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中山狼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中山狼传》
马中锡 赵简子(1)大猎于中山(2)。虞人导前(3),鹰犬罗后(4),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5),不可胜数。有狼当道,人立而啼(6)。简子唾手登车(7),援乌号之弓(8),挟肃慎之矢(9),一发饮羽(10),狼失声而逋(11)。简子怒,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 时墨者(12)东郭先生(13)将北适中山以干仕(14)。策蹇驴(15),囊图书(16),夙行失道(17),望尘惊悸。狼奄至(18),引首顾曰: “先生岂有志于济物(19)哉?昔毛宝放龟而得渡,隋侯救蛇而获珠(20)。龟蛇固弗灵于狼也(21)。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处囊中,以苟延残喘乎?异时倘得脱颖而出(22),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23),敢不努力效龟蛇之诚?”先生曰: “嘻,私(24) 汝狼以犯世卿(25),忤权贵(26),祸且不测,敢望报乎?然墨之道,兼爱为本,吾终当有以活汝。脱有祸(27),固所不辞也。”乃出图书,空囊橐(28),徐徐焉实狼其中(29); 前虞跋胡,后恐疐尾(30),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31),追者益近。狼请曰:“事急矣! ……惟先生速图! ”乃跼蹐四足(32),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33),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先生如其指(34),内狼于囊(35),遂括囊口(36),肩举驴上,引避道左,以待赵人之过。 已而简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剑斩辕端示先生(37),骂曰: “敢讳狼方向者(38),有如此辕! ”先生伏踬就地(39),匍匐以进,跽而言曰: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40),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41)。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42),尚以多歧而亡; 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 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43),不几于守株缘木乎(44)? ……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45),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46),又肯讳之而不言哉?”简子默然,回车就道。先生亦驱驴兼程而进。 良久,羽旄之影渐没(47),车马之音不闻。狼度简子之去已远,而作声囊中曰: “先生可留意矣。出我囊,解我缚,拔矢我臂,我将逝矣。”先生举手出狼。狼咆哮谓先生曰:“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我馁甚,馁不得食,亦终必亡而已。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48),以俎豆于贵家(49)。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50),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51)?”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仓卒以手搏之(52),且搏且却,引蔽驴后,便旋而走(53)。狼终不得有加于先生,先生亦极力拒。彼此俱倦,隔驴喘息。先生曰:“狼负我! 狼负我! ”狼曰:“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 相持既久,日晷渐移(54)。