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六州歌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六州歌头》
宋·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长淮:淮河。当时宋金东部以淮河为界。望断:极目远望。关塞:这里指边防上的险关要塞。莽然:指茂密的草木。征尘:远行时身上所染尘土。悄边声:边境沉寂,指宋兵不作抗敌的准备,无抗敌的声势。悄,寂静。边声,边塞马嘶、风号之声。黯销凝:因感伤而沉思凝想。当年事:指靖康年间,二帝被金兵掳走北宋灭亡之事。洙泗:流经山东曲阜的洙水、泗水两条河。此句与下文的“弦歌地”均指文化发达的中原。膻腥:牛羊的腥臊气。隔水:隔着淮河。毡乡:指金人占领区。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毡帐里,故称毡乡。区(ōu)脱:为匈奴语,称边境上屯戍或守望的土堡为区脱。这里代指哨所。名王宵猎:指金国兵将在故土夜间打猎习武。名王,金兵的将领。遣:使。埃蠹:尘埃和蠹虫。零:尽。神京:指已沦陷的北宋的都城汴京(开封)。干羽:盾和雉尾,古时舞蹈时的道具。方:正在。怀远:用礼仪怀柔远方。据《尚书》记载,舜曾大修礼乐,“舞干羽于两阶”,以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这里指南宋统治者企图用求和政策去对付紧张备战的金兵,带讽刺意。烽燧:烽火,报警用。冠盖使:两国间来往议和的使臣。冠,官帽。盖,车盖。驰骛:奔走忙碌。若为情:何以为情。翠葆霓旌:翠羽装饰的车盖和绘有云霓的彩色旌旗,均代表王师。这句是说中原父老渴望王师北伐。膺:胸。 【大意】极目千里淮河,竟是一片莽原,丛生的杂草已与关塞齐平,再无关塞可守。征尘不起,看不到调兵遣将的迹象,听不到厮杀的声音,边境沉寂,只有霜风劲吹的啸声。看到这种景象,我不由得沉思凝想,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掳,宋室南渡,大约是天数,而非人事所为;想那洙、泗两水流经之处,本是孔圣人讲学之地、礼乐教化之邦,如今竟亦是腥臊之处。隔水望去,昔日稼耕之地,已成游牧毡乡,看毡帐遍野,牛羊在夕照下被驱赶归栏,更有那金兵的哨所纵横,戒备森严。金兵的头目喽啰夜猎,骑兵举火照野,映照得一江通明。胡笳金鼓凄厉可闻,惊心动魄。 想我腰间挎着利箭强弓,匣中宝剑霜锋森森,却被尘封白白地遭受虫蛀,要它竟有何用! 时光易逝,空怀一腔热血壮志,眼看着一年又将过去,故都京师还是那么遥远渺茫,光复失地仍无指望犹如空梦。朝廷正准备舞干羽,以礼仪怀柔远方,向金兵求和以平息战事,报警的烽烟已熄灭消静,并且即将停战休兵。乘着豪华车马、衣冠楚楚的议和大臣们,纷纷奔走忙碌于宋金之间的道路上,这种羞辱的情景真令人何以为情?听说铁蹄下的中原父老同胞,引颈南望,期盼着宋帝车驾率王师北征。此情此景,即使过路行人看到,也会满腔忠义气愤填膺,热泪涌流如大雨倾盆。 字数:1338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112-113页. 《六州歌头》 词。张孝祥作于隆兴元年(1163)建康留守的宴席上。上片描述望断中源沦陷地区的惨景和占领中原的金贵族的骄横猖獗。关塞荒凉,秋风劲吹,当年洙泗弦歌之地,今日成膻腥之乡、牛羊牧场,金人宵猎,笳鼓悲鸣;下片言志抒情。北伐中原壮志未伸,坐失战机,岁月空过,和议使者,来往不绝。中原遗老,南望王师,旅人不由也气愤填膺而痛哭了。词中表露了诗人的爱国激情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同情,并遣责南宋统治者的投降政策。全词一气呵成,感人肺腑。诗人充分利用了《六州歌头》乐曲节奏急促这一特点来表现激烈的情感。清人陈廷焯说此词“淋漓痛快,笔酣墨饱,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 《六州歌头》《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①,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②。看名王宵猎③,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④。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⑥。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洙泗上:洙水和泗水流经之处,指山东曲阜。②区(ōu欧)脱:土室,汉时匈奴筑以守边。③名王宵猎:指金兵将领的夜行军。名王,本指匈奴诸王中特别显贵的。④渺神京:指京师渺远。⑤干羽方怀远:用礼乐来怀柔远方异族,此指对敌妥协、求和。《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干,盾牌。