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五柳先生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① 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②。每有会意③,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④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⑤去留。环堵萧然⑥,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⑦,箪瓢⑧屡空,晏如⑨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⑩。 赞⑪曰: 黔娄之妻⑫有言,不戚戚⑬于贫贱,不汲汲⑭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⑮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⑯? 这是一篇用史传体写的自传性散文。五柳先生实即作者陶渊明自己。史传是由史官撰写的,实录行状,见美见刺,褒善贬恶,作出评论,留芳遗臭,千古永垂。而作者俨然以史官立场、春秋笔法来为自己立传。如果不是诡谲寓言,那就是坦然自信。所以本文明显的特点是思想明确,形象鲜明。 传主五柳先生是个隐士,来路不明,姓氏不传。这并非姑隐其名,也不是隐士必须的特征,因为郡望、籍贯和姓字都可以杜撰,自古以来,隐士而为名士者也不乏其人。作者的用意在于蔑视门阀士族所依重的郡望、阀闾、士姓;根本不在乎,索性不要了。为了便于称呼,就以住宅边五棵柳树作为称号;由于受到尊敬,因而人们称他先生;这正是姓氏字号最初的来历和习尚,也在淳朴的社会中获得尊重。所以这依史传体例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字籍贯,便有明确的对立于门阀世俗的思想倾向,显出鲜明的性格特征。 东晋盛行清德玄谈,以隐矫名、以谈炫荣的假隐士不少,其实是走捷径的利禄之徒。五柳先生是真隐士,“遁世无闷”,淡漠世事,不尚玄谈,不爱荣华富贵,所以文静不多言谈。但他有自己的爱好: “好读书”,“性嗜酒”。隐士是士,也是读书人,爱好读书是本分,理所当然。不同于世俗的是,他读书不是为了做官求荣利,不必适应官府标准,无须牵强附会,穿凿曲解。他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书,所以每当有心得体会,“便欣然忘食”。他是从古圣贤作者求取真知,精神上获得充实和鼓舞,守志励节。至于魏晋名士风流的饮酒,在他则是本性的嗜好,爱喝而已,既不标榜,更不风流,反而因为贫穷,窘相毕露,有酒就喝,一醉方休,根本不管别人的礼貌态度。所以他的饮酒,任性而旷达,不矫情,不放肆,获得亲友的理解和宽容。 真隐士是贫士,不能安贫乐道,是坚持不了的。五柳先生几乎赤贫,住房破漏,衣服破旧,饮食不继,却安然自在,而且还写文章抒怀述志,自得其乐。这样的生活,他满足了,心里踏实,没有追求也没有失落,没有苦闷与烦恼。显然,他不是儒家贤人颜回的安贫乐道,而是乐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返朴归真的道,跟虚伪丑恶的门阀荣利决裂。不过他的态度比较平和,只是“颇示己志”,似不揭露丑恶,因而显得冲淡自然。诚如鲁迅所说,丑恶多了,看惯了,众所周知,也不值一提了。这恰是东晋时代的特色。 思想明确,形象鲜明,是作者采取史传体写作所必须的。史传有赞,撰者以史官立场表明褒贬。本传的赞十分明确地归结出五柳先生的两个主要特点: 一是不愁贫贱也不求富贵,二是怡然自乐,返朴归真,希望过先民生活。这也正是传立行状的取舍准则和传文层次结构的安排原则,因而选材典型,行文简洁,风格平淡朴实,意味深长,百读不厌。 字数:1695 倪其心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五柳先生传》 散文。陶渊明作。作者描绘了一个五柳先生的形象,他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洁身自好,安贫乐道。这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作者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文章构思巧妙,剪裁恰当,或虚写,或实写,错落有致。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②人也,亦不详③其姓字④,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⑤。闲静少言,不慕荣利⑥。好⑦读书,不求甚解⑧,每有会意⑨,便欣然⑩忘食。性嗜酒(11),家贫不能常得,亲旧(12)知其如此,或(13)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14),期(15)在必醉。既(16)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17)。环堵(18)萧然(19),不蔽风日,短褐(20)穿结(21),箪瓢屡空(22),晏如(23)也。常著文章自娱,颇(24)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25)。 赞(26)曰:黔娄(27)之妻有言:“不戚戚(28)于贫贱,不汲汲(29)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30)?衔觞赋诗(31),以乐其志。无怀氏(32)之民欤(33)?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①选自《陶渊明集》。 ②〔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③〔不详〕不知道。 ④〔姓字〕姓名。 ⑤〔因以为号焉〕于是把它作为号。因,于是,就。以为,把它当作。以,把。焉,语气助词。 ⑥〔荣利〕功名利禄,荣华富贵。 ⑦〔好(hào)〕喜好,爱好。 ⑧〔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点,而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研究。 ⑨〔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 ⑩〔欣然〕高兴的样子。 (11)〔性嗜(shì)酒〕天生爱好喝酒。性,天性,天生。 (12)〔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旧友。 (13)〔或〕有时。 (14)〔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尽,喝完。 (15)〔期〕期望。 (16)〔既〕已经。 (17)〔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从不会舍不得离开。曾不,竟然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指去,离开。 (18)〔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屋子简陋。 (19)〔萧然〕空空荡荡的样子。 (20)〔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21)〔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22)〔箪(dān)瓢(piáo)屡空〕盛饭和装水的器具里经常是空的,形容贫困。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制器具。瓢,饮水用具。 (23)〔晏(yàn)如〕安定悠闲的样子。 (24)〔颇(pō)〕稍微。 (25)〔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6)〔赞〕传记后的评论。 (27)〔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8)〔戚戚(qīqī)〕悲伤忧虑的样子。 (29)〔汲汲(jíjí)〕心情急切的样子。 (30)〔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兹,这,此。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同类。 (31)〔衔觞(shāng)赋诗〕边喝酒边作诗。觞,酒杯。 (32)〔无怀氏〕与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社会风气朴实。 (33)〔欤(yú)〕语气词,表示疑问。 【译文】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因为家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为称号了。五柳先生闲适沉静话不多,不羡慕荣华富贵。爱好读书,不在字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便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生性喜好喝酒,但因家境贫寒而不能常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会准备酒邀请他来喝。他一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醉方休,醉了就走,从不会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屋子里空空荡荡,挡不住风雨也遮不住太阳。粗布短衣上都是破洞和补丁,锅碗瓢盆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仍很安定悠闲的样子。常喜欢写文章使自己快乐,在文中表达自己的志向。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论说:黔娄的妻子曾这样评价他的丈夫:“不为贫贱而悲伤忧虑,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这话说的大概就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边喝酒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他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吗?还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 字数:1660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08-310页. 《五柳先生传》[原 文] 先生不知何许①人也,亦不详其姓字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③焉④。闲静⑤少言,不慕荣利⑥。好读书,不求甚解⑦;每有会意⑧,便欣然忘食。性⑨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⑩知其如此,或(11)置(12)酒而招(13)之;造(14)饮辄尽(15),期(16)在必醉。既(17)醉而退(18),曾(19)不吝情(20)去留(21)。环堵(22)萧然(23),不蔽(24)风日,短褐(25)穿结(26),箪瓢(27)屡空(28),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29),颇(30)示己志(31)。忘怀(32)得失,以此自终(33)。 赞(34)曰:黔娄(35)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36),不汲汲于富贵(37)。”其言(38)兹(39)若人(40)之俦(41)乎?衔觞(42)赋诗,以乐其志(43),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44)? [注 释] ①何许:何处,什么地方。许,名词,处所。②姓字:姓名和表字。③以为号:“以之为号”的省略。之,指代五棵柳树。为,动词,作为。④焉:句末助词。无实意。⑤闲静:闲雅安静。⑥荣利:名利。荣,荣名。利,利禄。⑦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注重领会大旨,不在字句上钻牛角尖。求,追求。甚,很,极。解,解释。⑧会意:领会书中的旨意。⑨性:生性。⑩亲旧:亲戚和老朋友。旧,形容词用如名词,指旧交、旧友。(11)或:有时。(12)置:摆、设。(13)招:約请,邀请。(14)造:至,到。(15)尽:尽兴。(16)期:预期,希望。(17)既:已经,……以后。(18)退:返回,回家。(19)曾:竟然。(20)吝情:挂心,在意。(21)去留:复词偏义,义在“留”上,指主人的挽留。(22)环堵:周围环绕着四堵墙。堵,墙壁。(23)萧然:清静冷落的样子。(24)蔽:遮挡。(25)短褐(hè):粗布短衣。(26)穿结:穿破后加以缝补。(27)箪(dān)瓢:古代盛饮食的用具。箪,圆形竹器。(28)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如,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9)自娱:自得其乐。(30)颇:副词,略略,稍微。(31)志:志趣。(32)忘怀:忘记,不放在心上。(33)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34)赞:名词,传记结尾部分作者的总结评论。(35)黔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家贫,齐国、鲁国的国君聘他为官,均遭拒绝。(36)不戚戚于贫贱:状语后置,即“于贫贱不戚戚”。于,因为。戚戚,形容忧愁的样子。(37)不汲汲于富贵:状语后置,即“于富贵不汲汲”。于,因为。汲汲,形容心情急切的样子。(38)其言:名词性词组充当状语,意思是“按她的说法”。(39)兹:这。(40)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41)俦(chóu):同类,伴侣。(42)衔觞(shāng):口含酒杯,借指喝酒。觞,酒杯。(43)以乐其志:“以之乐其志”的省略。