……遥望老子杖藜而来(55),……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拜跪啼泣,致辞曰: “乞丈人一言而生。”丈人问故。先生曰: “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今反欲咥我(56),力求不免,我又当死之(57)……今逢丈人,岂天之未丧斯文也(58)? 敢乞一言而生。” 因顿首杖下,俯伏听命。丈人闻之,欷歔再三(59),以杖叩狼曰: “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儒谓受人恩而不忍背者,其为子必孝,又谓虎狼知父子。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亦无矣。”乃厉声曰: “狼,速去! 不然,将杖杀汝。”狼曰:“丈人知其一,未知其二。请诉之,愿丈人垂听。初,先生救我时,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又蔓辞以说简子(60),其意盖将死我于囊而独窃其利也。是安可不咥?”丈人顾先生曰:“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61)。”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62)。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丈人曰: “是皆不足以执信也(63)。试再囊之,我观其状,果困苦否。”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64)。先生复缚置囊中,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丈人附耳谓先生曰: “有匕首否?”先生曰: “有。”于是出匕,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65)。先生曰: “不害狼乎?”丈人笑曰: “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固仁者,然愚亦甚矣!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66)。”言已大笑,先生亦笑。遂举手助先生操刃,共殪狼(67),弃道上而去。 〔注释〕(1)赵简子:春秋后期晋国大夫,名鞅。实际上是晋之执政者。(2)中山: 今河北省定县一带。(3)虞人: 管理山泽的官吏。导前: 在前面作向导。(4)罗后:成队地跟在后面。(5)捷禽鸷(zhi)兽: 敏捷的飞禽,凶猛的野兽。(6)人立: 象人一样直立。(7)唾手: 向手心吐唾沫,表示将要做什么事。(8)乌号(hao):古代有名的好弓。(9)肃慎: 古代国名(现在吉林省境内),出产名箭。(10)羽: 箭的尾部,装有羽毛。饮: 没。(11)逋(bu):逃。(12)墨者:信仰墨子学说的人。墨子学说主张“兼爱”。(13)东郭先生: 古代寓言中常用的人名。东郭: 复姓。(14)干仕: 求官做。(15)策: 马鞭,这里用作动词。蹇:跛足,这里指行动迟缓。(16)囊: (用口袋)装着。(17)失道: 迷路。夙(su): 早晨。(18)奄(yan): 忽然。(19)济物:此处意为周济万物。(20)毛宝放龟: 毛宝军中之一兵士放龟后,宝兵败而死,兵士投水,龟载之而生。见《搜神记》。隋侯救蛇而获珠: 《淮南子·览冥训》注,说隋侯看见一条大蛇受伤,给它敷药治好了,后来那条大蛇从江里衔出一颗大珠子来报答他。(21)固: 本来。弗: 没有。灵: 聪明。(22)脱颖而出:《史记·平原君列传》里毛遂说,才能一旦被人发现,象口袋里的锥子会穿透口袋露出来一样。颖:锥子的尖。(23)生、肉: 都用作动词。(24)私:偷偷地庇护。(25)犯世卿: 冒犯了当大官的。世卿:世代为卿的人,这里指赵简子。(26)忤(wu): 触怒。(27)脱: 即使。(28)囊橐(tuo): 口袋的总称。(29)实: 装。(30)虞: 担忧。跋: 践踏。胡: 颔下的垂肉。疐(zhi): 阻碍。(31)容与: 动作缓慢。(32)跼蹐: 蜷曲。(33)蠖(huo):尺蠖,桑树上的一种虫子。(34)如其指: 依照它的意思。指: 旨。(35)内: 同“纳”。(36)括; 结,扎上。(37)辕: 车前驾牲口的部分。(38)讳: 这里是隐瞒的意思。(39)伏踬(zhi): 趴下。踬: 绊倒。(40)遐: 远。(41)歧: 岔道。亡: 逃,丢失。语见《列子·说符》。(42)如是其驯也: 象这样的温驯。(43)区区:这里是仅仅的意思。(44)几于: 近似于。守株: 守株待兔,语见《韩非子·五蠹》。缘木: 缘木求鱼,语见《孟子·梁惠王上》。