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回头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回头诗》《回头诗》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1)。
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1)。 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业人(2)。 【注释】 (1) “春困”二句:葳蕤(wēi ruí),形容草木枝叶繁盛,引申为华丽。古乐府《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这里指绣衾华丽。绣衾(qīn),绣花被子。恍,恍惚,朦胧不清楚。 (2) “问谁”二句:全句为设问句式。幻入,在梦幻中进入。华胥境,传说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见《列子·黄帝》),后用为梦境的代称。风流,这里指风雅超逸,并在儿女私情上不拘礼法。千古风流,意谓这个风流人物少见、罕有,风雅之事流传久远。李流谦《青玉案·和雅守蹇少刘席上韵》词:“风流千古,一时人物,好记尊前语。”造业,犯了业障。业障,佛家用语。业,人的一切行为、言语、思想称为业,分别叫做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三业;业障,指在这三方面活动中能障碍修行的不好行为。 【译文】 宝玉春困乏力在秦可卿的房中睡下了,他抱拥着绣了凌霄花的锦被,恍恍惚惚跟随着仙女离开人世间,到达上界仙境。这个宝玉是谁呀?一个流传千古、最为风流多情、犯了一身业障的俗物! 【鉴赏】 宝玉在秦可卿房中睡午觉,进入梦幻世界——宝玉梦中事,红学界费思量 此首“回头诗”写宝玉进入梦境,起引入正文的作用,整回内容全是宝玉梦境里的事。《红楼梦》具有无穷魅力。其魅力之一是故事情节虚虚实实,充满浪漫神奇的色彩。如贾宝玉有两个身份,其一是虚的、浪漫神奇的贾宝玉。而“虚”不是“纯虚”,是虚中有实,如说宝玉前身是女娲氏遗弃在大荒山的一块“顽石”,这“顽石”就有很深的比喻象征意义。此处宝玉游太虚幻境也是虚的,却也不是“纯虚”,警幻仙姑给宝玉看的花名册上对于“金陵十二钗”的图画与判词,仙女们为他演奏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即预示着“金陵十二钗”实际的命运走向及最后结局。这些情节都描写得十分神奇美妙,摄人心魄,令人回味无穷,此处描写宝玉进入梦境也是如此。 这天贾母带领宝玉等在宁府花园赏梅,至中午宝玉困倦欲睡,秦可卿领他到自己的住处,宝玉看见一副宣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对联,心生厌恶,急着要回去,可卿就说:到我房里去睡吧。宝玉跟着可卿到了她的卧室,一下子就被迷住了,单是“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一幅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已使他眼饧骨软了;又看到“一边摆着飞燕立着舞过的金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设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下卧的榻,悬的是同昌公主制的连珠帐”,听了可卿笑着说“我这房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更使他心旌摇荡;加之可卿“亲自展开了西子浣过的纱衾,移了红娘抱过的鸳枕”,她一副柔顺体酥的样子,足以使宝玉身不由己,飘飘欲仙了。宝玉来到美人可卿的卧房,曹雪芹通过他的闻、看、听、感等主观感受,层层递进写尽了可卿卧房的神奇美妙,宝玉如进入了神仙世界。读者也是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舍不得将书页翻过去,离开这神奇美妙仙境般的可卿卧房,必欲问有(赵)飞燕样美丽、公主样娇贵、仙女样气韵的可卿究竟是个什么样人物? 