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苏轼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二幅,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注释】

①见:识见。②天工:艺术品浑成自然,无人为痕迹。清新:清雅新颖,不落俗套。③边鸾:唐代花鸟画家,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官右卫长史。他擅画花鸟折枝,在当代“居其第一”。他重视写生,“得动、植物生意”。(《宣和画谱》)他在花鸟画的技法上,超越前人,对这一画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④赵昌:宋代花鸟画家,字昌之,广汉(今属四川)人。擅画花果,兼工草虫,多作折枝。师法滕昌祐,亦效学徐崇嗣“没骨法”。每日清晨,他在花栏前观察,然后调彩色将鲜花描画下来,自号“写生赵昌”。《宣和画谱》评曰:“昌之作不特取其形似,直与花传神者也。”存世作品有《杏花图》。⑤解寄:能够寄托。⑥幽人:幽居之人,指隐士。⑦若人:此人,指画家王主簿。⑧毫楮:笔和纸。楮,木名,其皮可制纸,成为纸的代称。⑨悬知:预知,料想。



【评说】

本诗选自苏轼《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一六、陈邦彦《历代题画诗类》卷九○。

鄢陵王主簿,宋代画家,未知其名,邓椿《画继》记载这位画家,但云“长于花鸟”。王主簿的画有两幅,都是花鸟画。折枝,是中国花卉画技法之一,画面上不画全株,只画一枝或数枝。

苏轼第一首题画诗,独辟蹊径,先从画论入手,重点阐发画理,再带出王主薄所画的两幅折枝画。这种写法,在唐代是不多见的。诗的开端四句,互文见义,写出苏轼关于诗画艺术的美学标准:绘画要形神兼具,诗歌要情韵齐备。东坡先论画,他以为如果以“形似”来要求绘画艺术,那种见解接近于儿童。接着,诗人再论诗,他以为赋诗粘着题目,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那他一定不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在此基础上,苏轼进而阐明“诗画本一律”的道理,这两种艺术同样要求“天工”与“清新”。“天工”,艺术品浑然天成,不落斧凿痕迹;“清新”,新颖清雅,不落俗套。以上六句发挥画论。接着诗人直叩题面,就王主簿所画的两幅画发表精彩的艺术见解,“边鸾雀写生”以下四句,东坡称赞这两幅画构图疏朗,色泽淡雅,笔墨精妙匀净,像边鸾画雀那样有“生意”,像赵昌画花那样能“传神”,充分肯定了王主簿绘画艺术造诣高深。最后,诗人写出“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意谓我观看了王主簿的折枝画,真正领悟到“一点红”能寄托无边春意的精意。

这首题画诗,主要谈了两个绘画艺术理论问题,发表了苏轼对绘画追求神似和诗画同一的精辟艺术见解。先谈谈论画追求神似的问题,苏轼将“写生”与“传神”并举,艺术作品中无边春意之“神”,正是通过有限之形“一点红”表现出来,辩证地阐发绘画艺术必须形神兼具的审美特征。再说说诗画同一的问题。诗是语言艺术,画是造型艺术,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然而它们却是可以融通的。苏轼在本诗里提出“诗画本一律”的观点,表述了诗人、画家共同追求“神似”的审美理想,又认为诗画艺术同样要求“天工”与“清新”。他的这种美学思想,还在《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次韵吴传正枯木歌》:“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等诗句中表达过。苏轼是我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具体地阐发诗画艺术融通理论的人,贡献很大,应该给予很高的历史地位。

第二首题画诗的写法,与第一首迥然异趣,它跳出画论,回归到画面上,细腻地描绘了画面上的种种物象:瘦竹、幽花、枝上雀、雨中花、采花蜂,并称赞王主簿说:“若人富天巧,春色人毫楮。”凭藉画家“天巧”的技艺,使画幅充满春意,这一切正是通过有形的具象表达出来的。第二首诗意,扣合着第一首阐发的画论,相辅相成,使两首诗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全面地表现出苏轼追求艺术品形神兼具的美学思想。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作者|全诗原文|赏析|鉴赏 - 可可诗词网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苏 轼

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 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 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 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 疏淡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 解寄无边春。

瘦竹如幽人, 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 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 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 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 春色入毫楮

悬知君能诗, 寄声求妙语。

这是两首题画诗。鄢陵,即今河南鄢陵县。主簿,官职名。王主簿,生平不可考。折枝,花卉画的一种表现手法,花卉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来的部分,故名折枝。

第一首从诗画创作理论谈起,由大处入笔,然后层层推进,最终归结到王主簿的折枝画。第二首与此相反,它以王主簿折枝画为描写对象,至篇末才以诗代简,表示愿意听到王主簿对写诗作画的“妙语”。这组诗虽然分为二首,但围绕“以诗题画”,由画到诗,再由诗到画,最后仍然归结到诗,离中有合,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密。

