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塘上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常不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清调曲》 此诗并见于梁·沈约《宋书·乐志》及陈·徐陵《玉台新咏》卷二,对作者,众说纷纭。李善《文选注》引《歌录》曰:“《塘上行》古辞,或云甄皇后造,或云魏文帝,或云武帝。”作古辞是。这是一首凄楚哀惋的弃妇诗。与《诗经》中著名弃妇诗《氓》、《谷风》相比,本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新的开拓。女主人公遭弃的原因不是丈夫的喜新厌旧或经济因素,而是“众口铄黄金”,一种社会习俗舆论所导致的恶果。至于诽谤中伤的具体内容和离异前后的经过,则无一字涉及,全诗都是弃妇复杂心理和情感的披露。 “但写情,不傍事。”(王船山语。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也即与叙事成分很强的《氓》、《谷风》不同,这是一首完全的抒情诗。其特点是,情感的抒发极其细腻委婉、富于层次。 起始六句为第一层,抒发对“积毁销骨”舆论习俗的痛恨。“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这二句是兴而比,枝叶下垂的蒲草形象蕴含着弃妇柔弱无靠的比意。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旁人能否施予仁义,我弃妇是最清楚的了。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正是这种能销铄黄金的旁人“众口”,才迫使丈夫与自己生别离的。因而弃妇非但不怨恨她的丈夫,反而是日思夜想,伤心不眠。于是诗歌进入中段六句的第二层,围绕“念君”二字,反复地抒写了弃妇对丈夫的缠绵深挚之情。 第三层的六句诗由三对排比句组成,以托物取譬的方式,深婉细致地表现了弃妇忧恐与热望交织的微妙心态。“莫以豪贤(贤秀者)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鱼肉价贱易得),弃捐葱与薤(xie,嫩叶可吃的草本植物);莫以麻枲(xi,麻)贱,弃捐菅与蒯(kuai)。”菅、蒯都是草本植物,可作炊帚和织席之用。弃妇托物寄意,希望丈夫不要因新欢易得而弃绝旧好,反映了她期望破镜重圆又怕丈夫另觅知音的复杂心理;而“葱薤”、 “菅蒯”的自比,则显示了这位弃妇的谦和淳厚的性格。 结尾六句为第四层,用“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萧萧)。”的复沓吟咏和萧瑟景象描绘,使弃妇的情绪抒发进入到悲歌当哭的颠峰高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这两句可能是演唱时的祝颂套语,与诗意无关。 这首抒情性怨歌,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意和细腻朴质的风韵,深深地打动了读者:“淋漓恻伤,情至之语,不思多读。”(陈胤倩语。引自黄节《汉魏乐府风笺》) 《塘上行》《塘上行》
乐府诗篇名。三国魏甄皇后作。一说曹操作。或云曹丕作。《文选》卷二八李善注引《歌录》说:“《塘上行》,古辞,或云甄皇后造,或云魏文帝,或云武帝。歌曰:‘蒲生我池中,叶何一离离。’”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三十五引《邺都故事》说:“魏文帝甄皇后,中山无极人。袁绍据邺,与中子熙娶后为妻。后太祖破绍,文帝时为太子,遂以后为夫人。后为郭皇后所谮,文帝赐死后宫。临终为诗曰:“蒲生我池中,……’”又引《乐府解题》说:“前志云:晋乐奏魏武帝《蒲生篇》,而诸集录皆言其词文帝甄后所作,叹以谗诉见弃,犹幸得新好,不遗故恶焉。”现在一般认为,此诗当为甄皇后所作。诗中抒写了她遭谗被弃后的无限忧怨和思念,规劝曹丕勿以新欢而弃旧爱。作品缺少冷宫景象的描绘,而重在抒发夫妻离异的情感,与一般宫怨诗不同,而更接近于民间弃妇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