对《红楼梦》第五回中这一段描写,红学界传统上认为是暗示秦氏的淫荡、宝玉与秦氏关系暧昧。我却不以为然,认为是为宝玉游太虚幻境作铺垫,让宝玉自然地进入梦境,进入上界仙境太虚幻境。理由如下: (一) 曹雪芹原先打算将秦氏写成一个淫妇,与公公贾珍通奸,勾引二叔宝玉,以反映贾府“败家的根本”、“家事的消亡”(曹雪芹的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但后来听从了好友的建议,已经改变了对秦氏的塑造思路,她不是一个淫妇,对她的死也作了根本性改动,由“殒命天香楼”改成生妇科病而死。 (二) 当时秦氏把宝玉领到自己卧房睡中觉,她只为宝玉展开了被子,移来了枕头,之后由众奶母服侍宝玉宽衣解带睡下;宝玉午睡过程中,袭人、晴雯、麝月、秋纹四个丫鬟始终在床畔陪着,秦氏并叫几个小丫鬟在房门前廊檐下看着。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氏始终无条件与宝玉“亲密接触”。 (三) 再从宝玉角度分析,也不会有其事。宝玉作为《红楼梦》男主人公,是曹雪芹着力歌颂、寄予厚爱和理想追求的正面人物,如果他与侄媳有染,那是违背人伦大理的(此人伦大理,各阶级都一样),就会大大损害他的形象,曹雪芹不可能出此下策。 (四) 宝玉在梦境中与可卿的云雨之欢,这又怎么解说?第一,毕竟是在梦境中,不是事实。此时的宝玉是个不大不小的孩子。当时有个婆子说哪有叔叔睡在侄媳房中的,秦氏说:“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些个!”宝玉听了反而生出胡思乱想,加上秦氏亲自为他铺被子、移枕头,他就想入非非,以致在梦境中与她发生了关系,这是完全可能的。第二,梦境中的秦氏身份不是宝玉的侄媳,而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可卿(宝玉从不知道秦氏小名叫可卿),宝玉在梦境中与可卿发生关系,完全是由警幻仙姑授意安排的。那么这是否暗示他日后与秦氏有染?回答也是否定的。当时曹雪芹通过警幻仙姑先有一番议论:天下男女发生肉体关系统称为“淫”,但有“皮肤之淫”和“意淫”之分。“皮肤之淫”朝三暮四,无情爱可言,只为“供我片时之兴趣”,是“蠢物”所为;“意淫”者,其一为“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认定一个人,有真挚的情爱,并对情爱追求到底,是高尚纯洁之行为。宝玉就是个“独得此二字(意淫)”的人。曹雪芹在这里鲜明地表明了他对宝玉的爱护与歌颂。由此可见,警幻仙姑授予宝玉、可卿云雨之欢,那又是曹雪芹浪漫神奇的虚笔。 《回头诗》《回头诗》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2)。
捐躯报国恩,未报身犹在(2)。 眼底物多情,君恩或可待(3)。 【注释】 (1) 回头诗:也称题头诗。古代小说中,中长篇在回头、短篇在篇头题上一首诗词,或写上一段话,是普遍现象。作用大致有三点:由某一事物或某个人引入正文;概括正文内容;表明作者的旨意。此首回头诗的作用有点“特殊”,更多的意味是表明作者的旨意。 (2) “捐躯”二句:捐躯,献出自己的生命。报国恩,报答国家(实际指朝廷)的恩情。薛家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一,也是“书香继世之家”。薛父早死,兄长薛蟠“在户部挂虚名,支领钱粮”,所以宝钗说朝廷对薛家有恩。未报身犹在,尚未报答皇恩,但人还在。 (3) “眼底”二句:眼底,眼里,这里是全都看在眼里的意思。物多情,世事多变化。君恩或可待,承接第一、二句意思,是“报答君恩或可待”。宝钗随母兄来京都投奔贾府,有候选入宫的打算。君恩,皇恩。或可待,指候选入宫或许可以期待(实现)。 【译文】 我要是个男儿,定当为国出力,甚至献出生命,以报答皇恩;怎奈我是个女儿身,无法实现夙愿。但我尚是个闺阁千金啊,凭我的出身门第,和我的天生丽质,还是可以酬谢皇恩的。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我期待着候选入宫,报答皇恩或许会实现。 