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关山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关山月》

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释】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边。下:出兵。白登道:汉高祖刘邦与匈奴交战,曾在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被困七日。胡:这里指吐蕃(bō),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由来:从来。征战地:边境上战事多发的地方。戍(shù)客:驻守边塞的将士。边色:边关的景色。苦颜:愁苦的容颜。高楼:指高楼中的思妇。未应闲:应该是不会停止的。

【大意】一轮明月在巍巍天山间升起,出没在苍茫的云海之中。浩荡长风,吹过几万里关隘山岭,来到这玉门关外的边塞。汉高祖出征匈奴,曾被围困在白登山七天。青海湾畔,吐蕃的军队也在虎视眈眈,有所企图。这边塞之地,从来都是战争频繁的地方,看不到有几个人能够生还。守卫边疆的将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色,思念家乡,脸上都是一片愁苦的颜色。他们在想:妻子守在自家高楼上,看着这样苍茫的月色,应该在不住地叹息吧。

字数:464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6页.

《关山月》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关山月》

陆 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本为汉乐府横吹曲名,这里是古题新用。

隆兴元年(1163)宋军在符离大败之后,十一月,孝宗诏集廷臣,计议与金国讲和的得失。旋即达成和议,到了孝宗淳熙四年(1177),距朝廷下诏议和已近十五年了。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诗人抚事伤时,不能自已,写下了这首沉痛感人的诗篇,时诗人年五十三。

诗的前几句主要是描写对与金议和所带来的恶果。“戎”,本是中国古代对西方一种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是指女真族的金国。金国从灭辽、灭北宋之后,形成了与南宋对峙的局面,并不断进攻南宋,攻占了大片土地。腐朽的南宋朝廷不仅不奋发图强,收复失地,反而苟且偷安,屈膝求和。由于这一次的与金议和,所以,将军不战,军备松弛。战马久不临阵,只好在马厩中食肥老死;弓弦多年不用,也陈旧折断;连那白天当炊具夜里作更鼓用的刁斗,也只好催促光阴飞度,别无他用。更有甚者,那些居于沉沉朱户之内的朝廷大员,不顾国家安危,只知道及时行乐,歌舞升平。

然而,此时毕竟不是一个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卧榻之侧,分明已让他人酣睡;国门之外,金人虎视眈眈。虽然朝廷上下企图偷安于东南的半壁河山,但中原遗民却盼望恢复,戍边壮士亟欲报国。在这首诗的后半部里,诗人表达的正是这些思想。在诗人看来,中原发生战事,这并不稀奇,因为古已有之。但像现在这样,让外族几十年来安然盘踞中原而不闻不问,听凭他们繁子衍孙,世代相传,真是千古罕见的事了。所以,应该整顿军备,恢复失土。然而,纵把横笛吹破,又有谁知壮士之心?月光照耀着那沙上的征人白骨,但如今朝廷不战,功业无成,他们是白白地失去了生命!中原遗民忍死含垢,南望王师,但朝廷并不打算恢复故地,他们的希望岂有实现之日?今宵该有多少遗民在伤心落泪啊!

这首《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一生的政治主张。正如他的其他很多诗作一样,这首诗也是以情取胜,以气见长。初看起来,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佳句,但仔细一品味,便会发现它句句是血,声声是泪。它所抓的是一些典型的、触目惊心的、令人愤慨的现象;它所表达的是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由于此诗抓住了当时现实中的一些最反常的细节来加以描写,并且以一股浓烈深沉的感情和意气贯穿其中,使其浑然一体,不可句摘,故千百年来,人们只要一读起它,便不禁要欷歔感叹了。


《关山月》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关山月》

关山月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

晕逐连城璧,轮随出塞车。

唐蓂遥合影,秦桂远分花。

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横吹曲,开始也被称作鼓吹,在马上演奏,原是“军中之乐”。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汉代,北狄乐归鼓吹署,其后又分为二部:有萧笳者称鼓吹;有鼓角者称横吹。横吹,后又融合了西域胡乐。《关山月》是汉以后的人仿制的横吹曲。

《乐府题解》说: “《关山月》,伤别离也。古《木兰诗》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关山月》命名与此有缘。

张正见这首《关山月》是以咏月为题的。它表现着作者对自然美的讴歌、向往,也多少折射了封建文人对理想追求的失望、感伤和对人生旅途的倦意、惆怅。

作者善于选择角度落笔,生动地把“咏月”这一为千古诗人歌吟过的题材,表现得有个性、有新意。

起句是月光之咏。 “岩间度月华,流彩映山斜。”极写月色之美。 “咏月”而不“对天”,却自地上着眼,迂回包抄,真是别具法眼。 “度月华”句, “度”当读为duo,本是“投入”之意。 “度”字引出“月华”之咏,继后, “流彩映山斜”,则为“月华”之颂:“彩”,表现了山的绚烂, “映”则写出了光的辉煌。 “流彩”而“映”,多么灿烂的月下关山!这使人不能不想到,地上的月光这么美,那么天上的月亮呢?

