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渊源
《九歌》在发展演变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原始九歌(巫术九歌)——中原九歌(经典九歌)——楚地九歌(民间九歌)——楚辞九歌(屈原九歌)。由于学者们对屈原《九歌》渊源与远景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形成原始性、宫廷性、民间性等诸种观点。萧兵从《楚辞·天问》“启棘宾商(帝),《九辩》、《九歌》;何勤(堇)子屠母,而死(尸)分境地?”得到启发,认为《九歌》渊源于碎尸分埋的祈雨求丰巫术,所以今日屈原《九歌》诸神及其祭典还留有追风思雨的残迹(《楚辞的文化破译》)。徐志啸认为,原始《九歌》是处于远古原始地区人们祈求农作物生长、人类生命繁衍的祈祷词和祝愿歌,是原始初民繁殖礼仪形式的反映与表现,所以径称《九歌》为“求生长繁殖之歌”(《九歌:求生长繁殖之歌》,1990年第三期《文学评论》)。金开诚认为,现存《楚辞·九歌》是一套完整的乐歌歌词,是用于国家祀典的乐神之歌,它不是祭礼中的正式祷词,而是作为祭礼余兴的娱乐性歌舞(《〈九歌〉的性质和作用》,1987年第二期《古籍整理与研究》)。李大明认为,夏《九歌》乃夏代郊天祭祖时配《九招》之舞的乐歌。屈原《九歌》的直接来源是先楚夜祭乐歌《九歌》(仅名称来自夏《九歌》),屈原对原本《九歌》进行了修改、加工而成《楚辞·九歌》(《九歌论笺》)。林河认为,沅湘间的傩文化是哺育《九歌》的母乳,而《九歌》又是沅湘傩文化的最先著录;而现代民间的傩戏与傩仪,还保留了许多图腾文化的“活化石”(《〈九歌〉与南方民族傩文化的比较》,1990年第六期《文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