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从军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从军行》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从军行》是乐府古题。这是一首乐府边塞诗。古题乐府诗具有虚构的特点,而汉以后的边塞诗往往喜欢借用汉代的地名、人名及典故;本诗所描述的,即是一个虚拟的汉代边塞故事。

这首长诗可分三段。第一段十二句叙写的是传统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主题——征战卫国。开头四句直接写出征。朔方(汉郡名)边境上告警的烽火传到了甘泉宫(汉离宫),长安京城派遣将军出征,飞驰到匈奴聚居的祁连山。这里一个“照”字,渲染出军情的十万火急;一个“飞”字,点出了将军的勇捷迅猛。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犀渠是犀牛皮做的甲胄;二句对偶整齐,声韵铿锵,词气潇洒,见出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威武雄壮,士气高昂,预告了征战的必胜。下面四句紧接着写战争。天明时分摆开偃月阵,进驻西境;傍晚时分就以鱼丽阵击退了匈奴左贤王的军队。此二句描写战争场面,十分壮观。 “谷中石虎经衔箭”,用汉代名将李广射石的典故; “山上金人曾祭天”,用汉代另一名将霍去病远征皋兰山,没收匈奴祭天金像的典故;此二句喻将军十分神勇善战,所向无敌,用典恰到好处。接下来四句写戍边。将军出征天涯,一去不复还,长期戍守在遥远的蓟门;朝夕转战,但见马岭黄沙漫天,龙城阵云四布。这里诗歌氛围从慷慨激昂转为悲壮萧杀。前面写到汉王朝西北边境的朔方郡、祁连山,这里却又写到东北边境的蓟门、马岭关、龙城,读者对此可能颇感迷惑。这是因为,乐府边塞诗是虚构的,所用地名并不讲求地理上的精确性,而是着重于词气的顺畅、场景的渲染。如这里以马岭和龙城相对,就给人以龙争虎斗、金戈铁马的战争感觉。

第二段十二句转入抒情,表现的是边塞诗的另一重要主题——思乡。《古诗十九首》有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即用其意,写将军想象妻子在家中思念自己,并含蓄地暗示了时间的流逝,离别已经多年。 “白雪初下天山外”,天山即祁连山,匈奴称“祁连”为天;塞外天寒,值此白雪初下、冬天来临之际,将军倍加思念故乡的亲人。 “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指长安故乡,汉代长安地区有少陵原等五原:浮云历来象征游子;将军盼望自己能够象浮云一样,直接飘回故乡。“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芳菲月”喻青春年华;关山阻隔,年华凋逝,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流水本自断人肠”,用古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意,写离别之情; “坚冰旧来伤马骨”。用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意,写戍边之苦。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二句通过对边塞特殊寒冷气候的感受,暗示对故乡明媚春光的怀恋。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归雁也是象征乡思的传统意象,二句通过秋天大雁南归,反衬自己欲归不得的难堪心情。与上一段写征战的直接陈述、慷慨激昂不同,这一段运用了奇树、白雪、浮云、流水、坚冰、归雁等种种富有传统意蕴的意象,反复抒写思乡之情,委宛含蓄,情韵绵绵。

最后一段四句笔锋又一转,写的是边塞诗的另一传统主题——反战。龙庭即龙城。汉宣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宣帝登渭桥接见,呼韩邪及其随从拜于桥下,口呼万岁。这几句是说,匈奴已经归附,边塞和平,将军何必再追求功名,征战不归。结尾用一反问句发议论,既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又讽刺入微,耐人寻味。

这首诗内容丰富复杂,包含了传统边塞诗所常见的三大主题,较为全面、真实、深刻地折射了古代边塞战争的复杂状况,不似有些边塞诗可以简单地用歌颂战争或反对战争来一语概括。诗歌虚拟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并熔叙事、抒情、写景、议论于一炉,生动描绘了战争场面和边塞风光,细致表现了将军的心理变化。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初步呈现了后来唐代边塞诗的刚健风骨。从艺术形式上看,这是一首七言歌行,诗中多用对偶句法,节奏整齐而又奔放流畅,声韵铿锵,音调谐美,已经开了初唐歌行的先声。


《从军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从军行

苦哉远征人,飘飘穷四遐。

南陟五岭巅,北戍长城阿。

深谷邈无底,崇山郁嵯峨。

奋臂攀乔木,振迹涉流沙。

隆暑固已惨,凉风严且苛。

夏条集鲜藻,寒冰结冲波。

胡马如云屯,越旗亦星罗。

飞锋无绝影,鸣镝自相和。

朝食不免胄,夕息常负戈。

苦哉远征人,拊心悲如何!