第一首结合王主簿折枝画,抒写诗人对于“形似”论的意见。他认为,“以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以为写诗只有写得形似才算好诗,都是错误的。他主张在“天工与清新”中赋咏事物之神韵。他所以推崇王主簿此画,叹羡它能用“一点红”“寄无边春”,正是因为这幅画虽然着墨不多,没有在纤毫毕肖上下工夫,但画家善于捕捉事物的精神韵态,所以更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做到了以少胜多。

苏轼精通诗、画,这里阐述的有关形似的艺术见解出于他多年的创作实践,在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数百年来对苏轼的这首诗产生过种种误解。《韵语阳秋》卷十四云:“欧阳文忠公诗云……东坡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或谓:‘二公所论,不以形似,当画何物?’曰:‘非谓画牛作马也,但以气韵为主耳。’谢赫曰:‘卫协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雄杰。’其此之谓乎?陈去非作《墨梅诗》云:‘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工成秋兔毫。意得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后之鉴画者,如得九方皋相马法,则善矣。”《升庵诗话》卷十三也说:“东坡先生诗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原文如此——引者注)言画贵神,诗贵韵也。然其言有偏,非至论也。晁以道和公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其论始为定,盖欲以补坡公之未备也。”否定苏轼,说他是在主张画牛作马,当然是没有根据的。称许苏轼,以为他主张作画应如九方皋相马那样,虽不辨牝牡骊黄,只要能识得千里马就行,同样有违本意。对苏轼毁誉参半,像晁以道那样“欲以补坡公之未备”,亦无必要。诚然,苏轼在否定“论画以形似”的同时没有专门论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不过苏轼是在写诗,不是作科学论文。何况诗中说“论画以形似”,指的乃是把形似当作论画的唯一标准。“赋诗必此诗”是指只有形似,死于句下的诗。再说,第二首诗中对王主簿折枝画的描写是那么逼真、生动,也说明了苏轼赞许的是既能形似更能传神的作品,他否定的只是没有意趣、没有韵味的形似之作而已。

从章法上看,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分别阐述论画、赋诗的标准。“见与儿童邻”、“定非知诗人”二句斩钉截铁,表明了作者在深思熟虑之后的明晰认识和坚定态度。五、六句诗、画总提,正面标出观点。“边鸾”两句对理论来说是例证,对王主簿来说是对比与反衬,对本篇的行文来说又是从说理到咏画的过渡。边鸾,唐代画家,所画花鸟极精美,据说他画的孔雀跟活的一样,好像能鸣叫。赵昌,宋代画家,善画折枝花卉,人谓他能与花传神。最后四句归结到王主簿所画折枝。有了边鸾、赵昌作铺垫,再用“何如”二字褒贬,王主簿此画的地位已十分清楚。“疏淡”指用笔不多,着色清淡。“精匀”指精巧匀称。前面的“边鸾”两句意为互文,谓边、赵二人的绘画既能刻画工致,写物如生,又能揣摩意态,用笔传神,此类画已属形神兼备。这里,诗人用“疏淡含精匀”进一步置王画于边、赵二家之上,采用的是同类相比法。

第二首诗咏画,特点是精当、形象。说它精当,是因为其中出现的画面图象正可用来印证前首所述的艺术理论;说它形象,是因为诗中对王主簿的折枝画描写得如此生动,可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一、二句写竹用“瘦”,写花用“幽”,已颇具情致,同时再用“幽人”比竹、“处女”比花,则进一步状出了竹与花的风韵,这自然是诗人以“神似”论画、赋诗的结果。三、四句写雀。“低昂”二字再现构图的照应配合,“摇荡”二字传达画中生物呼之欲出的神态,正是于“疏淡含精匀”、“天工与清新”中表现内在情味的妙句。“双翎”句再写雀。决,急速。《庄子·逍遥游》:“决起而飞。”“决将起”,指将起而未起。“众叶纷自举”,再写折枝。“纷”字、“举”字,显示出叶片争欲挺出的神气。这两句所揭示的是意念中的动作,是画家传神的结果。七、八句描写细腻,连蜂儿股上的“清蜜”也分明可辨。这应该是苏轼并非全盘否定“形似”的明证。总观画面,不过一丛竹、数枝花、两头雀、一只蜂,却带来了盎然春意。“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既是对画家技艺的总评价,同时又呼应前首,点明王主簿以“一点红”、“寄无边春”的艺术功力。最后两句别出新意,与“题画”的主题似断似续,正是苏轼“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这样一种写作方法的体现。

这两首诗是苏轼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其中关于“形似”的见解颇受后人注目。写作方法上,前首几乎全用议论,又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一首代表作。宋人喜在诗中说理,不过,如不将哲理融于情景之中,难免理障,令人读来淡乎寡味。但苏轼此诗,不但议论中肯独到,而且与情景描写配合有致,故能摇曳多姿,不愧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