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哀江头》 - 杜甫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哀江头》 - 杜甫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

《哀江头》,为贵妃哀也,则宜专以贵妃为主。看其写贵妃,只“昭阳殿里第一人”一句。而于未写妃之前,则写“万物生颜色”;既写妃之后,则写才人。写才人之弓箭,写才人之马,写才人之马之饰,写才人之射云,写才人之堕翼。精光四射,若全不及贵妃者。而接以“明眸皓齿”二句,乃知其极写才人处,正是极写贵妃处也。用侧面衬正面,则正面益显。(吴赡泰《杜诗题要》卷五)

【诗例】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堕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解析】

至德二年(756年)春,老杜被关在安史叛军盘踞的长安,潜行曲江,触景伤怀,抚今思昔,悲慨难禁,写此诗以记当时情怀。

此诗可分为三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写今日所见曲江之景象。曲江,这块曾是亭台参差、烟柳画桥、车水马龙、繁华风流的游览胜地,如今一片萧条荒凉。诗人潜行于曲江的隐蔽之处,看到宫门尽锁,草木繁茂,游人绝踪,一种往事如梦、江山易主的沉痛悲哀袭上心头,不禁掩气而泣,真可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美景无人欣赏,确有故宫禾黍之悲。“忆昔”以下八句为第二段,通过回忆,极写安史之乱前曲江的繁华景象。写昔日之繁华,不是通过一般性的描绘和介绍,而是着重对唐明皇、杨贵妃游曲江进行具体描写。“忆昔”二句是总写。杨贵妃一到,明珠宝器光华四射,映得苑内万物生辉。不正面写人,而以物作侧面烘托,极写李、杨游乐之豪华奢侈。“昭阳”二句是用汉成帝与班婕妤的典故来暗讽李、杨。汉成帝游于后宫,欲与班婕妤同辇,班当即拒绝,认为贤君不当在名臣面前与嬖女同辇。而今杨妃与李隆基同辇随侍,自然,李隆基不是贤君,而是“末君”了。“辇前才人”四句写宫中女官(才人)戎装侍卫辇前,骑马翻身仰射,正中比翼双飞之鸟,这精湛的骑射技术博得了杨贵妃破颜一笑,由此更见李、杨生活之放纵,而正是他们的骄奢放纵,种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明眸皓齿”以下八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抚今思昔的感慨。“明眸”四句直承第二段,慨叹马嵬之变。明眸皓齿的杨贵妃而今安在?安史之乱不仅“惊破霓裳羽衣曲”,而且使她在马嵬坡前“宛转蛾眉马前死”。杨贵妃遭变横死,李隆基掩面难救,政治悲剧的制造者成了爱情悲剧的主人公,他们不得不吞咽自己酿就的苦酒。杨贵妃草葬于渭水之滨的马嵬坡下,李隆基逃难于崎岖的剑阁蜀道,二人生死殊途,彼此音容渺茫。今昔对比,令人惊心动魄。“人生”四句写诗人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也是全篇的概括和总结。“人生”二句是说人有感情,触景伤怀而泪湿衣襟,但草木无情,年年依旧,不知人间兴亡之恨。“黄昏”二句又回到了现实:黄昏时分,叛军满城,尘土飞扬,忧愤交加的诗人思绪万千,本该由曲江往南城回家,却因怀念朝廷而不禁频频回望城北。陆游《老学庵笔记》云: “北人谓 ‘向’ 为 ‘望’”,“望城北”即“向城北”。言诗人神伤意乱,以至到了不辨南北的程度。

全诗处处含凭吊之意,实则句句在探究致乱之由,描写国破家亡之惨景,揭露最高统治者之淫乐误国,乃是此诗主旨之所在。此诗不但结构严谨,前后遥相映照,而且哀乐的因果关系清楚,盛衰的对比强烈,开阖变化,臻于至境;寄托微婉,发人深省。诗中第二段写昔日帝王后妃曲江游宴之盛,极易使人想到老杜当年的名作《丽人行》。不过,《丽人行》是讽刺杨氏兄妹游曲江的荒淫奢侈,此诗则集中在写杨贵妃一人。而此诗写杨贵妃,又不主要从正面铺排描绘,全用衬托手法。“苑中万物生颜色”是以物衬人;“辇前才人”四句是以才人衬杨贵妃。吴赡泰曰:“《哀江头》,为贵妃哀也,则宜专以贵妃为主。看其写贵妃,只 ‘昭阳殿里第一人’一句。而于未写妃之前,则写 ‘万物生颜色’; 既写妃之后,则写才人,写才人之弓箭,写才人之马,写才人之马之饰,写才人之射云,写才人之堕翼。精光四射,若全不及贵妃者。而接以 ‘明眸皓齿’二句,乃知其极写才人处,正是极写贵妃处也。用侧面衬正面,则正面益显。” ( 《杜诗题要》卷五)这种用侧面衬正面的写法,不仅对突出杨贵妃的荒淫奢侈起了烘云托月的作用,而且也使诗歌形成了委婉深含的风格特色,不流于直露。刘熙载在讲到“绝句取径贵深曲”时说:“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艺概》)绝句如此,古诗亦如此。