《从军行》是汉、魏乐府歌曲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乐府解题》说: “《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陆机这首乐府诗也是写同一主题。它的首句“苦哉远征人”翻用汉末左延年《从军行》的首句“苦哉边地人”,把“边地人”改为“远征人”,便点出诗的主题是歌咏从军远征士卒的艰苦。

这是一首精心写作的诗歌,然而并不动人。主要原因是诗人极力描写,甚至夸张表现远征士卒所经受的外部条件的艰苦,并未表现出他们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结果却产生了奇特的矛盾的艺术效果,或是思想变成艺术,或是悲伤化为豪壮,见仁见智,都在读者自己领会,已非诗人主观表现的目的和效果。

诗的构思出于理智,并非来自生活体验的激动。诗人确定的主题是远征,主题思想是士卒远征生涯极其艰苦。因此,他努力表现的是如何艰苦。于是形成了诗的结构安排。全诗十韵二十句,如乐府歌曲要求,每二韵四句为一节,共五节。第一节写征途极远,南过五岭到闽粤,北守长城在塞下。第二节写行军极难,穿过望不到头的深谷,翻越起伏重重的高山,攀树爬高,跋涉瀚海。第三节写气候剧变,经历酷暑炎热,忍受寒冬凛冽,潮湿的南方夏树生菌,干寒的北方大河结冰。第四节写战争激烈,北方战马如云纠结,南方战旗星罗密集,刀光剑影纷纷,响箭劲射飕飕。末节以营地日夜紧张备战作结,不胜悲伤,上应首韵。显然,按照远征的戍所、征程的地势和气候、战争及营地生活等方面,凡属远征主要生涯,都予集中描写。也就是说,该写的都写了,没有遗漏重要方面,也没有突出哪个重点。整体地看,它仿佛一组屏风画,分开是一个个独立画面,合起来便见全貌。每幅画面都是风光景象的场面,表现远征士卒群体活动状态,没有完整情节,也没抒情主人,诗人是个画外的旁白者。

这诗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点是,采用咏物辞赋的铺陈排比,概括描写从军远征艰难的场面。具体地说,诗人是以对偶工整的语言,作对比鲜明的描写,表现极端艰难的状态,因而形成典丽而铺张的风格。以岭南和长城为远征的南北戍所,便是一种极端状态的设想。从这一点入手,便可以把远征全过程的各个方面都安排在极端艰难状态,便于对此描写,利于骈偶锤炼。诗中除起结二节外,中间六韵都是以南北不同自然地理气候及战争特点为骈对的诗句。通篇骈对,形成典重雅丽的风格;而一律采用上二下三的陈述描写句式,不免平板单调。但是一气铺陈排比极端艰难状态,便是夸张地表现客观真实,又有铺张扬厉的气势,使骈对的单调句式有所冲淡。实际上,诗人构思创作,不多重视主题思想的深掘,更精心于艺术手法的运用和诗歌语言的提炼。因而读者在欣赏此诗时,与其说被艺术地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所激动,毋宁承认是一个平常的思想认识被如此精心的艺术表现出来。而由于它的艺术并非浑然一体的天衣无缝,因而读者也就更容易发现诗人剪裁经营的针线痕迹,别有一种欣赏趣味。给陆机扣上形式主义帽子,大可不必,但是诗人过分注重艺术表现,以致本来动人的主题也变成了平淡无奇的思想,就象用魔术来表演神圣主题,而观众欣赏的仍是魔术的奇幻。