(45)党豺为虐: 跟豺结伙来害人。(46)窥左足: 意思是举一足之劳。窥:同“跬”,半步。(47)羽旄: 旗帜上的装饰。(48)毋宁: 不如。(49)俎(zu)豆: 都是古代盛食品的器具。(50)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这是孟子评论墨者的话,语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自我刻苦,造福天下。摩顶放踵: 从头到脚受尽劳苦。放: 至。踵: 脚跟。(51)啖(dan)我: 给我吃。(52)卒;同“猝”。(53)便旋(pian xuan):回旋。(54)日晷(gui): 日影。(55)杖藜: 拄着藜作的拐杖。藜: 一种野生植物,茎老可以做杖。(56)咥(die): 吃。(57)死之:为此而死。(58)岂天之未丧斯文: 意思是莫非天不绝我这书生的命。斯文:指读书的人。语出《论语·子罕》。(59)欷歔(xi xu): 叹息声。(60)蔓辞: 无谓的话。说(shui): 劝说。(61)是羿(yi)亦有罪焉:这是孟子批评羿传授技艺不知道择人的话。语见《孟子·离娄下》。羿是古代善射的人,他教会了逢蒙射箭,后来,逢蒙就把他射死了。(62)具状:原原本本说明。(63)执信:取信。(64)信: 同“伸”。(65)目:以目示意。(66)不与: 不赞成。(67)殪(yi); 杀死。 〔鉴赏〕这篇寓言在情节的安排上很富有特色,起如卷浪,伏似潜礁,蓄同积流,发若喷洪。它处处为表现寓言形象服务,而用墨饰色,无不栩栩传神。故事以赵简子追捕中箭负伤的中山狼作为大起。赵简子“大猎于中山”时声势浩观,猛不可遏:有“虞人导前,鹰犬罗后”的打猎阵容,有“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可胜数”的打猎本领,“当道”的中山狼,自然难逃吞矢饮羽的命运。然而,“狼失声而逋”,激怒了艺高的猎手,“驱车逐之,惊尘蔽天,足音鸣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马”,完全可以想象,任凭中山狼脚底生风,也毙命无疑了。如果赵简子追射顺利的话,那故事的开始也就变成故事的结束了。可是,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中山狼于仓促之间遇上了“将北适中山以干仕”的东郭先生,这就出现了曲折,导入到带有戏剧性的情节中去。作品首先点明东郭先生是墨子学说的信徒,他兼爱济物,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条件;其次,指出东郭先生“策蹇驴,囊图书”的行装,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藏处; 再有,写了东郭先生“夙行失道,望尘惊悸”的情态,这是中山狼能够获救的时机。中山狼针对东郭先生的信仰去打动,以稀有珍奇的宝物报效去引诱,用粉饰自己的办法去促成,真是狡诈猾黠,虚伪至极! 但东郭先生想救援它并非希图后报,而是要实行兼爱的信条。东郭先生在囊狼时,“前虞跋胡,后恐疐尾,三纳之而未克” ,对狼怜惜到如此程度,这一描述是为了展现东郭先生在藏狼后所经历的讳狼、释狼到斗狼、杀狼的过程,以塑造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的形象。让我们看一看下面强烈地吸引着读者的故事情节吧! 讳狼得计。赵简子追问狼的去向时,其情是“盛怒”,其态是“拔剑斩辕端示先生”,其言是“敢讳狼方向者,有如此辕”。在气氛如此紧张得令人屏息的情况下,东郭先生却让“脱有祸,固所不辞”的决心支配了自己的一言一行,于是他强压住内心的惊悸,不动声色,编造了一套迷惑赵简子的谎话: “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发狼踪以指示夫子之鹰犬也? ”——出语谦恭,假托有由,表白他对来者的搜狼,并非不愿相助,而是无能为力,说得娓娓动听,此为巧辩之一; “然尝闻之,大道以多歧亡羊。夫羊,一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驯也,尚以多歧而亡; 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 乃区区循大道以求之,不几于守株缘木乎?”——以歧路尚可亡羊,进而推论出狼更会逃走的道理,有地形上的依据,又有狼不比羊的性格上的佐证,叫人不能不信,此为巧辩之二; “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客观地概叙了对狼的认识,表示自己无讳狼之念,有除狼之心,虽言不由衷,表里相违,但佯作诚实,看不出任何破绽,说得点滴不漏,此为巧辩之三。