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百痾从中来,悟罢本谁病。 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 苦竹绕莲塘,自悦鱼鸟性。 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净。 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一挥四百病,智刃有馀地。 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 斌老即黄斌老,四川梓潼人,北宋诗人兼画家文同的妻侄,善画竹,亦能诗。绍圣二年(1095年),黄山谷因修《神宗实录》被章淳、蔡卞一党诬为不实,贬官黔州,元符元年 (1096年)又迁戎州(今四川宜宾),他是在戎州与黄斌老定交的,二人以诗画往来,有赠答唱和之诗多篇。这篇诗题的意思是“以病愈遣闷之诗二首答黄斌老”,抒发了诗人病愈后排遣烦闷时的心情。 贬黔州、戎州这六年,是黄山谷一生中最艰难困苦的时期,他把自己的寓所取名“槁水庵”、“死灰庵”,就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贬中遘病,心情更加苦闷。于是,黄山谷便从佛禅之学中寻求精神寄托,御以摆脱痛苦、排遣烦闷。这两首诗就是典型的例子。 先说第一首。“百痾从中来,悟罢本谁病”,出语相当奇警。痾,即病,病之所来,多为生理发生了毛病,但黄山谷却说百病都是从心里产生的,是一种心理现象,治病的方法也不是访医求药,而是参悟佛禅之道。他认为,只要参悟了佛禅之道,任何人也就无病无灾了。很显然,黄山谷不是在就病论病,而是在借病说佛说禅。佛学认为,人生有八苦,病苦是其中之一。病苦又有两种,一种是由外感风热引起的,一种是由先世恶业招致的。其总根源在于人内心的“无明”。《智度论》第八说:“病有二种,先世行业报故,得种种病。今世冷热风发故,得种种病。” 《止观》第六说:“无明为病渊源,中道(按即佛性智慧)为药府城。”禅学也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用知见遮蔽了清净的“自性”,如果获取了“无上正觉”或悟出了 “自性”,病根和烦恼也就扫除了。这首诗头两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尽管黄山谷混淆了佛学所说的两种病,也尽管佛禅学把一切病根都归咎于人心并不正确,但诗人这种有意混淆和按佛禅学观点对事实进行 “理论提升”的思路,既表达了他想用佛禅之道排遣苦闷的心情,又不失为一种别具匠心的写作方法。按照这种理论,开悟了,就意味着病好了,病好了,心境自然也就清净了。所以三、四句说:“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既是写实,又给人一种无限清凉的感觉。西风带着小雨湿透了小径,也凉透了庭院,不正意味着诗人已沉浸在一种一念顿悟、大病初愈的愉悦中吗?下面四句,则用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诗人从病、烦恼、苦闷中挣扎出来、自悦自傲的心情。“苦竹绕莲塘”是一个丑恶的环境,但开悟之后的诗人却能撇开这些丑恶而欣悦于活泼自由的鱼鸟之性。《世说新语·言语篇》载: “简文入华林园,顾左右曰: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山水,便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也说: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黄山谷在诗句中注入的正是这种意度玄远、禅机活泼的心灵。“红妆倚翠盖”,指的是荷花,象征的却是一个“色”的世界,这当然也是丑恶现象,但诗人却断然认为,开悟了的他能够不受色相的污染,保持禅心的清净! 通过这富有象征意义的一“苦”一“悦”,一“色”一“净”的对比,诗人也就传达了他悟道之后从内心深处涌出的喜悦之情,表现了他从佛禅之学中吸取的与病魔与丑恶环境作斗争的坚毅弘忍的勇气。 再说第二首。如果说上一首还带有一种以 “悟”抗“病”的“紧张”之情,使作品显示出了某种相互抗争的 “张力”,那么第二首就更多了些平静、欣悦、赞美的意味。“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是一个极为清爽、令人欣悦的境界。古诗中描写这种境界而又能与这两句抗衡的大概只有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中的名句: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三、四句更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由 “鱼游”和 “鸟语”组成的活泼泼的世界。但是,出语奇峭的黄山谷并不满足于对表面现象的描绘,他要让这十个字包含更多的意味。于是他说,鱼游得那么自由,就在于它悟出了 “世网”的险恶,逃离了这个世界; 鸟语那么动听,就在于它句句带着彻悟后的“禅味”。这是“移情”,也是“布道”,体现了 “水鸟树林及诸佛所出声音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的佛禅精神(《阿弥陀经》),但更多的是表达了诗人病愈开悟后的喜悦。他似乎觉得,自己不仅与“鱼鸟”心心相印,而且也化做了那鱼,那鸟,正在广阔的天地里自由驰骋。正是这种心满意足的沉醉,使他对佛禅之道发出了赞美:“一挥四百病,智刃有馀地。”《维摩法经》: “是身为灾,百一病恼。”僧肇注云: “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 (按,指组成人身体的四大原素地水火风) 增损,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经又云: “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庄子·养生主》又有“庖丁解牛,游刃有余”的说法,这两句诗正是运用这些典故极写了佛禅智慧有如金刚之剑,一挥除病,游刃有余的威力,也体现了黄山谷服膺这种精神武器的心情。