承句自然地写到了月亮的形象,即明月之吟。正面写明月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很难避免重复众多诗人的前辙。作者选择月的光环——月晕,千古咏月,鲜有从这个角度去落笔的,很见新意。作者把月晕喻为罕世瑰宝和氏璧,也流露作者的珍爱之情。 “轮随出塞车”,写月亦有情。月轮亦步亦随,依依相送,似有无限情怀,尽在不言之中。在作者笔下,月是高贵的,贵如连城之璧;又是平易亲切的,待人有无限情怀,这未始不是一种人际关系的理想,自觉或不自觉地移情在景物上。

起句、承句从地写到天,给人一种浑莽壮阔的空间之感。转句写月的掌故。从空间范畴,转到“历史”范畴上来。

转句从神话、传说角度落笔写来,娓娓动人。

“唐蓂遥合影”。蓂,即蓂荚。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草。相传,唐尧时,有草夹阶而生,随月而死,每月初一日生一荚,至月半则生十五荚,至十六日后,每天凋落一荚,到月底豆荚就掉光了。若是二十九天的小尽月份,则余一豆荚。这只豆荚长在上面并不凋落,由此,就可以计算日月之数,因此蓂又被称为“历荚”。这句的意思是说,唐尧时,月光曾照蓂荚,夹阶而生。按影通假景,这里是月光的意思。

“秦桂远分花”。桂,今广西简称。这是因为秦朝设置桂林郡于此,从而得名。 “秦桂”就是这个意思。 “桂林”,除作为地名外,其词意兼有“桂花树林”之意。相传月中有桂树,故明月又别称“桂宫”、 “桂魄”。于是作者浮想联翩,以为秦朝的桂林郡,远从“月宫”分来了桂花,于是大地桂花繁衍,香溢人间。

借助神话传说,把明月写得那么美好,故事也十分引人,落笔角度十分巧妙。

结句,角度由景及人,写人对月的感慨。古诗的传统手法,大多是前面写景,结句抒情。 “欲验盈虚驶,方知道路赊。” “盈虚”本指月的圆缺,这里借代指月, “验”字是承上句“神话传说”而言,句意是:想驰车向月亮询问验证一下“唐蓂”、 “秦桂”传说的真伪,才知道道路是那么遥远。生发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惆怅和感慨。张正见生当南朝陈朝,可谓生于末世,末世之象必然使作者自觉不自觉地感到进取的无望。这同盛唐诗人好语王霸大略、建功立业的进取雄心,是两种迥然不同的精神境界。 “方知道路赊”,正使我们多少也感到了作者含蓄的感伤。

诗句语言活泼,富于变化。

如,文中多次提到“月”,但全诗只出现一次“月”字。其余,均转换方式,角度表达出来。如“月华”和“流彩”同指月光,“晕”、 “轮”同指月亮, “秦桂远分花”,巧妙地省略了“月”字(应是秦桂远自月中分花)。 “盈虚”,则以月亮的显著特征来借代“月”字。这些,都使诗句语言规避了重复、单调的弊害,使之清新、耐人寻味,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语言功力。

作者善借一词而兼具双关之意。如同“桂”字既作地名,又兼谐树名一样, “盈虚”除作为月的代称外,还可兼具伸屈、进退之意,这就赋予了“方知道路赊”双重含义,除明月不可及之外,也兼有理想不可及的感喟。

这首咏月诗,能不落窠臼,调转各种新鲜的角度,表现了明月的风采,富有作者的个性特色,是咏月诗中的上乘之作。


《关山月》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关山月》

关山月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这首抒情诗,用汉代乐府古题吟咏汉代故事,从征夫的角度表达了征夫与思妇的思念之情。《关山月》是汉乐府曲调名,属《横吹曲辞》。徐陵的诗作大多数是应制之作和艳体诗,在内容和艺术上较少突出的长处。但是,由于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他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因此诗风有所变化,写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为人所称道的诗篇。《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本篇前四句,诗人从征夫的角度抒发了征人的“乡关之情”。“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指征人所在的边塞之地,“三五月”即每月十五的月圆之夜, “客子”指代从军在外的征人,“秦川”为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远在边塞的征人,每逢十五月圆的夜晚,便会想念家乡秦川一带的地方。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古诗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句,这里诗人根据古诗的诗意,写了征人望月思乡时的想象:那生活在秦川的妻子,每逢月圆之夜,也一定会是伫立在高楼上,望月难眠,苦苦思念着自己的丈夫。这四句诗将征夫与思妇之间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相当真切,令人同情。

篇中后四句,诗人用简洁的环境描写,刻画出战争气氛的浓烈,并流露出诗人对连年战乱的谴责之意。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星旗”指旗星,晋书上说: “左旗九星在河鼓两旁,右旗亦如之,河鼓居中。”古人常把这些旗星看作是战争的象征。 “疏勒”是汉时西域的据兵重镇疏勒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疏勒县)。 “云阵”就是“阵云”,也是战争的一种象征。这两句诗通过对旗星映照疏勒城头,阵云密布在祁连山上的生动刻画,把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渲染得十分浓烈。尤其是诗人准确地选用了“映”和“上”两个动词,不仅使句式的对仗显得工整,而且也使画面变得开阔生动。近处是旗星映照的疏勒城,空寂中蕴藉着紧张,远处是阵云急上祁连山头,动势中预示着战事的紧迫。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面对如此浓烈的战争气氛,诗人想到那些思乡的征人,他们辛苦的从军生活还要有多少年才能结束呢?在这里,诗人的叹喟,流露出他对征人命运的同情,以及对连年战乱的谴责,表现出一定的人民性。

徐陵的诗大多喜欢用典故,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比较注重形式。但这首《关山月》却写得情景历历,而且内容充实,称得上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