东郭先生一番侃侃而谈的言词,居然叫赵简子化“盛怒”而为“默然”,变“驱车”逐狼而成“回车就道”。东郭先生自以为讳狼得计,实质上却是护狼引祸。 释狼逢难。东郭先生在赵简子打猎的队伍“羽旄之影渐没,车马之音不闻”以后,可算是彻底完成了护狼任务。中山狼这时也“作声囊中”,随着处境的改变,向东郭先生提出“先生可留意矣”的要求了。接着,一出囊它就大“发”吃人之“威”,“咆哮”起来: “先生既墨者,摩顶放踵,思一利天下,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顷刻之间,狼的原形毕露,把求救时说的那些甜言蜜语,统统抛得无影无踪,搬出了“吃人有理”的强盗逻辑。值得注意的是: 中山狼在求救的时候曾经搬出了东郭先生信奉的墨家教条; 而现在它要吃东郭先生的时候也是搬的墨家教条,这不分明是对“兼爱”观的莫大讽刺吗?东郭先生有恩于狼,狼却负恩于东郭先生,“鼓吻奋爪”,向东郭先生扑将过来,这不分明是“兼爱”观的破产吗?东郭先生好心得到了恶报,释狼逢难,是作品情节由顿伏后而再大起,而推上高潮的转折。 斗狼遇救。东郭先生没有意料到狼会吃他,此时看到狼向他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不得不于危急关头,“以手搏之”,并且“引蔽驴后,便旋而走”,才没有立即丧生。情况的突变,使他的头脑有了些清醒,便连连惊呼: “狼负我! 狼负我! ”而狼却说: “吾非固欲负汝,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这就剔透无遗地揭露了中山狼的残暴本性。在千钧一发之际,恰好来了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东郭先生喜出望外,“舍狼而前”,“乞丈人一言而生”。老人听了东郭先生的哭诉之后,怒斥中山狼: “汝误矣。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且厉声喝道:“狼,速去! 不然,将杖杀汝。”这时,中山狼岂肯放弃行且到嘴的肉,于是诬东郭先生“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 ;甚至胡说东郭先生“蔓辞以说简子”,意欲将它闷死囊中“独窃其利”,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但是,直到这时,东郭先生还在不厌其烦地和狼作无济于事的辩论。老人知道中山狼暴戾恣睢,实不可恕,便以双方的争辩“皆不足以执信”为由,提议“试再囊之”来“观其状”。中山狼利令智昏,“欣然从之,信足先生”,再次失却了自由。这样,一场陡起的险波才算平息下来。 杀狼除害。中山狼被缚入囊,为瓮中之鳖。但当老人指令东郭先生拿出匕首,并示意叫他把狼刺死时,他又发起“善心”来,还说什么“不害狼乎? ”这说明东郭先生由于仁缰义锁,已近麻木,所以老人批评他“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最后在老人的帮助下,东郭刺死了狼。 综上所述,《中山狼传》情节的“起”与“伏” ,如潮汐涨落;“蓄”与“发”,似波光隐显,引人入胜,逗人卒读。全文一开头,写赵简子追狼,此为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若是狼被追到,急流直下,故事就结束了。而作者出人意外地将东郭先生安排出场,描写东郭先生如何去设法藏狼,这样就转入到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使追狼时尘土飞扬的紧张气氛,顿然松弛下来,情节刚“起”即“伏”。赵简子走后,若狼果真是“我将逝矣”,故事也可以结束了,而作者却紧扣住中山狼的性格,入人意中地描写了中山狼要加害于东郭先生,这样就转入到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使情节由“伏”再“起”。若是中山狼把东郭先生吃了,故事自然就由此结束。而作者又令人出其不意地让主持公道的老人出现,转入到老人与狼的矛盾。老人将计就计,令狼束手待毙,东郭先生也因此获救,情节“起”而又“伏”。故事以狼被殪弃道告终。这样,赵简子与狼的矛盾,赵简子与东郭先生的矛盾,得到了间接的解决; 东郭先生与狼的矛盾,老人与狼的矛盾得到了直接的解决。矛盾的提出与矛盾的解决,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曲笔迂墨,写得一波三折,起伏有致。