战。 (8) “腥风”二句:腥风,带有血腥味的风。吹折陇中麦,吹断田里的麦穗。旌(jīng)旗,旗子。虎帐,对恒王营帐的赞美称法。虎帐空,恒王的营帐空了,是说恒王战死了。此处与史实不符,《明史》载,恒王于“嘉靖十七年薨”。 (9) 水澌澌:流水的声音。澌澌,详见第一回《嘲甄士隐》注释(2)。 (10) “青州”句:青州落到农民军手里就完蛋了(视农民军为洪水猛兽)。皆灰尘,都化作灰烬。 (11) “不期”二句:不期,想不到。明闺阁,从闺阁中得到彰明(显扬)。情起,情由起自(对恒王的忠义)。恒王得意人,恒王称心如意的人(即宠爱的人)。 (12) 数谁行:数哪个人。数,计算、比较起来最突出。行(háng),用在人称代词后,即指此人。《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这小贱人不来我行回话。”我行,向我,我这里。高明《琵琶记·宦邸忧思》:“我衷肠事说与谁行?”谁行,谁,哪个人。 (13) “号令”二句:“号令”、“驱”为互文,即号令、指挥秦姬与赵女。驱,驾驭,役使,引申为指挥。王安石《商鞅》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秦姬、赵女,代指来自各地的美女,她们都是恒王的姬妾,也是林四娘带领的女兵。秾桃艳李,喻指这群女兵。临疆场,到达战场。 (14) “绣鞍”二句:绣鞍,都是女将女兵,故称她们的马鞍子为绣鞍。绣鞍有泪,马鞍上有泪痕。春愁重,她们的悲愁沉重(因恒王已死)。春,代指林四娘和女兵。铁甲无声,指夜间偷袭,不弄出声响。夜气凉,夜色黑沉凄凉。全句描述林四娘带兵出战的悲壮、艰苦。 (15) “胜负”二句:自难,自然难以。誓盟生死,发誓立盟同生共死。前王,恒王已死,故称“前王”。全句意思:林四娘与率领的女兵发誓立盟,不管胜利还是失败,同生共死,来报答恒王的恩情。 (16) “贼势”二句:贼势,指农民军的势头(连同“猖獗”,都是贬语)。柳折花残,喻指林四娘与女兵们纷纷战死(赞美惋惜之词)。血凝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以“碧血”称为正义而流的血。郑元祐《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这里称颂林四娘等女将女兵的忠义精神。 (17) “马践”二句:胭脂,喻指林四娘等女将女兵。城廓,城的外墙,这里代指林四娘等女将女兵战死之地。家乡隔,与家乡隔离,意谓她们战死了,永远不能回家乡。 (18) “星驰”句:星驰,马奔驰如流星,极言快速、紧急。时报,报告当时的消息,指林四娘兵败、战死。京师,京城,代指朝廷。 (19) “谁家”句:哪一家的青年男女不为林四娘悲伤、惋惜。这句意思:林四娘的事迹得到广泛的同情和钦佩。 (20) “天子”二句:愁失守,担忧青州失守,指被农民军占领。文武皆垂首,文武百官都低下头,表示没良策。 (21) “何事”二句:何事,何故,为什么。朝纲,朝廷的纲纪。全句意思:文武百官无能,比不上一个闺中美人林四娘(反衬出林四娘的杰出、不平凡)。 (22) “我为”二句:长太息,长久地深深叹息。太,很、极。歌成余意,诗歌写成而意犹未尽。彷徨,走来走去,心神不定的样子,表示仍沉浸在对林四娘(钦佩、惋惜)的情感之中。 【译文】 明代青州有个恒王,他崇尚武艺军事又爱女色,于是命令宫中的美人练习骑马弯弓,学习布阵打仗的本领。美女们精彩绚丽的歌舞算不了欢心事,列队布阵、手执兵器进行操练,才是恒王得意快乐的事。 美女们在宫中挑灯操练,眼前虽不见飞扬的尘沙,红灯光里但见一员女将的俏姿丽影闪现;她和女兵们大声呼喝,似乎闻得到她们口舌间的清香,霜雪般发亮的长矛刀剑举在手中,大有娇弱不胜的样子。 安娴文雅的林四娘,锻炼成了一员勇敢威武的女将。她换下长裙着装利索,荷花绸腰带打个丁香结,佩挂的不是珠宝饰物而是宝刀。她与女兵们时常操练到深夜,十分疲倦无力,满身是胭脂香粉汗水粘和的污迹。 这一年有一股流寇窜到山东,一路上凶恶强暴如虎豹,闹哄哄似一群马蜂。恒王想要剿灭他们,率领官兵前往镇压,谁料多次交锋,均告失败。仗打得十分惨烈,带有血腥味的寒风将田里的麦穗都吹断了;恒王战死,惨淡的日光徒然照着破碎的帅旗,主帅营帐中已空荡无人。 远处青山寂寂无言,近处流水澌澌哽咽,正是恒王率兵苦战不支,最后战死的时候,战场上一片狼藉。滂沱大雨淋浇白骨,汩汩血流染红野草;只有屈鬼守着冤尸,凄凉寒夜,乌云遮住月亮,夜色特别的昏暗。 恒王主帅一死,余部将士都成了无头苍蝇,只管自己逃跑保命,眼见着青州落入流寇手中,一切都将化作灰烬。想不到的是,忠义两字从闺阁中得到彰明,出于报答恒王恩情挺身而出的,正是恒王生前的宠妃。 恒王生前最称心如意的妃子,要数哪一个?文雅威武兼备的林四娘。她号令一群曾跟随她操练军事的宫女——她们原是从秦、赵等各地来的美人,都成了恒王的姬妾,并都受了恒王的恩德——一齐奔赴战场。她们跨上绣鞍沾满泪痕的战马,怀着沉重的悲愁,在凄凉寒冷之夜,悄无声息地向敌人发起进攻。胜利或者失败自然不能预先确定,但不管胜败如何,林四娘等女将女兵发誓立盟,同生共死战斗到底,以报答恒王生前的恩情。 流寇势头正旺,凶猛而无所顾忌,林四娘她们斗不过,全部战死了,如杨柳被掐断、鲜花被摧残,鲜血凝化成碧。战马踏过她们的尸骨,散发着余香,她们的魂灵依附在青州城外的土地上,永远地和家乡隔离了。 