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公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公刘》 诗歌。《诗经·大雅》的第十六首。这是一首史诗。诗中描述了周族祖先公刘率领族人从邰迁居豳的史实。这首诗先从离开邰地的准备工作写起;然后写公刘到豳地相土安民,接着率领人们建造城邑房屋、开垦田地、宴饮群臣。最后写周族繁荣发展。作者在诗中塑造了公刘这个志于本族,勤于政务,不辞劳苦,与民同甘共苦的部族首领的形象。 《公刘》笃公刘,(一) 好公刘, 匪居匪康。(二) 不苟安来不守常。 乃埸迺疆,(三) 分田界,划田疆, 乃积乃仓。(四) 粮堆场,粮入仓。 乃裹糇粮,(五) 包裹好了那干粮, 于橐于囊,(六) 袋里盛,囊里装, 思辑用光。(七) 人民和睦国家有荣光。 弓矢斯张,箭儿弓儿都开张, 干戈戚扬,(八) 干戈大斧如飞扬, 爰方启行。(九) 这才开始来出行。 笃公刘,好公刘, 干胥斯原。(十) 察看这大块的地方。 既庶既繁,人口多,物产旺, 既顺乃宣,(十一) 人称心,人舒畅, 而无永叹。谁也不叹气把心伤。 陟则在巘,(十二) 上呀上了那山冈, 复降在原。又下呀,来这平原上。 何以舟之? (十三) 他佩带着什么呢? 维玉及瑶,美玉宝石挂在腰, 鞞琫容刀。(十四) 玉饰的刀鞘里插着那佩刀。 笃公刘,好公刘, 逝彼百泉,(十五) 去看那百条的流泉, 瞻彼溥原。(十六) 去望那广阔的平原。 迺陟南冈,登上了南边的山冈, 乃觏于京。(十七) 看见那个京地方。 京师之野,京师人多地又广, 于时处处,(十八) 这就住在这地方, 于时庐旅,(十九) 这就寄寓这地方, 于时言言,(二十) 这样就把实话说, 于时语语。这样就把道理讲。 笃公刘,好公刘, 于京斯依。(二十一) 立国依靠这京地方。 跄跄济济,(二十二) 衣冠楚楚人满堂, 俾筵俾几。(二十三) 开了筵,设了几。 既登乃依,登上席来靠几旁, 乃造其曹。(二十四) 大家排在座位上。 执豕于牢,捉那猪儿在猪圈, 酌之用匏。(二十五) 酌起酒来瓢儿忙。 食之饮之,给他饮,给他尝, 君之宗之。(二十六) 为他君,为他长。 笃公刘,好公刘, 既溥既长,(二十七) 开辟土地广又长, 既景乃冈。(二十八) 测日影,登高冈。 相其阴阳,看哪儿阴来哪儿阳, 观其流泉,看那泉水淌呀淌, 其军三单。(二十九) 把军队三分来驻防。 度其隰原,(三十) 把那高原平地来测量, 彻田为粮。治理田亩种食粮。 度其夕阳,(三十一) 测量那西边的山冈, 豳居允荒。(三十二) 豳邑地面真是宽又广。 笃公刘,好公刘, 于豳斯馆。(三十三) 在豳邑呀筑宫室。 涉渭为乱,(三十四) 横渡过了那渭水, 取厉取锻。(三十五) 取粗石呀取细石。 止基乃理,(三十六) 定居下来整治土地。 爰众爰有。(三十七) 人既多,财又足。 夹其皇涧。(三十八) 夹着那一条皇涧, 遡其过涧,上溯到了那过涧。 止旅乃密,(三十九) 人既多来口又密, 芮鞫之即。(四十) 湾里湾外都聚集。 注 释 (一)毛亨:“笃,厚也。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追逐公刘。公刘乃辟中国之难,遂平西戎,而迁其民邑于豳焉。” (二)何楷:“匪通作非。居通作尻,《说文》云:处也。康,《尔雅》云:安也。匪居匪康,言不以戎翟之间为可以居处之地,而遂安宁也。” (三)严粲:“董氏曰:疆,界也。埸、疆皆田之界畔。