在情节的几“起”几“伏”中,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各自的安危变化几“蓄”几“发”,始而是狼转危为安,东郭先生濒临绝境,继之东郭先生转危为安,中山狼受到应有的惩罚,互相交迭,出奇制胜,逐层地刻画了中山狼与东郭先生富有个性的典型的寓言形象。 字数:6077 周溶泉,徐应佩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212-1218页. 《中山狼传》中山狼传 明代文言短篇寓言小说。又名《东郭先生传》。作者马中锡,字天禄,别号东田,故城(今属河北)人。成书于明成化、弘治年间。 现存主要版本有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云间陆氏俨山书院刊《古今说海》本,藏上海图书馆;明刊《合刻三志》本;明刊《东田文集》本;清刊《马东田孙沙溪两公遗集合编·东田集》本;清《四库全书·古今说海》本;清道光元年(1821)苕溪邵氏酉山堂刊《古今说海》本,藏复旦大学图书馆;清宣统元年(1909)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排印《古今说海》本,藏上海图书馆;1915年上海进步书局石印《古今说海》本,藏国家图书馆。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笔记小说文库”《古今说海》影印上海集成图书公司排印本,199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丛书”《俨山外集·古今说海》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说海》本《中山狼传》正文书影 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说海》本《中山狼传》正文书影 春秋末年晋国卿相赵简子,一日在中山打猎,遇一狼像人一样立在道中,赵简子弯弓搭箭,一箭射去,狼中箭而逃。赵简子从后面急追而来。 恰有墨家的信徒东郭先生,正赶去北边中山国做官,骑着驴,驮着书籍,迷失了道路。狼跑到他面前,装出一副可怜相,要他效毛宝放龟和隋侯救蛇,让自己在书袋中暂避一时,日后定当竭力报恩。东郭先生说,我并不期望报恩,只是墨家以兼爱为本,我自然要救你,即使因此得祸,我也在所不辞。东郭先生空出书袋,却三次也没能把狼放进去。追者越来越近,狼请求快些,并蜷缩四肢,东郭先生这才把它放入袋中,然后把袋子放在驴背上,等着赵简子过来。 不一会,赵简子追到面前,发现狼不见了,非常恼怒,便威胁东郭先生指出狼逃走的方向。东郭先生跪在地上说,我自己尚且迷路不识方向,哪会看见狼跑向何处?这么多叉路,就是羊也会乱跑的,何况是狼?我是个过路的人,你怎么能怪罪我?我虽然迂腐,但还知道狼的本性,您要除掉它,我怎么会不告诉您呢?简子无言以对,便回车继续向前追去。 等赵简子走远了,狼才要求东郭先生把它放出来。从袋中出来后,狼却咆哮着对东郭先生说,我刚才被猎人追逐,多亏了先生救我,我现在很饿,饿而没东西吃,也必然是死,那还不如死于猎人的手中。先生既然是墨家信徒,一心想为天下做点事,怎会吝惜自己的肉体呢?于是向先生扑去。东郭先生绕驴躲避,边躲边骂狼忘恩负义。狼说人类天生就是给狼吃的。双方相持而立。东郭先生提出找三位老人判定此事,狼同意,于是向前走去。 路上并没有行人,狼急于想吃东郭先生,见路边有一棵老树,便说可问这位老者。东郭先生不得已向老树陈述始末,问狼是否该吃自己。老树说,我是一棵杏树,当初主人种我时,我不过是一个果核。至今已二十年了,人们都吃我的果实,主人还把我的果实卖到市上去,用来赚钱。我可以说有功于主人,而现在我已经老了,主人还要把我伐倒卖给工匠。你对狼有什么恩德,而要狼不吃你? 东郭先生要求再去寻第二位老人评理。狼看见一头老牛,便让东郭先生去问它。东郭先生不得已去向老牛陈述始末,牛亦言老树说的话是对的,我少年时被农夫买来,我外出拉车,耕田拉犁,农夫仰仗我,衣食丰足,生活优裕,他的一丝一粟,都是我的力量。现在却欺我老弱,把我赶出来,农夫的妻子又指使其子,要把我剥皮吃肉。我有功劳,他们尚且如此,你于狼有何恩德,而祈求幸免于死?狼于是又张牙舞爪扑向东郭先生。 突然从远处走来一个拄拐杖的老人,东郭先生忙向前求老人救命。老人问其原故,东郭先生据实陈说,老人听罢,便指着狼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他有恩于你,你为什么还要吃他?快快走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狼说先生当初救我时,把我捆缚在袋子中,上面压上书,又慢条斯理地与赵简子说话,分明是要把我捂死在袋中,以独得其利,这种人怎么可以不吃他?