诗人毕竟描写了远征士卒的种种极端艰难的状态,而且是客观存在的真实的艰难。诗人的本意十分清楚: “苦哉远征人,拊心悲如何”!请读者扪心自问,远征士卒这样艰难的从军生涯苦不苦?令人悲伤不悲伤?然而由于诗人几乎不触及远征士卒对艰难的内心反应,读者只读到士卒所经历的种种极端的艰难,因而对于后世读者来说,必然会引起因时因人而异的艺术效果。除去首尾四句的诗人旁白,则中间十六句确实描写了中华祖国大地的疆域辽阔,山川雄壮,地貌变化,气候各异。因而驻守边塞,征途遥远,备历艰难;保卫祖国,任务艰巨,战争激烈。如果从这个角度欣赏,则读者对远征士卒默默承受艰难,甘心保卫祖国,不禁由衷敬仰,于是悲伤同情将变为悲壮激扬,读者也许感受到的是一首慷慨报国的庄重赞歌。倘使将士卒视为封建帝国奴役驱使的人民,被迫承受艰难,则读者或许会深深悲慨于人民默默忍受历史重负的命运,于是同情会引起思索。显然,这类艺术效果都不是诗人创作本意所求的。正因如此,前人评论陆机乐府诗,赞赏者以为“金石之音,风云之气,能令读者惊心动魄”(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贬薄者斥为“一味排比敷衍,间多硬句,且踵前人步伐,不能流露性情,均无足观”(清黄子云《野鸿诗的》)。见仁见智,大相径庭。今日欣赏此诗,不妨超脱具体作品拘限,从骈丽排比的具体特点深入一步,探讨它的艺术形象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思索造成见仁见智的评论的原因,也许更有意义,饶有趣味。


《从军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从军行

苦哉边地人,一岁三从军。三子到敦煌,二子诣陇西。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

《从军行》是一首乐府歌辞,顾名思义,应是写军旅生活的。以《从军行》名家的作者,首推“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大抵汉末战乱频仍,王粲曾随曹操出征而有感,于是造为乐府新题,以写乱离征战之苦辛。后来左延年、陆机等作者,则专为远征人立言,以“苦哉”二字开其端。

这首诗起即点题, “苦哉”便是通篇大旨。所谓“边地人”,显然是边境地区的一位老人,以下就以老人的口吻直叙其事。 第二句“一岁三从军”,是说一年中家里迭遭征丁之事。 “三”泛指多次,非实指。三、四两句具体写从军者。 “敦煌”、 “陇西”皆汉代边郡,前者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后者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三个儿子去了敦煌,两个儿子去了陇西,不仅仅是远离家门戍边作战,而且接二连三,一个个全被征召走了。家中顿时丧失了团聚的欢欣,甚至丧失了家庭的支柱,此后何人种田?何人维持生计?这让一个老人怎生经受得起!

事情并非止此而已,尤有甚者: “五子远斗去,五妇皆怀身。”总共五个儿子全都到远方打仗,留下的五个媳妇又全都身怀有孕。不顾孕妇而强行拉走丈夫,这已经是够残忍的事了,假如再远斗身死,抛下寡妻幼子,又如何是好呢?读至此,老人的焦虑和悲愤油然可感,那一幅呼天抢地、捶膺顿足的音容活现于纸上,令人不堪闻睹。清张玉榖评曰: “难堪处全在一结。”(《古诗赏析》卷十)可谓点睛之语。

这首乐府诗继承了两汉民间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写来质朴无华,含蕴深厚,言有尽而意不绝。在描写战乱的同类作品中,是以新的视角取胜的佳作。


名诗《从军行》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从军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释】 ①烽火:战火。古代设烽火台,举火以传递信息。②牙璋:古代指挥军队的符契,分两片,分由朝廷和前线主帅保管,相合处犬牙交错,故曰牙璋,犹虎符之类。凤阙: 泛称朝廷宫殿。③龙城: 汉代柳城,晋时前燕慕容皝曾建国于此,改称龙城,其地在今辽宁朝阳境。不过唐诗人笔下的龙城,一般为 “边塞重镇”之泛指。④百夫长: 最低级的军官。

【诗大意】 因敌人侵犯边疆而升起的报警烽火照耀京师长安,将士们报国的热血沸腾,无法平静。将军奉朝廷命令率领部队奔赴前线; 战士们跃马横戈,严阵以待,抗击进犯之敌,保卫边防重镇。(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大雪弥漫,使战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 旷野中呼啸着的朔风夹杂着阵阵战鼓声。我多么渴望投笔从戎,担任一名军曹,到战斗第一线冲锋陷阵,报国杀敌;那岂不比做舞文弄墨的文人强得多么!

