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临高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临高台》临高台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临高台,古诗题。沈约的朋友,诸如谢朓、王融,都有临高台之作。 本篇写临高台时,怀念所思涌起的复杂情感。 首联,起句。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点明《临高台》题意。临高台,本登高望远之意,而作者反其意用之,说“高台不可望”,标新立异。以为“望远使人愁”,别有幽愁暗恨郁结于心。既言登高而又不可远望,读者莫解其玄,遂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句中一个“愁”字,是全诗诗眼,这一个愁字贯串于全文,概括了作者心中深沉的感慨。 二联,系承上之句。 “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写登高远望所目之景:山峦迭起,连绵不绝,河水浩浩荡荡,滚滚而去。言外之意是说,欲寻觅我之所思,而山重水阻,道路多艰,有古诗《行路难》之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坎坷多阻的深沉感慨。 三联,转句,由上联言景而转及言“所思”。“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沈约说他所思者在“洛阳南陌头”。按,沈约生于441年,卒于513年。 自公元465年以后,淮北、淮西即陷于北魏,公元494年魏孝文帝索性下令把北魏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在南北朝兵戎相加的时代里,倘“所思”竟在“洛阳南陌头”,那等于是身陷异国,无由得见了。 问题在于沈约“所思”者指什么?自屈原以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方法、经常为诗人采用。例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都是依诗取兴,引类比喻之作。 《四愁诗》起句即曰: “我所思兮在太山”,前面短序说: “效屈原以美人为君子,以珍宝为仁义。”沈约《临高台》之所思,也属于这类作品。 沈约的《临高台》,也有思美人之意,即思君子、贤者。 在沈约的生活背景中,有几个重要的人、事,应该说,是肯定在沈约心中留下深刻的怀念与思考的。 《南史·陆厥传》载“永明末,盛为文章,沈约、谢脁、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按“气类”,犹言气味相投的人;推毂, 助人举事,这段是说沈约、谢脁、王融三人气味相投,三人相携,共创“永明体” 讲求声律,提倡文学。谢脁因不肯参与始安王萧遥光的谋反活动,被始安王萧遥光等联名诬陷,下狱致死。沈约于愤懑不平中,写《伤谢脁》一诗, “岂言凌霜质,忽随人事往,尺璧尔何冤,一旦同丘埌。”盛赞谢脁人才若“尺璧”一样罕见、珍贵, 并有“凌霜”的品格。谴责了朝廷枉杀无辜。《南史》记载中,另一个与沈约“气类相推毂”的王融,也在武帝身后东宫的废立之争中被杀。沈约自己也是因为触犯了梁武帝萧衍,忧惧而死的。沈约的父亲沈璞为淮南太守,于元嘉末被杀。 上述是从“人”的背景上谈沈约所处的历史环境,沈约所思,应不无政治倾轧之忧、不无亲友谢世之伤吧。 另外,从“事”的背景看,事之大者,莫过于国事。南朝国势日见衰弱,国土日被北魏所蚀,洛阳竟成为北魏都城,“所思在洛阳”,应不无国土沦丧之恨吧。 这些都是沈约所处的历史现实,这些与沈约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存在,必然地要反映到沈约的思想当中去,这是毫无疑问的,可以作为理解沈约“思”理想之“美人”的一些参阅资料吧。 尾联,作结。写忧愁无从排遣。 “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写远望极目,而仍不能望见“所思”,思念悠悠,无可止息。扣住起句“高台不可望”,徒增忧思之意,首尾呼应。本诗以忧起始,又以忧作结,循环往复,含蓄着“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感喟。“可望不可见”,意谓所期者仍甚远,就沈约所处的时代而言,南朝国势日衰,政治倾轧日剧,他的理想倘或期望实现,不但面临许多阻隔,且距离甚远,只是一片渺茫,正所谓“可望而不可见”呵。所谓“可望”,其实只是在心地中构画的希望罢了, “不可见”,是无从实现呵。 读沈约诗,诗语貌似平淡,实则寓意深繁。它的意境,恰如康德论述审美观念时说的那样: “它生起许多思想,而没有任何特定的思想,即一个概念能和它切合,因此,没有言语能够完全企及它,把它表达出来。”这是古今成功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重要特点。贾宝玉、林黛玉,你能用抽象概念准确概括他们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是无法被准确用概念阐述的,但却深为人们欣赏。这些形象能意会,却难于言传,这正是由于作品思想的丰富性、复杂性所造成的。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也是给人深深的激动,但在用概念诠释它的时候,也如同《登幽州台歌》一样,就显得难于尽述了。 这正说明着沈约诗歌意境含蓄的风格。 《临高台》临高台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这首小诗大约写在诗人的宣城任上,寥寥四十字写出秋日傍晚登高时的所见所感,格调沉郁悲怆,情感深挚哀婉,颇富感染力。在诗歌形式上它已具唐人五言律诗的风韵。 首二句点题。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登台临绮翼”并不是诗人一时兴之所至,心血来潮的结果,是“千里常思归”的原因。但登高的结果非但冲淡不了他的乡愁,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了。中间四句正是诗人这一强烈感情的抒发,他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其中最使人敏感的是那空中飞翔的归巢孤鸟。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望鸟及人,诗人想到自己仕宦在外,尚不如一只飞鸟。鸟还可以从山林中归来,而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却无法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其悲哀的程度可思而知。不光如此,再放眼远望,却是大山连小山,无边无涯,故乡的所在更是渺茫。一个“极”字把诗人对故乡路漫漫,相去无日,回乡无望的真实情感跃然纸上。