东郭先生与狼各说其理,老人便言你二人的话都不足信,请把狼再放入袋中,我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狼同意,于是伸腿让老人捆上,放入袋中。老人于是让东郭先生以匕首刺狼,先生不同意。老人说道,禽兽负恩到如此地步你还不忍杀它,你虽然仁义,可也太迂腐了。仁陷于迂,这不是君子所赞同的。两人大笑,于是老人帮助先生,一起杀死了狼,弃道上而去。 《中山狼传》 散文。马中锡作。赵简子大猎于中山,一狼中箭而逃,遇信奉墨家学派的东郭先生,东郭先生将它装在袋里藏了起来,但危险一过,狼即凶相毕露,要吃救命恩人,最后一老者相救,设计杀死了恶狼。这个寓言故事,生动地揭示了恶狼凶残的本性,说明了对恶狼决不能讲“仁”的道理,同时也借狼勾画了世上忘恩负义者的丑恶嘴脸。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形象刻画细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化。 《中山狼传》
马中锡 《中山狼传》的故事来自民间抑或文人创作,难以考定,宋人谢良已作有《中山狼传》小说,明代马中锡的这一篇与谢作基本相同,但情节更丰腴,文笔更谨严典雅,收入他的别集《东田集》中。 马中锡(约1446—约1512),字天禄,号东田,故城(今属河北)人。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及第,授刑科给事中。明武宗正德年间因反对太监刘谨弄权,被捕下狱。刘谨伏诛后,召为大同巡抚,不久升为右都御史。因主张对当时的刘六、刘七农民起义进行招抚,被同僚中伤,死于狱中。 清代王士禛《居易录》称,马中锡《中山狼传》为刺李梦阳负康海而作。纪昀说:“(康)海以救梦阳坐累,梦阳特未营救之耳。”指出:“疑中锡别有所指,而好事者以康、李为同时之人,又有相负一事,附会其说也。” (《四库全书总目》)纪昀不同意《中山狼传》影射李梦阳负康海事的说法,认为那是一种附会,是正确的。那么,马中锡为何如此喜爱《中山狼传》故事,并加以再创作呢?纪昀所谓“别有所指”是什么呢?据《明史》本传载,马中锡“居官廉,所至革弊任怨,以故有名”。由此看来,马中锡是一个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有所作为的人。他的仕途风波和坎坷经历,可以说明他写《中山狼传》是有感而发的。《觚賸》也认为《中山狼传》“虽游戏之笔,当时必有所指,而不欲明言,托此记以抒愤耳”。马中锡正是通过寓言小说《中山狼传》抒发对现实的愤怒和对世情的感慨,非指一人一事。 康海《中山狼传》杂剧末尾,东郭先生解释为什么不肯杀狼时曾说:“那世上负恩的尽多,何只这一个中山狼么?”可见,康海对世道也非没有感慨。而马中锡通过杖藜老人之口,更明确表示,负君恩的官僚,负父母的逆子,负师尊的叛徒,负挚友的小人等等都属中山狼之列。小说作者利用民间这个广为流传的东郭先生与狼的故事,揭露和讽刺当时某些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态,特别斥责了生活中那些奸诈残忍、自私自利者的卑劣行径,借以唤醒人们的理性和智慧,做生活的强者。《中山狼传》给我们的启示远远胜过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等名篇。 小说中塑造了两个重要人物: 东郭先生与狼。 墨者东郭先生是个落魄的书生,他“策蹇驴,囊图书”,独身上路,北适中山国以求官职。他既无纵横潇洒之气,也无儒雅沉着之态。他的寒酸外表与他的落伍信仰,同样显示着不合潮流。他不辞辛苦,忙忙碌碌,外出奔走。当他“夙行失道,望尘惊悸”时,见一狼被赵简子的猎队追逐,仓惶奔来求救。这时,生活给他提供了两种选择:或者救狼而殉道,或者献狼而求仕。他甘冒“犯世卿,忤权贵,祸且不测”,竟选择了前者。为此,他“出图书,空囊橐”,装狼藏身,并当面扯谎,欺骗赵简子,伏质就地,匍匐以进,对赵简子卑躬屈膝,对狼真可谓仁至义尽。他明明知道狼“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却又要救它,可谓矛盾之极。由此可见,他不但是一位虔诚的殉道者、墨家的忠实信徒,而且迂腐到了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程度了。 当风险一过,东郭先生救狼出囊之时,狼竟咆哮作声,“鼓吻奋爪”,欲食东郭先生。这时,他不禁恐慌起来。在无奈之际,他向狼提出询“三老”以决疑的策略,企图以缓兵之计,存绝处逢生之想。未料,老杏、老牸(母牛)的回答竟不利于他;后遇老丈,在此最后的生死关头,他竟“舍狼而前,拜跪啼泣”,以求活命,这也是迂夫子的彻底失败。 