【赏析】 《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唐代诗人往往沿用这一题目创作征战戍边题材的边塞诗。这首五律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它虽不是写诗人亲身战斗的经历,但却概括了当时广大爱国志士报国卫土、慷慨赴敌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也凝铸了诗人自己投笔从戎、到边塞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诗的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以明快的语言,写出在战争突然降临的时候主人公的心态。上句写边塞告警的信息 (烽火) 传到京师长安,使用一个“照”字,显示出形势的突变和紧迫,使读者感受到战火弥漫西北边境,连长安也笼罩在一片战争气氛中。下句写生活在战争环境下的主人公心态: 热血沸腾,情绪激动,无法平静。这种心态,既是当时广大爱国志士和出征将士精神风貌的艺术概括,也是诗人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写照。读来特别感到亲切动人。

中间两联,紧扣“从军行”题旨,具体描述出征和战斗两个场面,层次井然。次联写出征: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短短两句十字就写出将士由长安出发到边境御敌的全过程,内容丰富而语言简洁凝练。出句的“牙璋”是古代指挥军队的凭证,犹虎符之类,“凤阙” 则为朝廷宫殿的泛称,中间缀以“辞”字,就将朝廷调兵遣将,将军奉命出师,沉着应战情景,历历如绘地展现笔下。对句的“铁骑”指戍边健儿,“龙城”有多处,历来存在争议。有的同志引《汉书》有关匈奴、卫青等活动的片段记载,解作“匈奴名城”,笔者以为应是汉之柳城,晋时前燕(337—370)慕容皝尝建国于此,改称龙城,其地在今辽宁朝阳境。但唐人诗中 “龙城”一般均非实指,而只是与匈奴接壤的“边塞重镇”的泛称。例如“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虞世南),“鸳绮裁易成,龙城信难见”(乔知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去为龙城侯,正值胡兵袭” (杜预) 等,均资证明。因此中间缀的动词 “绕”,也不应解作“包围”,而是“护卫”、“保卫”的意思。这句表现戍边将士跃马横戈,严阵以待,抗击侵扰敌人的威武姿态和昂扬斗志,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三联层层推进,由次联的行军,布防写到双方交锋战斗:“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选材典型,剪裁巧妙。诗人没有片言只语涉及敌我拚搏冲杀、流血死伤场面,而只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向读者展现一幅发生在冰天雪地的北国旷野的鏖兵恶战的形象画面。出句匠心独运,从视觉角度构思,用 “暗”、“凋”两字来反衬,从而暗示出剧烈的战斗,使大雪弥漫的银色世界变得天昏地暗,鲜艳夺目的彩绘军旗也为之褪色,黯然无光。对句则从听觉角度着墨,用 “多”、“杂”两字写出透过席卷塞外荒漠的朔风的呼啸怒号,仍然传来频繁而急促的咚咚战鼓声,表示出征将士和扰边敌寇之间的拚搏、厮杀正在进行着。

末联以抒情“言志”作结,“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收得遒健有力而又浑成自然,既与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遥相呼应,保持缜密结构,又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到边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唐人边塞诗初、盛、中、晚,代有名篇杰作,大体均具时代特点,展示作家精神风貌。杨炯的《从军行》与骆宾王等同题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报国思想和建功立业的愿望,反映出唐王朝创建初期国富民强,欣欣向荣的气象。这样的边塞诗,既不同于“城头角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王昌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岑参)的盛唐之音的气象万千,也有别于“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的晚唐篇什的感伤情调。这些诗对今日的读者也具有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6: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