然诗言迺场迺疆,当有小别。疆如封疆,所包者广。故王氏于《信南山》言疆为大界,然则场是小界,今之小土塍也。” (四)朱熹:“积,露积也。” (五)严粲:“糇,干食也。解见《伐木》。粮,食米也。” (六)朱熹:“无底曰橐,有底曰囊。” (七)严粲:“《书》辑五瑞。注云:敛也。此辑亦聚集之也。思以敛集其民而光显其国。” (八)何楷:“戚通作鏚。《说文》云:戉也。戉者,大斧也。……扬,《说文》云:飞举也。字从手,盖谓以手举之,其运用之妙,则如飞也。” (九)马瑞辰:“按《尔雅·释诂》:爰,曰也。又爰,于也。曰、于,皆语词。方当从朱子《集传》训始。《广雅》:‘方,始也。’” (十)毛亨:“胥,相。” 郑玄:“广平曰原。” (十一)马瑞辰:“按宣之言通也,畅也。言民心既顺其情,乃宣畅也。” (十二)朱熹:“巘,山顶也。” (十三)毛亨:“舟,带也。” (十四)姚际恒:“维玉及瑶,言佩玉也。鞞琫容刀,言佩刀也。鞞,刀鞘也。琫,刀上玉饰。……容刀,谓鞞之容此刀也。” 王夫之:“刘熙曰:琫,捧也,捧束口也。皆刀鞘之饰也。” (十五)郑玄:“逝,往也。” 余冠英:“百泉,众泉。” (十六)郑玄:“瞻,视。溥,广也。” (十七)毛亨:“觏,见也。” 马瑞辰:“按京为豳国之城名。……吴斗南曰:‘京者,地名。师者,都邑之称。如洛邑亦称洛师之类。’其说是也。” (十八)朱熹:“时,是也。处处,居室也。” (十九)马瑞辰:“按庐、旅古同声通用。……《后汉·光武纪》章怀注亦曰:旅,寄也。与毛《传》训庐为寄同义,是知旅庐一也。” (二十)毛亨:“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陈奂:“直言者,徒言之而已,不待辨论也。论难者,理有难明,必辨论之不已也。” (二十一)陈奂:“言于豳之大地,依之以立国也。” (二十二)郑玄:“士大夫之威仪也。” 朱熹:“跄跄济济,群臣有威仪貌。” (二十三)郑玄:“俾,使也。” 孔颖达:“公刘则使人为之设筵,使人为之设几。宾来就燕,既登席矣,乃依几矣。” (二十四)俞樾:“造犹比也。《尔雅·释水》曰:天子造舟。郭注曰:比船为桥。……《文选·东京赋》:次和树表。薛注曰:次,比也。造、次一声之转。次为比,造亦为比。上句既登乃依。《传》曰:宾已登席坐矣,乃依几矣。然则毛训曹为群者,其意谓众宾也。乃造其曹,谓比次其众宾之位也。” (二十五)陈奂:“《笺》云:酌酒以匏为爵。盖以一匏离为二,酌酒于其中,是曰匏爵,亦谓之匏。” 朱熹:“以豕为殽,以匏为爵,俭以质也。” (二十六)郑玄:“宗,尊也。” 朱熹:“既以饮食劳其群臣,而又为之君为之宗也。” (二十七)朱熹:“溥,广也。言其芟夷垦辟土地,既广而且长也。” (二十八)陈奂:“景,日景也。……既景迺冈句,从上起下之词。正义云:考其日景,即上既溥既长,以日景考之也。参之高冈,即下相其观其,是登冈视之也。” 朱熹:“相,视也。阴阳,向背寒暖之宜也。流泉,水泉灌溉之利也。” (二十九)马瑞辰:“今按《逸周书·大明武篇》:隳城湮溪,老弱单处。孔晁注:单处谓无保障。是单即单处之谓。此诗彻田为粮,承上度其隰原言。豳居允荒,承上度其夕阳言。则知其军三单,亦承上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言之。谓分其军或居山之阴,或居山之阳,或居流泉之旁,故为三。公刘迁豳之始,无城郭保障之固,故谓其军为三单耳。” (三十)郑玄:“度其隰与原田之多少。” 毛亨:“彻,治也。” 