【鉴赏】 此首“回头诗”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打开薛宝钗心扉看清她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红楼梦》第四回中薛宝钗出场,“回头诗”就是写她的。薛蟠打死冯公子犯了命案后,“便带了母妹竟自起身长行去了”,即到京都投奔贾府。他离家长行,原定“一为送妹待选,二为望亲”,三为到京都亲自料理生意上的事宜,实质为“京都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待选”何意?就是候选入宫。因为皇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出之隆恩”,在仕宦名家中挑选人才型美女入宫。宝钗出身门第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所以薛蟠有“送妹待选”打算。曹雪芹虽没有写到宝钗的想法(愿意不愿意),但“回头诗”作了最明确的回答:宝钗愿意,并且非常坚决。 短短一首五言绝句,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表现出宝钗的悲壮夙愿。宝钗要是个男儿,不会呆在家中,或投军战于边关沙场,或当官立于明镜之下,为国出力,即使战死疆场,或因公殉职,也在所不惜,以报答朝廷对薛家的隆恩。(二)表现出宝钗的宏大志向。宝钗虽是个女儿身,但现在报答皇恩的机会来了,皇上要从仕宦名家中挑选淑女入宫,衡量一下,自己的门第、年龄、容貌、资质等各方面条件都符合,于是立下了宏大志向:候选入宫。(三)表现出宝钗的期盼心情。宝钗立下候选入宫的志向是坚决的,不管世事如何变化,她都不会动摇;期盼着、等待着候选入宫的那一天到来,宏大志向如愿以偿,可以亲自报答皇恩! 此首“回头诗”有着丰富的潜台词,寓有深刻的思想,它像《西江月二首》创新巧妙地塑造了反封建、叛逆者贾宝玉的雕像一样,也创新巧妙地塑造了“这一个”薛宝钗的雕像。她内心的秘密,以及由此而影响到她的性格、气质、为人处世等特点都表现出来了。但是大概因为有的《红楼梦》版本上未收此首“回头诗”,又因为第四回之后再也未提“候选”事——不提是曹雪芹的聪明做法,重复提起没有必要,若说选上了就没有尔后的故事了,若说选不上又会降低宝钗的形象—— 给一些红学专家、学者造成了错觉,认为它可有可无,无足轻重。实际上此首“回头诗”非常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它是我们打开薛宝钗心扉看清她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为什么“薛宝钗与林黛玉争夺贾宝玉”之说,几乎成为定论?为什么看不到或回避薛宝钗与林黛玉结成了知心朋友?以及在对一些有关情节的理解上说不清,或牵强附会,或出现较大偏差,恐怕与忽视此首“回头诗”大有关系。举例来说,如对元妃省亲第一次大观园诗会上宝钗作的《凝晖钟瑞》诗的理解;对海棠诗社成立后菊花诗会上宝钗作的《忆菊》诗的理解;对在行酒令时黛玉无意中说了《西厢记》、《牡丹亭》上的话,过后宝钗“审问”她,推心置腹交谈中说到的“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更好了”等话的理解;对提亲时她是那样受委屈而默默地流泪(此为高鹗所写)的理解,一般都不会与此首《回头诗》结合起来进行。 总之,薛宝钗雍容高贵、端庄典雅的气质风度,温和敦厚、不骄不矜的性格特点,知书达理、谦恭容人、善解人意的为人处世态度,都与她潜意识里的宏大志向有关。 《回头诗》《 回头诗》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1)。