羽,翟羽,野鸡毛装饰的舞具。⑥翠葆霓旌:帝王用的车驾仪仗。翠葆,翠羽装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词大意】 望断淮河,边境上,关塞无兵,草木茂盛,尘土飞扬,凛凛寒风,悄然无声,这怎不令人黯然伤神!追想当年,二帝被掳,中原沦陷,岂道天意已定?再看那,礼乐之乡,亦闻膻腥。隔淮河,是胡地,牛羊成群,营垒纵横。又见那,金人夜夜练兵,火把通明,笳鼓齐鸣,令人心惊。 可叹我,腰间箭,匣中剑,尘封虫蠹,北伐难成,时光易逝,壮志如烟,难见汴京。朝廷上,争和议,拜金庭,且休兵,难以为情。闻说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盼帝王车辇越过边城。谁人至此,不忠愤填膺,有泪如倾。 【赏析】 宋孝宗隆兴元年 (1163),北伐军在符离 (今安徽宿县符离集)战败后,主和派得势,与金国通使议和。这时张孝祥在建康(今南京)任留守。相传主战派大将张浚召集抗金志士于建康上书反对和议。张孝祥即席赋此词。这首词写出了对中原广大人民的同情,对屈辱议和的反对,也抒发了报国无方的感慨。 上片描写边地的凄凉冷落和敌人的骄纵横行。开头写远望淮河一带,关塞无兵,草木茂盛,戒备空虚。“长淮”指淮河,这里已是南宋的前沿,然而此时却草木茂密,高及关塞,戍守无人,这是针对南宋王朝力主和议戒备空虚而发的感慨。“征尘暗” 三句,是 “望断” 所见,尘土飞扬,天色晦暗,寒风劲吹,边境上悄然无声,一片冷寂。词人在此以景物描写暗示了南宋军队放弃抵抗的情景。面对敌人的疯狂入侵,南宋当局却妥协投降,这怎不使一个爱国官员黯然伤神! “黯消凝” 形象地勾出词人忧思凝结,黯然失色的神态! “追想当年事” 三句,说回想当年 (1127) 徽、钦两帝被掳,中原沦陷的事变,似乎是天意所定,不是人力所能挽救的。这是激愤的话,故用“殆”这个疑似之词。下面词人接着写北方沦陷后的情况——从靖康耻以后,连山东泗水、洙水一带,孔子讲学,进行礼乐教育、培养人才的文化之乡至今也被敌人的腥臊气沾污了。这里采用以少概多,以偏代全的方法,以鲁地代广大中原地区。“隔水毡乡” 三句,讲只隔一条淮河,北岸就是金国,那里原是发达的农业区,现在却变成了牛羊成群的游牧区,而且到处都有敌人据以守边侦察的土塞。“落日牛羊下” 写暮色景物,暗示了中原经济倒退的情形。“纵横”二字,写出敌人营垒之多,可见敌人随时作好了渡河南侵的准备。与前面“关塞莽然平”相对照,更突出了南宋军备松懈的情况。“看名王宵猎”四句,写敌军威势。1163年南宋军队在符离溃败之后,士气颓丧,金兵却极为猖狂。“看”一词统领以下四句,金国将领指挥金兵夜里行军,骑兵的火把照得满川明亮,这是眼中所见;敌人的军鼓,在寒风中发出悲鸣,这是耳中所闻。“骑火一川明”不仅点明敌军人数之众,而且指出其气势颇为嚣张,无所顾忌。“遣人惊”三字,写出南宋国势不振,人心惶恐之状。 下片写词人报国壮志难酬的愤慨,以及对中原父老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念”统领以下八句。“腰间箭” 与 “匣中剑” 是通过身上的武器,写自己的北伐壮志,然而这些利刃只能被尘封虫蠹,毫无用场。一个“空”字,感叹无限。“竟何成”倾泻了词人极其强烈的愤慨。下面又直抒肝胆,一次次收复失地的时机被投降派付之东流,在这一年将尽之时,收复汴京的希望遥遥无期,自己胸怀一统中原的大计怎能实现?“干羽方怀远” 六句,讽刺南宋当权者对金妥协投降,签订屈辱和约的可耻行径。“干羽方怀远”是借典故来讽谕当朝。相传舜用舞干羽的方法感化苗民,使之归服。而现在呢?南宋王朝却借口以“文德”服人,放弃抵抗,而且皇帝还派了和议使者奔走于金庭,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得到了暂且休兵、暂时安宁的环境。这一切,有一点民族自豪感的人难道不觉得难为情吗?这里用反诘句表达了愤激之情。“闻道中原遗老”三句,写中原广大人民常常盼望王师北定,京都迁回汴京。“遗老”一词颇含感慨,是对南宋弃广大人民于不顾的投降政策的谴责。“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这两句不仅写 “行人” (泛指到中原的南宋臣民),也包括了作者和一切爱国者。 全词忠愤填膺,一气呵成。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曰: 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鼓舞。全词抒情颇具特色,有时奋笔直书,披肝沥胆,有时寄情于理,有时寓情于事,有时情景交融。在语言上多用短句,极富慷慨悲壮之气,读之感人肺腑。无怪抗战派将领张浚闻此词,不忍卒听,罢席而去。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评此词的教育作用时说“词之兴、观、群、怨,岂下于《诗》哉?”说它影响不下于《诗经》,将此词的鼓舞作用作了高度的评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