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诗篇名。一题作《越岭行溪》。南朝宋谢灵运作。丁陶庵《谢康乐年谱》、郝立权《谢康乐年谱》、郝昺衡《谢灵运年谱》,均将此诗系于元嘉六年(429)。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则以为此诗作于元嘉二年(425)夏。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本篇写从斤竹涧越岭缘溪步行时沿途所见景物和由此感发的怀人之情。斤竹涧在今浙江省乐清县东。”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说:“这首诗写诗人越岭行溪,领略夏晨景色,但一想到好友庐陵王巳作古人,事昧难辨,不觉悲从中来。最后又用‘遗物虑’、‘得所遣’的道家思想来安慰自己。”此诗主要记叙诗人清晨出游时越岭、溪行的经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路所见到的山上和水边的自然景物,并通过对高人隐士的仰慕,表达了自己寄情山水、排遣忧虑的愿望。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泾复,乘流玩回转。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写一片猿啼回荡山谷,报道着黎明的来临。但诗人睁开双眼,透过窗缝,窥视到的却仍是一片黑暗。诗歌头两句,用“猿鸣”点明了山谷的原始古朴;用“光未显”突出了山涧的幽深;用“诚”字加强了语气的肯定,说明黎明的确来临了。由此而推出一幅古老幽静的画面,使人顿感犹如置身于四周高峰围绕的深涧一般,显得极其真切、自然。诗人起床,准备完毕,出门上路,天已渐渐明亮了。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此时,云雾弥漫着山谷,它变幻多姿,一会儿四处飘流,一会儿聚拢成团,让人捉摸不定。当云雾悄悄地屯聚岩际之时,艳丽的鲜花才从睡梦中刚刚苏醒,脸蛋儿上还挂着水汪汪的露珠,清丽欲流。诗歌这两句继古老幽静的画面之后,又展示出了一个云雾缭绕,苍翠欲滴的境界,写得极其细致动人。诗人也正就是在这恍如仙界的境界中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他从深深的山谷沿着崎岖而漫长的山路行走;他转过山角,褰裳渡水,通过了长长的栈道。 “逶迤傍隈隩”四句,点明题目“从斤竹涧越岭”; “川渚”以下,则又描写了“溪行”的所见所感。 “川渚屡泾复,乘流玩回转”,诗人顺着清清的溪流行走。溪水一会直流,一会又随着山势弯弯曲曲,他默默地品味着溪流的千娇百媚。绿色的浮萍漂浮在深水沉沉的潭上;茭白和昌蒲则从映石清流的浅水中偷偷地伸出脑袋。诗人欣赏着这充满无限生机的绿色世界,不由得自身也变得年轻活泼了。他象孩子似地在石块上抬起脚后跟站着,合手接取着飞流下来的泉水;又天真地爬上树端去采摘尚未展开的初生嫩叶。“蘋萍泛沉深”四句,通过描写自己溪行所见之景和沿途所为之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投身纯朴幽静的自然界后,内心所感受到的兴奋和喜悦。一切愁绪,一切烦恼,在苍翠的山水中都烟消云散了,诗人如同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在溪流边欢蹦乱跳。 “想见山阿人,薛萝若在眼”,葱茏苍翠的青山,潺潺清流的溪水,强烈地吸引着诗人,把他从现实中拉出而推进了一个幻想的乐园。他暗诵着《楚辞·九歌·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的诗句,仿佛自己亲眼看见了他所仰慕的高人隐士就在山岩那边一般。 “若在眼”三字真切地描绘出诗人沉醉在幻想之中的恍惚之态。但诗人很快便收拾住浪漫的幻想,缓步回到了尘世。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折麻”句出于《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瑶华,将以遗兮离居。”诗人由幻想中的高人而转入忆起尘世中远方的亲友,他采兰盈握,折麻满把,但却无从投赠所思念的亲友们,只得空怀盛情,深深地忍受着忧愁、烦恼和孤独的折磨。但诗人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他立刻又从愁苦中突然跳跃出来: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真心的喜爱则为真美,山鬼的传说虽然幽昧,但人们仍然深深地喜爱着它,这又为什么需要去分辨其真伪呢?诗人面对着如此美丽动人的自然山水,又何必要去苦苦地考虑自身的凄寂呢?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只要真心地欣赏面前这片苍翠幽静的景色,不是也能忘却世俗的杂念,排除尘间的一切苦恼吗?于此,我们便再一次看到了诗人的心灵又穿过尘世的苦累飞进了玄气氤氲的天空。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 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蘋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 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 握兰勤徒结,折麻心莫展。 情用赏为美,事昧竟谁辨。 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 谢灵运的山水诗往往在清新可喜的清词丽句后面加上几句枯燥的说理,把由自然美激发起的人生情趣与出世议论相糅合,表现出早期山水诗描写与议论还不能相谐和的特征,同时也说明玄、佛对谢灵运的深刻影响。因登览山水有怀而作的本篇也不例外。 首两句写诗人出游的时间很早,因山谷幽深,只能从猿鸣知道天已快亮了。接着“岩下”两句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清丽的晓景:山岩下云雾缭绕,花木上露水欲滴。此时此景,不免令人有点空寂之感,然而对谢灵运来说却正合其心境。依据禅家信念,心灵与宇宙不二,两者之间的调和形成一种广大的象征。因此诗人笔下的山水与诗人的胸境就有了某种一致性。以下十句写诗人乘此出游,延历渐远,不畏路途艰险曲折,并玩物适情、悠然自得。佛教思想的基本矛盾之一,就是只有透过有形的色才能体会无相的空。因此,谢灵运并不是为写山水而写山水,他是通过山水写出验之内心的绝言之道,以化其郁结。那么谢灵运心中的郁结究竟是什么,诗中并未明说。有人认为是因卢陵王被朝廷猜忌而遭到杀害一事(卢陵王是宋武帝次子,与谢灵运友善)。其实谢灵运一直不受朝廷信任,心中郁结很多,不一定特指某一件事。“想见”四句用了屈原 《九歌·山鬼》的典故,这篇楚辞表现的是山鬼和她的恋人之间的热恋和怨望。“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化用了《九歌·山鬼》开头两句:“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山凹之中那戴着香草的山神仿佛就在眼前,但虽想折芳赠遗,以通殷勤,却此心莫展,徒成郁结。 最后四句写自己的感悟: 情以赏适为美,何况往事暗昧,竟无人为之辨明。因此不如观此胜景,遗去物虑,释然一悟,斯得排遗之道。面对纷扰的尘世和无法回避的人世苦难,佛教以 “万物皆由心生”的思想为人们指出了一条解脱悲哀、平衡心理的道路;外界都是虚幻的,是随着人的心情而变化的,因此人们只要破除我执, 保持虚静, 以超脱、 旷达的襟怀对待世事,就能消除心中的郁结。谢灵运的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的思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