朝叩富儿门,富儿犹未足(1)。 虽无千金酬,嗟彼胜骨肉(2)。 【注释】 (1) “朝叩”二句:朝叩富儿门,虔诚拜访贾府。朝(cháo),拜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叩,磕头下拜,一种旧时的礼节。这里表示刘姥姥对贾府的虔诚态度。富儿门,富贵人家的大门,代指贾府。富儿,普通话(北方话)中的“儿化词”,即富贵人家。犹未足,仍不富足(刘姥姥第一次上门,王熙凤接济她二十两银子时,一再强调贾府的困难)。 (2) “虽无”二句:酬,报谢,偿还。王夫人、王熙凤把接济刘姥姥钱物,视为报谢她不忘亲戚情分,而不是看作施舍,这为后来刘姥姥救助王熙凤的女儿巧姐埋下了伏笔。嗟(jiē),感叹声,这里有赞美之意。胜骨肉,超过骨肉(血缘)亲(刘姥姥的女婿家与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为连宗亲)。 【译文】 刘姥姥怀着虔诚的心来到贾府拜访,得到王夫人的关照,王熙凤接待了她并接济她二十两银子,虽说贾府也有艰难处,但也不能忘了报谢她不忘亲戚情分。二十两银子虽非大数字,但是刘姥姥对王夫人她们的感激、赞美无法形容,嘿,不是同宗亲属胜过同宗亲属! 【鉴赏】 贾府“身份”恰如其分;刘姥姥是个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朴实农妇 本“回头诗”概括了本回的主要内容:刘姥姥虔诚拜访荣国府,得到王夫人的关照,受到王熙凤的接待,并获赠二十两银子,刘姥姥欢天喜地,感激异常。 一首五言绝句,短短二十个字表达了多重意思: (一) 刘姥姥的虔诚崇敬。刘姥姥是一个朴实的乡下农妇,因女婿的祖父当年与王熙凤的祖父、王夫人之父同为京官,双方连过宗,算是亲戚。现在贾府仍旧富贵,刘姥姥女婿家已经败落。刘姥姥与女婿商量到贾府造访,“有些好处也未可知”。因为是连宗亲,不是骨肉亲,又多年不来往,所以刘姥姥开始是有顾虑的,表现出诚惶诚恐的心态:“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一碰。”后来决定带了外孙板儿前去“碰一碰”时,又转为虔诚崇敬,一个“朝”字、“叩”字,形象地表现出刘姥姥虔诚崇敬的心态。刘姥姥进入贾府并没有敲门,是由周瑞家的领进去的,未敲门而用了一个“叩”字,这“叩”字就不能解释成“敲门”,而应理解为上贾府来拜见。臣子见皇帝称“朝见”,麦加“朝圣”路途再遥远,也要一路上伏地拜过去,何等的虔诚崇敬!刘姥姥造访贾府也是“朝见”、“朝圣”,也要“磕头下拜”,也是何等的虔诚崇敬! (二) 贾府“身份”恰如其分。曹雪芹笔下的贾府是正统官宦人家。所谓“正统”,是相对于暴发户、奸臣贪官、恶霸之类而言。“正统”的意义何在?如果是“非正统”的暴发户、奸臣贪官、恶霸之类,其最后灭亡只能反映个案灭亡的规律性,不能证明整个封建社会灭亡的必然规律性。曹雪芹对于贾府的“正统身份”很注意加以恰如其分的描述,在对待刘姥姥带着连宗的后代板儿造访的态度上就是一例。连宗后几十年不来往,刘姥姥突然造访,知道当年连宗的王夫人不打弯就承认了,不知道连宗的王熙凤也爽快相信了,王熙凤代表王夫人客客气气地接待了刘姥姥,招待吃喝,虽推托说“艰难”,但还是接济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并另外加了回去的车钱,还说“改日无事,只管来逛逛,方是亲戚的意思”。这些都恰如其分地表明了贾府作为正统官宦人家的“身份”。一个“酬”字——给刘姥姥的银子是“报谢”她不忘“亲戚的意思”,“报谢”她特地上门来看望,而不是施舍给她的,再恰当不过地表明了贾府正统官宦人家的“正统身份”。后来刘姥姥带了外孙板儿又一次来到贾府拜访,这次得到的接待更周到,得到的接济更丰厚,刘姥姥欢天喜地地满载而归。 (三) 刘姥姥的感激与赞美。刘姥姥在与女婿女儿商量时,如上所说有顾虑、诚惶诚恐,生怕侯门深似海进不去,生怕王夫人不认她,去了也是白去;女婿说可以先找周瑞家的,因其父亲在时和周瑞有过交情,但刘姥姥仍有顾虑:许多时不走动,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态度怎样。因此,她做好了思想准备:如果此行失败,“便是没有银子,我也到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结果挺圆满的,那二十两银子在王熙凤那里不过是“给丫头们做衣裳”的小意思(沪方言,数目很小),对刘姥姥一家来说却是一笔不菲的数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活,可以置办冬季和过年的货物,刘姥姥怎么不由衷地感激、由衷地赞美呢!