《哀江头》 - 杜甫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 - 可可诗词网

《哀江头》 - 杜甫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



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者,非诗也。然所谓法者,起伏照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法不以意运之,则死法矣。(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

【诗例】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解析】

《哀江头》作于至德二年(757年)春。至德元年(756年)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涿县一带)反叛,自称大燕皇帝,陷潼关,擒哥舒翰,趋入长安。玄宗奔蜀,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杨国忠,贵妃缢死。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是为肃宗,改元至德,尊玄宗为上皇天帝。至德元年秋,杜甫置家鄜州羌村,只身赴灵武朝肃宗,途中为叛军所掳,押至已沦陷的长安。至德二年春,诗人潜游长安旧日胜地曲江,抚今追昔,哀痛国事,写出此诗。

此诗的主题,前人有许多不同议论,内容是以哀伤沉痛的心情抒写长安沦陷后的悲凉情景。追忆当年明皇与贵妃游览曲江的盛况,哀悼贵妃马嵬之死,痛心国家的破碎,愤恨叛军的残暴。其基调是哀伤,“哀”字笼罩了全篇。诗中的哀,正如滚滚而下的寒流,挟带断裂的冰层,撞击震撼读者的胸臆。从审美意识考虑,此诗“以意运法”,将“哀”作为基调进行创作的。

一、用 “哀”统领全篇内容

“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方东树《昭昧詹言》引)此诗中的意,即是哀,在诗题中已点出。哀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置身沦陷的长安,受到叛军压抑摧迫,过着忍气吞声,欲哭不敢的生活。曲江在开元中疏凿为胜境:“花卉环周,烟水明媚。……上已之节,帷幄翠帱,匝于江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毂。”(《剧谈录》)但诗人潜行到此,虽惠风和煦,景物依旧,细柳新蒲,春意盎然,却是宫殿千门闭锁,已杳无人烟。昔日繁华胜地,由于国家破碎,已成空旷寂寥之所。这样死一般的寂静,更使哀愁沉重地压在诗人心头。

诗的中间八句,是以哀痛悲愤的心情回忆、抒写当年玄宗与贵妃到曲江出游的盛况。霓旌蔽空,仪仗显赫,使苑中万物生辉。同辇伴君的妃子,雍容华贵,百媚千娇,是昭阳殿里粉黛群中的第一人。虽未直接点出贵妃,但用洗练烘托笔法写出的贵妃,通过读者的想象补充,更能使贵妃美的形象鲜明和理想化。辇前才人,操射猎绝技,翻身仰射,箭中双飞,更增添了游幸的豪情乐趣。但写昔日之乐,正是为了衬托当时国家残破的哀。在此段抒写中,诗句的底蕴所隐藏的哀,有如地下的一股潜流。

诗的后八句,抒写贵妃的死和死别之痛。明眸皓齿竟化为血污游魂,揭露出贵妃骄奢淫逸,祸国殃民应得的下场。贵妃葬在东流的渭水之滨,逝者如斯,不可复返。玄宗却西行入蜀。一留一去,一死一生,两无消息。人生是有情的,沾胸的泪水应如江流中翻腾激荡的浪花那样没有终极吧。痛苦的往事,使诗人的心怀浸透了哀伤,竟到神魂颠倒的地步。当黄昏中从曲江归来,惊看胡骑满城,尘土飞扬,“欲往城南望城北”,写出诗人极度的哀伤。

二、用 “哀”统摄全篇起伏跌宕的结构框架

诗中起伏跌宕的结构框架及其艺术手段的运用,是用哀来统摄的,亦即以意为主。诗的开始写诗人身居沦陷的长安的处境和悲痛,从哀讲,是“起”。次写昔日玄宗与贵妃游幸曲江的盛况和乐趣,从哀讲,是“伏”。最后写贵妃之死,玄宗死别之痛,从哀讲,又是“起”。这样起伏跌宕的多姿,在空间上,所写的是多方位、多视角的。在时间上,所写的是有极大的跳越性和流动性。但完全用哀统摄在一起,从而完成了这篇诗歌的艺术整体,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用 “哀”统摄遣词造句

诗中用“吞声哭”、“潜行”,从诗人的行动心境写出哀。用“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黄昏胡骑尘满城”,从客观环境写出哀。用“血污游魂”,从人物遭遇写出哀。用“泪沾臆”,从人物感情写出哀。

诗中还用“细柳新蒲为谁绿”、“明眸皓齿今何在”这种诘问句,浓重地表达出哀。

以上例证,说明诗中遣词造句是用“哀”统摄的。程端礼也曾阐述这一道理:“作文以主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繇将军号令,句则其髀将,字则其兵卒,事料则其器械。当使兵随将转。所以东坡答江阴葛延之万里徒步至儋耳求作文秘诀,曰‘意而已’。作文事料,散在经史子集,惟意足以摄之,正此之谓。如通篇主意间架未定,临期逐旋摹拟,用尽心力,不成矣,切戒。”(《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就是说,诗歌创作以抒发性情为主旨,艺术表现方法应从属、服务于它,所谓以意运法也。反之,如果“以意从法”,则弄巧成拙,本末倒置,既未达意,亦未得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