诗写到这里,已把对佛禅的赞颂推向了高峰。但紧接着,爱起波澜的诗人又把笔锋一转,平平实实地道出了自己病后的另一种心情:“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这是一种格调上的“陡转”,意味着全诗已由第一首第一联唤起的“高蹈”格调转入了平实语气,也象征着悟道的诗人由超凡脱俗转入了“平常心是道”的日常生活境界。按禅宗的说法,悟道之后持此“平常心”入世,在生活中就会无往而不适。这样,这两首情绪高昂的诗就在这种“平常心”的自然流露中结束了,但正因为如此,它也引起了读者如嚼橄榄般的回味。 在一些平凡而小巧的事物中注入某种哲理和挚着、沉重、坚毅、欣悦等复杂感情,并用千锤百炼、奇幻精警的字句、结构表达出来,正是黄诗的特点,这两首诗就是极好的例证。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
黄庭坚 百疴从中来, 悟罢本谁病。 西风将小雨, 凉入居士径。 苦竹绕莲塘, 自悦鱼鸟性。 红妆倚翠盖, 不点禅心净。 风生高竹凉, 雨送新荷气。 鱼游悟世网, 鸟语入禅味。 一挥四百病, 智刃有余地。 病来每厌客, 今乃思客至。 这两首诗是山谷在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以佛学观点答斌老病愈遣闷而作。佛学从东汉传入中国,经过长久的吸收融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学——禅宗。一般文人学士都喜欢学点佛学,并与和尚打交道,韩愈与大颠、苏东坡与佛印都是最著名的例子。山谷生长于江西分宁,正是杨歧、黄龙两派佛学盛行之地,他也不例外受到了些影响。在诗歌创作上山谷喜欢在佛经、语录、小说等杂书里找典故,以它们作材料入诗,有时也以佛教的观点解释事物,本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百疴从中来,悟罢本谁病”,按照佛学的“万法唯心”、“境由心生”的观点,人的得病首先是由心得病而产生的,心在人体的“正中”,故“百疴”俱从中来。如果参透了这个道理,就知道治病该先治心。“西风将小雨,凉入居士径”,既有佛学上的大彻大悟,再加上一阵西风带着小雨,使居士的周围更加清凉。心病好了,身病也会慢慢好起来。“苦竹绕莲塘”,莲是荷花,是佛教崇敬的一种花,按《大日经疏》卷十五所说,它是一种吉祥清净,能悦可众心的象征,因此山谷紧接说“自悦鱼鸟性”,这是从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那里学来的。“红妆倚翠盖,不点禅心净”,用的是维摩问疾、天女散花的故事。山谷在病时常以维摩自居,如《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自称是“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维摩老子五十七,大圣天子初立年”。本诗也是咏病,用维摩问疾的故事是非常自然的。维摩即维摩诘,乃在家居士,其神通道力远过于诸菩萨声闻等,佛遣其大弟子及弥勒佛等往问其疾,都辞避而不敢去。舍利弗是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人,毅然前往,维摩诘宅神天女以智辩窘之,甚至故违沙门戒法,以香花散著其身,使其有染,虽以神力去之而不得去。(见《说无垢称经》卷四)山谷以这个故事说明自己学佛有得,虽有红妆之艳,紧倚翠盖,也不能使自己的禅心受到点染,因而大彻大悟,战胜了疾病。本诗虽用了佛学典故,但由山谷的善于锻句,善于“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了非常形象的“西风”、“小雨”、“苦竹”、“莲塘”、“红妆”、“翠盖”等最常见的词汇去烘托,因而融深奥晦涩的禅理于浅显易明的境界之中,使人读来丝毫不觉得艰深难懂,这显示出山谷艺术手法的高超。 下面一首是叙述病好了的心情,在病好之后,心情上得到解脱、安慰。魏了翁《鹤山文钞》卷十六《黄太史文集序》说:“山谷以花竹和气,验人安乐。”这两句话真好像是针对这首诗说似的。它以“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引入,使人顿时感到病后新愈的清爽。病好了,心情宽和了,周围的竹子、荷花都特别亲切近人。“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是从陶渊明诗“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化出,不过山谷更加之以禅学的见解。以为众生皆有佛性,因此鱼也能悟世网,鸟语也入了禅味。第五、六两句他更加深一层发挥佛学见解,认为学佛之后,人能得到更深邃的智慧,所有病害,都能蠲除。按《维摩诘所说经》:“是身为灾,百一病恼”,肇注:“一大增损,则百一病生,四大增损,则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卷上《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四大”,照佛家的解释是地、水、火、风,人的身体均由四大假合组成,因此人身无常,不实,受苦,只有大悟大解脱之后才能把四百四病挥斥而去,才能恢复健康。最后两句“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这是用对比的手法描写病中与病愈的两种不同心情,病中心情是烦躁的,怕客人来,不想与客人打交道,可是病好了,烦恼解除了,心情舒畅,花木扶疏,佳客来时就感到高兴,一切都以乐观态度去欣赏,鸟飞鱼跃,都会生意盎然。全诗虽塞进了些佛教的东西,但稍加诠释,就易懂易欣赏,所以钱钟书评为“以生见巧”(《谈艺录》第287页),在技巧上是可供我们借鉴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