如果我们再联想一下诗人这时的遭遇就更不难理解他的酸楚了。他出身于南朝王、谢两大豪门的谢家,少有大志,但却生活在南齐统治者互相倾轧的社会里。对豪门贵族子弟,南齐统治者采取排斥政策,所以他难得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谢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统治者放作外任的。在离别京都时他依依不舍,曾写下《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表达了他对建业的留恋之情。特别写到“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更见情深。意思是说,想到今后还乡(指建业)的佳期杳然,就教人更加惆怅难忍了。有情人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呢,正因为如此才使黑发变成了白发。后来诗人到了宣城,这种思乡之情并未因时间的延伸而有所衰减,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这首诗正是诗人这一思想的写照。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是对三、四句感情的进一步抒发。其前一句写诗人临台时的所见所闻,以“清风”代之,后一句写诗人于萧瑟秋风中引起的联想,透露出诗人对节候变化的关注和感触之深,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句。秋,历来就是触发游子乡愁的媒介,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诗句概括古人对秋伤悲的感情。这中间四句,诗人正是借助于秋景秋色来渲染自己的悲伤寂寥感情的,虽然没作大笔渲染,但通过“孤鸟”、 “连山”、 “清风”和“寒色”已足以勾勒出一幅肃煞的秋天凄清景色,生动地衬托了诗人的哀怨和凄楚。末了六句直抒胸臆。从字面上说,谁人能理解自己在高台上望乡叹息的心情呢!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他强烈的思乡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全诗首尾照应,布局谨严。他不先以秋景秋色作点染,而是先点题,后渲染,不仅有开门见山的艺术效果,而且使思乡之情显得更加强烈。首尾的前呼后应,也显得结构匀称,匠心独运。中间四句,一景一情交错安排,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态亦有静态,勾勒出了一幅阔大无边的凄凉境界,生动有力地渲染和烘托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临高台》临高台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阵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是乐府歌曲名,魏晋南北朝期间,不少诗人曾以此为题作诗。南齐诗人王融的这首,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佳作。 诗的开头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正在园林中游览的他,为了纵目远望,领略到更多的景致,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那高高的楼台。这里,诗人不作铺垫,不加渲染,而是直书其事,以便腾出更多的篇幅,集中写登高所见。 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庭院中水池里种着一片莲,窗外则是数株桂,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游人”举目即见的。可是,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在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到来才开花。 “游人”显然是来得太早了,他只能见到莲叶桂枝,而不能见到莲花桂葩,这未免有些太遗憾了。但诗人却巧妙地将这遗憾化为神奇,写出了新意。如果诗人在这里只就“游人”之所见记其所见,显然是一种寻常写法,是难以写出新意的。可是诗人既写了“游人”之所见,又写了“游人”之所未见;既写了“游人”之眼中所见,又写了“游人”之心中所见,便使小诗产生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不是吗?虽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姿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这想象到了的景致,比眼前所见到的更为绚丽,更为美好。这样写便冲破了时间概念的限制,增加了作品的容量, “游人”那预言式的想象,对展示园林之美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暇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从最后两句所写的时间往前推算,此时当是暮霭沉沉的时候,由于轻烟淡雾的笼罩,那杨花柳絮很少有越过院墙飞入园中的。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时已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从远方飞回来。那院墙是可以挡得住飞花,但却挡不住飞鸟的。诗的三、四句虽曾从侧面透露出了“游人”游园的时间,但不细心的读者也许未曾留意,这五、六两句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了:是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 看来登高望远的“游人”是有些流连忘返了。夜幕已经降临,他仍在楼上转来转去,此时他的注意力已投向了那神秘的太空。空中密云成阵,月影时隐时现。云在动,月也在动,天上的云和月,我映衬着你,你烘托着我,象是在结伴徘徊。就在这种略带神秘色彩的气氛中,诗人结束了全诗。 这首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近及远,空间上由下及上,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因而写得很有层次,很有条理。如果说这种依次铺排的写法尚属常见的话,那么,诗人所采取的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融入将见未见景象的写法,则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