当事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藜杖老人使狼“复缚囊中”,“目先生引匕刺狼”时,先生又发出了“不害狼乎”的迂叹,最终他还是听从了丈人的教导。东郭历大难而觉醒,教训已经够深的了。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狼。狼真是个能言巧辩、忘恩负义、反覆无常的恶棍,当他被猎人追赶、狼狈逃窜时,向东郭求救,词恳意切,言之凿凿,甚至引经据典,赌咒许愿,誓报东郭先生“生死肉骨”之恩,这是他狡猾的“投其所好”之术。不料东郭并非贪贿之徒,却是重义之人,故当东郭“徘徊容与”之际,狼不再甜言蜜语,空言游说,而是急不可耐地“跼蹐四足,引绳而束缚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其时他是何等的忍辱求生,委曲求全啊! 东郭先生的一番智辩,有声有色,骗得赵简子远去。于是东郭满足了狼的“出我囊,解我缚,拔矢我臂,我将逝矣”的要求。狼出了囊,顿时感到绝路逢生,大难已过,不禁欣喜若狂,得意非凡。就像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反覆无常的恶棍,一旦得势,便恩将仇报,露出了凶恶面目,毫不犹豫地用双爪向先生扑来,欲啖东郭以饱腹,这正是狼性“贪而狠”的大暴露。它利令智昏,自认稳操胜券,故同意东郭之议,并信守“三问”。狼最后竟中了丈人的计谋,重缚囊内,遂被丈人与东郭毙于道路,结束了它罪恶的生命。看到狼的下场,令人如释重负,大快不已。恶人得恶报,这正是人民的愿望和理想,狼的结局不过是一个典型代表而已。 人与杏、人与牛、人与狼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毫无疑问,作者用一半的篇幅,细腻的手法,描写了人与杏、人与牛之间的关系,目的无非是为了拿来与人与狼之间的关系作对比,说明他们之间有某些共同之处。老杏、老牛把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比作东郭先生与狼的关系,认为他们对人作了无私的奉献。老杏从一核种下,至今二十载,十几年来,“老圃食我,老圃之妻食我,外至宾客,下至于仆,皆食我。又复鬻实于市以规利。我其有功于老圃甚巨”。今当树老干朽,被老圃伐条、芟叶、售材,“不免斧钺之诛”。至于老牛,当年被老农以一刀换来,及壮,为老农耕田、拉车,仰靠他完成老农的衣食、婚姻、赋税等。抚今追昔,即将进庖丁之门,“砺刃于硎以待”,怎不怨愤填膺,死不瞑目呢?老杏、老牛认为它们有功于人,结果却作了人的牺牲品,其情况的表面价值和东郭先生与狼无异。它们的控诉给恶狼忘义吃人提供了理由。既然弱肉强食是人世间的规律,那末,要制服背义者只有以智以力。藜杖老人的一刀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狼欲食东郭先生之时,理直气壮,它提出的观点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天生汝辈,固需吾辈食也。”狼认为他吃东郭,是天经地义之事,并不存在什么“负恩”、“理亏”的思想负担。从这一点上看,人对老杏、老牛也是如此。但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否则,法律、道德就无从谈起。许多恃强欺弱、以怨报德的坏蛋正是混淆了不同的概念,振振有词地干恶事的。这也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泛生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歪人自有歪理。 这是一篇著名的寓言小说,作者以儒家思想批判了墨家“兼爱”的无原则性,将哲学诉之于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作者采取拟人化的手法,把狼、杏、牛都人格化了,写其性格、谈吐,极富个性,生动有趣。作者善于通过对话和具体行动的描写以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不同风貌,颇为成功。如写狼在危困时的低声下气、摇尾乞怜之态,与脱险后的无理强辩、“鼓吻奋爪”之状,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小说围绕狼该不该吃东郭先生的问题,安排了狼与东郭先生、老杏、老牛的对话,广泛地联系了人情世态,在反复的争辩中,进一步阐明了小说的主题。由于作者有较高的文字修养,使这篇小说结构严谨,层次井然,步步深入,动人心魄,描写酣畅淋漓又生动活泼,在明人文言小说中堪称杰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