流星快马赶赴京城,将林四娘兵败及阵亡的消息报告朝廷,这样的事哪家的青年男女听了不感到伤悲!可是皇帝知道后,惊慌失措的只是担心那青州会失守,满朝的文武百官也都没有办法,一个个低下了头。 文武百官为什么订立国法纲纪?看来用处比不上一个闺中美人林四娘的作为!我不禁唏嘘感慨,为安娴文雅与勇敢威武兼备的林四娘,为她的忠义和牺牲精神长久地深深叹息,诗歌写成意犹未尽,心里仍不能平静。 【鉴赏】 在“晴雯被逼死”、“宝玉忙着祭奠”情节中间,插入“歌咏林四娘”情节,是一个失误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安排“歌咏林四娘”情节,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都是一个失误。 第一,离历史事实太远。虽说小说可以虚构,但以历史为题材的创作,必须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不能有大的、根本性的出入。清初的一些笔记小说中对林四娘颇多记述,但均未提到她参与对农民军作战的事。曹雪芹安排了一个“歌咏林四娘”情节,说她参与对农民军的战事,这就与历史事实有了大的、根本性的出入。在今天看来,这对于林四娘是“致命”的。参与对农民军的战事,是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站在了被统治者农民的对立面;参加镇压农民起义,那是刽子手行径。林四娘并没有这种事实,硬说她有,是对林四娘的不公,是对林四娘进行诬蔑。 第二,情节安排不合理。“歌咏林四娘”情节之前是:晴雯被逼死,宝玉十分悲痛伤心,前去拜祭“扑了一个空”;之后是:宝玉在悲伤无奈的情况下撰写追悼晴雯的长篇祭文《芙蓉女儿诔》,并连夜进行祭奠。插在中间的“歌咏林四娘”情节与前后情节不搭界,处于独立、游离状态。这样的情节安排显得不自然、不连贯、不合理。 第三,有损宝玉的形象。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人是完全对立的艺术形象,贾政代表的是正统封建统治阶级,满脑子装的是封建专制思想,宝玉是这个阶级的叛逆者,头脑里具有民主主义思想。但在“歌咏林四娘”情节中,宝玉所作的歌咏林四娘的长篇诗,既歪曲了林四娘的历史事实,又在假想中对参与平定农民起义的林四娘,竭力进行赞美、歌颂,大书特书她对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忠义精神,以及她对农民军作战表现的异常悲壮、可歌可泣的事迹,而对农民军则是咒骂得一塌糊涂。在“歌咏林四娘”情节中,贾政、宝玉父子两人的思想倾向性、人生价值观、审美情趣,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就有损于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贾宝玉的形象。曹雪芹本人的民主主义思想也因此要扣分。 有些红学家指出,“歌咏林四娘”情节在《红楼梦》小说的艺术结构上是多余的,是一处赘笔;同时猜测曹雪芹可能另有深意,根据“脂戚本”在这一回的批语“此文以《芙蓉诔》为主,以《姽婳词》为宾”,猜测这个深意是:曹雪芹想以林四娘来衬托晴雯,也就是说将晴雯比作林四娘。有专家说,如果是这样,非但没有起到衬托作用,相反暴露了曹雪芹思想的矛盾性。专家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试想,晴雯是奴婢,林四娘是王妃,又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参与平定农民起义,她不同于大观园中众多主子身份、悲剧命运的女子,两个阵营里的人根本无法衬托、无法进行类比。 依我的看法,将“歌咏林四娘”情节换成“贾政检查宝玉功课”情节,就显得自然、合理了。第七十回曾写到贾政有书信捎回家(其时是农历三月初),说是六七月份回京。宝玉虑及父亲回来检查功课,他自己又是埋头临帖补字篇,又是温习应读之书,探春、宝钗、黛玉也都帮助他临写了不少字篇,凑齐了数目。不久又传来消息,说是皇上又有新差事,贾政将延至秋后方可回来。至第七十五回,贾母带领众人过中秋节,其中有贾政,即贾政如期回家了。但除了在这次中秋节夜宴上,大家做击鼓传花游戏,宝玉受罚,贾政要宝玉即景作一首诗外(对此首诗,贾政点头表示满意),又至第七十八回贾政下令宝玉等三人各作一首歌咏林四娘的诗,其间曹雪芹并没有写到检查功课一事(直到第八十一回,高鹗才又安排贾政问起宝玉功课,并决定送宝玉进家塾情节,那是另有意了)。与其安排“歌咏林四娘”情节不合理,倒不如安排“检查功课”情节显得合理。一则前面作过铺垫;二则贾政、宝玉父子两人本来就是对立人物,此时宝玉因为晴雯之死而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正在忙着设法祭奠,贾政不早不迟提出要检查他的功课,表明父子两人的对立性、矛盾冲突性无时无处不存在。至于这一回回目句子的对联式也是可以解决的:检查完功课,贾政也是叫宝玉作一首咏史之类的诗,宝玉敷衍应付一下即可。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