孔颖达:“且居其隰原之地,治其豳国之田,以为久住之粮。” (三十一)毛亨:“山西曰夕阳。” (三十二)毛亨:“荒,大也。” 郑玄:“允,信也。……豳之所处,信宽大也。” (三十三)毛亨:“馆,舍也。” 何楷:“乃官府造作之处。” (三十四)朱熹:“乱,舟之截流横渡者也。” (三十五)陈奂:“厉与砺同。锻乃碫之假借字。《传》训锻为石,则厉亦石也。《说文》云:厉,旱石。碫,厉石。厉、碫者,斫砻之石也。” (三十六)朱熹:“止,居。基,定也。理,疆理也。……既止基于此矣,乃疆理其田野,则日益繁庶富足。” (三十七)朱熹:“众,人多也。有,财足也。” 马瑞辰:“按有与众同义。《鱼丽》诗:°旨且有,’犹言旨且多,有亦多也。下夹其皇涧四句,皆言来居之众多,即承上爰众爰有言之。” (三十八)毛亨:“皇,涧名也。遡,向也。过,涧名也。” 王应麟:“傅氏曰:‘二涧当在邠州界。’” 严粲:“或有夹皇涧而在涧两旁以居者,或有遡过涧而开门向水以居者。” (三十九)朱熹:“其止居之众日以益密。” (四十)郑玄:“芮之言内也。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鞫。……亦就水之内外而居修田事也。” 胡承珙:“诗芮字为汭之假借。《说文》汭,水相入也。……凡水相入之处皆曰汭。其会合襟带,必有隈曲。内曲即芮,外曲即鞠。” 注 音 笃du赌 埸yi易 裹guo果 糇hou侯 橐tuo紽 行hang杭 迺nai乃 𪩩yan演 瑶yao姚 鞞bi比 琫beng菶 觏gou垢 造cao慥 匏pao庖 食si四 单dan丹 豳bin宾 芮rui汭 鞫ju菊 《公刘》匪居匪康②。不敢安居把福享。 乃埸乃疆③,划分疆界治田地, 乃积乃仓④。收割粮食装进仓。 乃裹𫘳粮⑤, 揉面蒸饼备干粮, 于橐于囊⑥。装进小袋和大囊。 思辑用光⑦。紧密团结争荣光。 弓矢斯张,张弓带箭齐武装, 干戈戚扬⑧, 盾戈斧𨱆拿手上, 爰方启行⑨。开始动身向前方。 笃公刘,忠实厚道的公刘, 于胥斯原⑩。豳地原野视察忙。 既庶既繁(11),百姓众多紧相随, 既顺乃宣(12),民心归顺多舒畅, 而无永叹。长吁短叹一扫光。 陟则在𪩩(13), 忽而登上小山坡, 复降在原。忽而下到平原上。 何以舟之(14)? 身上佩带何物件? 维玉及瑶(15),美玉宝石尽琳琅, 鞞琫容刀(16)。佩刀玉鞘闪闪亮。 笃公刘,忠实厚道的公刘, 逝彼百泉(17),来到泉水岸边上, 瞻彼溥原(18); 眺望平原宽又广; 乃陟南冈,登上南边高山冈, 乃觏于京(19)。发现京师好地方。 京师之野(20),京师田野形势好, 于时处处(21),于是定居建新邦, 于时庐旅(22),于是规划造住房, 于时言言,谈笑风生喜洋洋, 于时语语。七嘴八舌闹嚷嚷。 笃公刘,忠实厚道的公刘, 于京斯依(23)。定居京师新气象。 跄跄济济(24),犒宴群臣威仪盛, 俾筵俾几(25)。入席就坐招待忙。 既登乃依(26),安排宾主都坐定, 乃造其曹(27)。先祭猪神求吉祥。 执豕于牢(28),圈里捉猪做佳肴, 酌之用匏(29)。葫芦瓢儿斟酒浆。 食之饮之,酒醉饭饱皆欢喜, 君之宗之(30)。共推公刘做君长。 笃公刘,忠实厚道的公刘, 既溥既长,开垦豳地广又长, 既景乃冈(31),看了平原又上山, 相其阴阳(32),山南山北勘察忙, 观其流泉。查明水源和流向。 其军三单(33),组织军队分三班, 度其隰原,测量土地扎营房, 彻田为粮(34)。开垦田亩为种粮。 度其夕阳(35),又到山西去丈量, 豳居允荒(36)。豳地确实大又广。 