乐,使……快乐,使动用法,代词,这样的,(44)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他们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安定,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欤?……欤?表示选择性的询问。可译为“是……呢,还是……呢”。 [译 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他的)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它做自己的号。他淡泊宁静,很少说话,不羡慕功名利禄。喜好读书,不在字句上钻牛角尖,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生性嗜酒,(可是)家里穷,不能常有酒喝。亲戚和老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就摆好酒约他去喝;他来了就要把酒喝个精光,一定要喝他个醉。喝醉以后就回家,并不在意你的挽留。徒有四壁的居室,冷冷清清,遮不住寒风和烈日。(他穿的)粗布短衣打了许多补丁,装饮食的用具经常空空如也,可是他安然自若。(他)经常用写文章来消磨时光,略微表露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持这种态度来度过自己的一生。 总评:黔娄的妻子曾经有这样的话:“不因为贫贱而忧愁,不因为追求富贵而着急。”按她的说法,这黔娄同此人该是一类吧?一边喝酒一边写诗,以此使自己的心情无比快乐。(这样的人)是无怀氏时候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治下的人呢? [鉴 赏] 五柳先生是个虚构的人物,作者借他塑造了一位安贫乐道、遗世独立的隐士,不但通过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而且也表达了对“汲汲于富贵”的世风的批判和对“无怀氏”、“葛天氏”时代淳厚朴实的社会风气的向往。其实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本人的自画像。 为人立传而又要篇幅短小,如果面面俱到,必然是蜻蜓点水,淡而无味。因此,就必须以表现人物性格为重点,而表现人物性格又需要画龙点睛:“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常著文章自娱”;“环堵萧然”,“箪瓢屡空”,“晏如也”;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悠闲自适,身处乱世而能洁身自好,不放弃自己理想和追求的的高士,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 文章笔调诙诣,引人入胜。感情真挚而强烈,风格质朴而自然。 字数:2045 [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1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2,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4;每有会意5,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6,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7,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8环堵萧然9,不蔽风日,短褐穿结10,箪瓢屡空11,晏如也12。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3。 赞曰14: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5。”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6?衔觞赋诗17,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18? 1 陶渊明(365或372-427):一名潜,晋代大文学家,一生相当清苦。有《靖节先生集》。2何许:何处。3号:名号。4不求甚解:意为不寻求字词过分琐细的讲解。5会意:对意义有所领会。6旧:指旧交。7造:到。辄(zhe):即、就。8曾不:一点也不。吝情:舍不得。9环堵:房屋四壁。萧然:冷落萧条的样子。10短褐:粗布衣服,贫民所穿。穿:指有空洞。结:缝补。11箪(dan):竹制的盛放食物的器皿。12晏如:安然自在的样子。13自终:终了自己的一生。14赞:史传体文结尾多有“赞”,是对被传人的评语,本文仿史传文而有“赞”。15“黔娄”三句:黔娄是春秋时人,洁身自好,不肯做官。他妻子的话是他死后妻子对他的评价,见于《烈女传》。戚戚:忧伤。汲汲:极力奔走钻营。16兹:此,指五柳先生。若人:此人,指黔娄。俦(chou):同类。17衔觞(shang):口衔酒杯,即饮酒。18“无怀氏”二句:无怀氏与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路史·禅通记》载,无怀氏之民“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葛天氏之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这两句是说五柳先生像上古社会的百姓一样,有古朴、淳厚、简约的本性。 【析点】 陶渊明写《五柳先生传》,实际是借五柳先生写自己,这在南朝梁代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已指出:“渊明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五柳先生的生活情趣,正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的反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为其内蕴的根本;“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自娱”是其外在的表象;引黔娄为知己,自比远古之民,是对自身生活道路的评价,但从中也流露出对世事的不满以及生存于当世的孤独。不过,此传并不能概括陶渊明全人,正如鲁迅所说,陶渊明还有“金刚怒目式”的一面。 传文围绕读书与饮酒一路写来,不用典故,不假藻饰,文笔舒放自然,疏朗的文章风格正好用来表现安贫乐道,自得其趣的生活态度。清人评说此传是“潇潇澹逸,一片神行之文”(见《古文观止》卷七)。 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三百字的文章,用了二十一个“也”字,被誉为绝唱,但我以为终不免人工雕琢的做作之态。陶渊明此文早于欧阳修六七百年,不足二百字,用了九个“不”字,自然熨贴,天衣无缝,使人不觉。钱钟书《管锥编》认为“不”字是一篇之眼目。的确,否定词“不”的重复出现,正是陶渊明对当时社会所持的否定态度以及想要超脱于现实的形象反映。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