“回头诗”最后一句“嗟彼胜骨肉”,十分贴切、生动地喊出了刘姥姥的心声:“王夫人、王熙凤她们不是同宗骨肉胜过同宗骨肉。” 刘姥姥是一个朴实的农妇,言而有信,言行一致。后来贾府衰亡败落,王熙凤也死了,丢下尚年少的女儿巧姐。“狠舅奸兄”只认金钱不认骨肉,串通起来哄骗邢夫人,欲拐卖巧姐,刘姥姥得知后及时给予救助,使她免遭厄运,并把她抚养成人,使她有了圆满的结局:在乡村跟农家子弟结婚成家,过上了曹雪芹所理想的“清淡天和”生活(高鹗在这方面的续作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巧姐、刘姥姥一少一老机缘巧合,刘姥姥成了大恩人。这些证明刘姥姥当初对王夫人、王熙凤,乃至对贾府的感激、赞美的确是由衷而发。 《回头诗》《 回头诗》豪华虽是羡,离别却难堪(1)。
豪华虽是羡,离别却难堪(1)。 博得虚名在,谁人识苦甘(2)。 【注释】 (1) “豪华”二句:豪华,指贾府为接待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大观园以及接待的排场,极尽奢华豪阔。虽是羡,虽然是引人称羡的事。离别,一指元妃身处深宫,不能与家人见面(元妃省亲时说皇宫是个“不得见人的去处”),二指元妃省亲回家,旋即又与父母亲人们离别。却难堪,却是难以忍受的事(省亲离别时元妃哭,“贾母等已哭的哽噎难言了”)。 (2) “博得”二句:博得虚名在,指元春被封为贵妃后贾府极荣华富贵,名声是有了,但却是过眼云烟,是虚空的。谁人识苦甘,哪个人能够领悟其中的甘苦与得失。识,认识,领悟。 【译文】 贾府为元妃省亲,建造的大观园及搞的接待排场,极尽奢华豪阔,虽然是引人称羡的事,但是离别使元春与父母亲人们都难以忍受。显赫的名声取得了,不过是过眼云烟,是虚空的名声,谁能领悟其中的甘苦与得失? 【鉴赏】 贾府为元妃省亲,建造的大观园及搞的接待排场,极尽奢华豪阔,元妃与曹雪芹同叹息 元春荣获贵妃称号后回家探亲,贾府特地大兴土木建造的“天仙宝境”(后元妃下令改为“省亲别墅”),以及接待时搞的排场,极尽奢华豪阔之能事,二者劳民伤财的程度无法形容,元妃与曹雪芹同为之叹息。元妃“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又劝父母“以后不可太奢,此皆过分之极”。曹雪芹叹息“豪华称羡,离别难堪;虚名好博,苦甘难识”。元妃是在长期禁锢于皇宫“不得见人的去处”,成为“物质的极富有者、精神的极贫困者”的情况下,经过二十年的反省,这才有所领悟、“辨是非”(详见第五回元春判词),而发出叹息;曹雪芹则是在《红楼梦》全书的思想主题框架内发出叹息,从这首回头诗可以看到第一回中《好了歌》、《〈好了歌〉解》的影子。 历史上的富贵、豪富者不做出炫富、奢华举动的几乎找寻不到。如书中写到,贾府是在模仿周贵妃、吴贵妃的娘家,这反映出当时在接待省亲上如此“奢华过费”是普遍现象;又如每个朝代都有许多分封出去的“地方王”,他们所住的建筑物、妻妾编制、日常生活排场无不模仿皇帝;至于每个朝代的皇帝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单是一上台就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建造宫殿式陵墓,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如果说曹雪芹通过对社会的深入观察,以及从极富贵荣华到极贫穷潦倒的切身经历中,方才“识苦甘”、“识得失”,那么长期生活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极富贵荣华条件下的贾府大小姐、新封的贵妃娘娘贾元春,能够“识苦甘”、“识得失”,是很不容易的,堪称“思想家”、“哲学家”!这一点对现代社会中的乍富炫富、未富而不择手段致富者应该有所警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专家学者对此诗的第三、四句作这样解说:贾府建造大观园博得了虚名,而建造大观园的劳动人民浸透了血泪。这是结合那个时期“思想主旋律”,从另外的角度作出的解说,未免有点牵强附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