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九歌》体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九歌》体裁 《九歌》体裁关于《九歌》体裁,古今学者有三种说法:一、歌舞曲辞说。清代陈本礼《屈辞精义》:“《九歌》之乐,有男巫歌者,有女巫歌者,有巫觋歌者,有一巫倡而众和者。”罗庸《九歌解题及其读法》说明《九歌》有独白、对话、歌唱、两巫对舞(《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册》下册)。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分为四种形式:独唱独舞、对唱对舞、合唱合舞、独唱众和(《九歌之舞曲的结构》,《国文月刊》第七十二期)。孙作云《楚辞九歌之结构及其祀神时神、巫之配置方式》认为有三种形式:对唱对舞、合唱合舞、男巫轮番唱舞(《文学遗产增刊》第八辑)。林河《试论楚辞与南方民族的民歌》认为《九歌》是对唱体民歌(1984年第一期《文艺研究》)。二、歌舞剧(或原始戏剧)说。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注意到《九歌》歌舞的一定表演性,并提出《九歌》为“后世戏剧之萌芽”。闻一多《九歌古歌舞剧悬解》提出,《东皇太一》、《礼魂》为祭神用的迎、送神曲,而中间九章是为乐神而作的艺术性的九歌,是一种雏形的歌舞剧。今本《九歌》为“剧的歌辞”。此说为很多研究者奉和,张宗铭有《九歌——古歌舞剧臆说》(《文学遗产增刊》第五辑);徐嘉瑞《九歌的组织》认为《九歌》“是原始的戏剧”(《文学遗产增刊》第六辑);孙常叙《<楚辞·九歌>十一章的整体关系》认为《九歌》是“我国戏剧史上仅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歌舞剧本”(1978年第一期《社会科学战线》);施淑女《九歌天问二招的成立背景与楚辞文学精神的探讨》认为《九歌》是“目前所知中国戏剧史上最早的戏剧仪式”(台湾大学文学院《文史丛刊》第三十一号);李延陵《关于九歌的商榷》认为“二湘”、“二司命”、《云中君》、《河伯》、《山鬼》“都是古代楚国民间祠神的‘独脚歌舞剧’”(1980年第一期《天津师院学报》);范希衡《论<九歌>的戏剧性》认为《九歌》原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大合唱,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歌剧(1983年第九期《江汉论坛》)。此外,黄士吉著有《古剧九歌今绎》(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版),李大明有《九歌歌舞剧新编》,对闻一多的某些疏漏作了修改,并使闻说更加完善、形象(《九歌论笺》)。三、抒情诗说。萧兵《论<九歌>不是原始戏剧》认为,作为戏剧应具备表演性(或代言性)、故事性、综合性,以这三个条件衡量,“《九歌》十一章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相对孤立的戏剧要素,但是都还没有综合、统一,发展成为严格的戏剧”。同时也认为《九歌》不是郊庙歌舞曲辞,并以戴震、刘永济的论述为据(戴震《屈原赋注》:“屈赋就当时祀典赋之,非祠神所歌也。”刘永济《屈赋通笺》:“《九歌》中所言歌舞之事,皆述巫迎神之状,而绝非祠祀所用之文。”),说《九歌》是中国第一套文人抒情组诗。汤漳平《试论〈九歌〉的性质及成因》提出,《九歌》是屈原观看了祭祀歌舞后而写,并不是为了重新作为祭歌的歌词,属于来自祭坛、并离开祭坛的作品,反映了文学从原始祭坛中独立分离的过程(1982年第五期《中州学刊》)。 ☚ 《九歌》次序 《九歌》作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