笃公刘,忠实厚道的公刘, 于豳斯馆(37)。营建宫室在豳原。 涉渭为乱(38),横渡渭水开石料, 取厉取锻(39)。捶石磨石都采全。 止基乃理(40),基地既定治田地, 爰众爰有(41)。民康物阜笑语欢。 夹其皇涧(42),住在皇涧两岸边, 溯其过涧(43)。面向过涧住处宽。 止旅乃密(44),移民定居人口密, 芮鞫之即(45)。河岸两边都住满。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笃:忠实厚道。公刘:后稷的后裔。公,称号;刘,名。②匪:通“非”。康:安乐。③埸(yi):田界。④积(zi):即“庾”,露天堆积米谷的地方。仓:仓库。此处与“积”均作动词用。 ⑤𫘳(hou):同“糇”,干粮。⑥橐(tuo):无底的口袋。盛物时用绳扎住两端。囊:有底的口袋。⑦思:发语词。辑:和睦。用:以,因而。光:发扬光大。⑧干:盾。戚:斧。扬:即钺,大斧。⑨爱:于是。方:开始。启行:动身,出发。⑩于:乃。胥:相,视察。斯:此。(11)庶:众多。繁:密。(12)宣:舒畅。(13)陟:登。 𪩩:小山。(14)舟:通“周”。 环绕,佩带之意。(15)瑶:似玉之美石。(16)鞞(bing):刀鞘。琫(beng):刀鞘口部的玉饰。容刀:装饰刀。容,此处作动词用。(17)逝:往。百泉:众泉,极言甚多。(18)溥(pu)原:广大的平原。溥:广大。(19)觏:看见。京:豳之地名。一说为高丘。(20)京师:京邑。(21)于时:于是。处处:安居。(22)庐旅:庐、旅二字俱作寄居解。(23)依:定居,安居。一说为祭名。(24)跄(qiang)跄:亦作“”,走路有节奏的样子。 济济:庄严恭敬的样子。(25)筵:竹席,铺在地上以陈饮食。几:坐时凭倚的用具。(26)依:依几。依,靠。(27)造:通“告”,三家诗作“告”。曹:通“槽”,祭猪神。(28)牢:猪圈。(29)匏:酒器。葫芦晒干后,剖为二,用以盛酒,叫作匏爵或匏樽。(30)君之宗之:君、宗二字均作动词用。君,指当君主;宗,指当宗主。之,指众宾。(31)景:同“影”。指测日影以定方向,作动词用。(32)相:视察。阴阳:指山北山南。(33)三单(chan):分成三批轮流服役。单,通“禅”,更番代替。(34)彻田:治田,指开垦荒地。(35)夕阳:指山的西面。(36)允:确实。荒:大。(37)馆:指建筑馆舍房屋。(38)渭:渭水。为:而。乱:横流而渡。(39)厉:同“砺”,质地粗硬的磨石。锻:锻铁用的砧石。一说为大块的坚硬的捶石。(40)止基:居住的基址。止,居住。理:治理。(41)有:与“众”同义。(42)皇涧:豳地涧名。(43)溯:面向。过涧:涧名。(44)旅:寄居。密:繁密。(45)芮(rui):通“汭”,水边向内凹进处。鞫(ju):水边向外凸出处。之:是,此。即:就,靠近。 [赏析] 《公刘》是周民族叙述开国历史的诗篇之一,歌咏公刘自邰迁豳的事迹。《诗序》说这首诗是召康公戒成王之作,成王将亲政,召康公戒以民事,美公刘厚爱人民,而献此诗。三家诗说则认为此诗专美公刘,不关戒成王,亦不言召公作。相对而论,自以三家说为优。此诗实无戒辞,说是召康公之作,并无根据;从其叙事言情之详且真来看,当为周人初迁豳时歌诵公刘之作。相传公刘遭夏桀之乱,避中原之难,遂平西戎,而迁其民于豳,诸侯从之者十八国。 全诗凡六章六十句,以首章第二句“匪居匪康”为诗眼、主线,一直贯串到末章,从六个方面赞美公刘的伟大业绩。赞美他迁徙前整理国界,划定上疆,积好谷物,备好粮仓,然后带足干粮,开始出发,“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𫘳粮,于橐于囊”,“爰方启行”;赞美他到豳地后察看平原,测量地形,“干胥斯原”,“陟则在𪩩,复降在原”;赞美他营建都邑,领导周人在豳地安居,“乃觏于京”,“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赞美他建成都邑后,宴饮群臣,做他们的君长和宗主,“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赞美他观测水土气候,组织三军,开拓田地,“既景乃冈,相其阴阳”,“其军三单”,“彻田为粮”;赞美他扩建京师,营造房屋,使得物阜民康,“于豳斯馆”,“止基乃理,爰众爰有”。清人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谓此诗“通篇之文,皆自‘匪居匪康’来。陟冈觏京,度原彻田,以至涉渭取厉,何一非‘匪居匪康’之事乎? 诗人诚善于立言哉!”评述是颇具眼力的。 这首诗记述的一些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从“乃觏于京”、“京师之野”可知公刘时代当是周人有城邑之始;从“君之宗之”,可见其时周人之宗法制已经萌芽。更重要的则是以下两处:从“取厉取锻”,再取证《尚书·费誓》记述伯禽征讨淮夷、徐戎誓师词中“锻乃戈矛,砺乃锋刃”之语句以及地下发掘之材料来看,说明早在周初前,虽主要用铜兵器,但已能粗锻铁块,运用锤击法,至伯禽时则已有熟铁制造之兵器了。“其军三单”,“彻田为粮”,则说明其时已采用军队轮换防守的办法来垦田筹粮。清姚际恒、方玉润俱说这是“寓兵于农”之法,陈子展先生也说“率军治田”,“盖为后世筹边、以军屯田之始乎”?这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这些材料,都说明公刘时代周人已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自野蛮渐进于文明了。 此诗在艺术上亦不乏特色。首先是记叙生动,它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描述场面,刻画人物形象。六章所述筹备迁徙、相土而居、陟冈觏京、君宗群臣、度原彻田、扩建安众,均甚有典型性,加上层次极其清晰,按照时间的顺序完整地叙述了公刘自邰迁豳艰难创业的全过程,从而刻画出一个不贪图安逸、具有远见卓识、奋进不懈的文武双全的周人领袖形象。其二,诗有时还运用白描手法,淡淡几笔,稍事勾勒,便飞扬生动,颇使作品增色。次章于叙述公刘登山履地相土之时,突然笔锋一转,描写公刘佩刀之丽,极饶风致,真是化工之笔! 这不但从侧面摹状了公刘的英武雄姿,也表达了周人对自己领袖无比崇敬的感情。第三,全诗六章,均以“笃公刘”为首句发端,这不仅形成章与章之间的排比形式,富有气势,文意贯注;更重要的则是如此写法既显得亲切而又便于多方面多层次地歌颂公刘,展现其英雄业绩。 另外,诗的语言亦复精炼、整齐,而且带有感情,如“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有对仗,有叠字,写出了在豳地定居和客居者的兴高采烈的情状,他们谈谈说说,笑语如珠,气氛极其欢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