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指南录》后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指南录》后序》
宋·文天祥 德祐二年①二月十九日,予除②右丞相兼枢密使③,都督④诸路⑤军马。时北兵⑥已迫修门⑦外,战、守、迁皆不及施⑧。缙绅⑨、大夫、士萃⑩于左丞相府(11),莫知计所出。会(12)使辙交驰(13),北(14)邀当国者(15)相见,众谓予一行为(16)可以纾(17)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18)身;意(19)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20)。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21)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22),翌日(23),以资政殿学士(24)行。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25),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26)轻吾国。不幸吕师孟(27)构恶(28)于前,贾余庆(29)献谄(30)于后,予羁縻(31)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32)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33)失信,数(34)吕师孟叔侄为逆。但(35)欲求死,不复顾利害(36)。北虽貌敬(37),实则愤怒,二贵酋(38)名曰馆伴(39),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40)。予分当(41)引决(42),然而隐忍(43)以行。昔人(44)云:“将以有为也(45)”。 至京口(46),得间(47)奔真州(48),即具(49)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50),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51)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52)。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5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54)于长淮间(55)。穷(56)饿无聊(57),追购(58)又急,天高地迥(59),号呼靡(60)及。已而(61)得舟,避渚洲(62),出北海(63),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64),展转四明(65)、天台(66),以至于永嘉(67)。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68)不知其几(69)矣! 诋大酋当(70)死;骂逆贼(71)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72),屡当死;去(73)京口,挟(74)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75)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76),几从鱼腹死(77);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78);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79),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80),殆(81)例(82)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83);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84);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85);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86);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87);行城子河(88),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89),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90)海安、如皋(91),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92),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93)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94),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95),层见(96)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97)以诗记所遭,今存其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98)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99),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100)读之,悲(101)予志焉。 是年夏五(102),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注释】①德祐二年:即端宗景炎元年(五月改元),公元1276年。德祐,宋恭宗的年号。二月,据史实当作正月。 ②除:除去旧职,授以新职,即授官。 ③枢密使:枢密院长官,掌管国家军事的官。 ④都督:官名,全国军队的统帅。这里作动词用,统率的意思。 ⑤路:当时的行政区域名,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⑥北兵:指元兵。后文都以“北”代“元”。因作者不愿承认不愿称其为“元”,故称“北”。 ⑦修门:本来是楚国郢都的城门。这个词出于《楚辞·招魂》的“魂兮归来,入修门些”。王逸注:“修门,郢城门也。”这里借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 ⑧战、守、迁皆不及施:应战、守城、迁都,都来不及。施,行。 ⑨缙绅:本来是古时官僚的装束,转用作官宦的代称。缙,同“搢”,插,谓插笏(手版,记事用)于带。绅,士大夫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⑩萃:会集,荟萃。 (11)左丞相府:当时左丞相吴坚的府第。 (12)会:其时,当时。 (13)使辙交驰:使者所乘的车子往来频繁。辙,车行之轨,这里指代使者的车。 (14)北:指元人、元军方面。下同。 (15)当国者:指执政的人,如丞相。 (16)谓……为……:说……是……,认为。 (17)纾(shū):解除,缓解。 (18)爱:顾惜。 (19)意:料想。 (20)以口舌动也:用言语来打动。口舌,代言语。 (21)觇(chān):窥看,察看。 (22)辞相印不拜:辞去右丞相职,没有受官。拜,受官;不拜,不受官。 (23)翌(yì)日:第二天(就是正月二十日)。 (24)资政殿学士:荣誉官名。史载,命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同吴坚前往。 (25)抗辞慷慨:刚直不屈地陈辞激昂慷慨。 (26)遽:立刻就。 (27)吕师孟:南宋叛将吕文焕之侄。吕文焕是守襄阳的主将,后降元。吕师孟任兵部侍郎,暗通元军。 (28)构恶:交恶,结仇。 (29)贾余庆:南宋的右丞相,充任祈请使至元军。 (30)献谄(chǎn):献媚,讨好。 (31)羁縻(jī mí):拘留,扣留。这里是被扣留的意思。 (32)度(duó):估计,料想。 (33)诟(gòu)虏帅:骂元军的统帅。虏帅,指元军的统帅伯颜。 (34)数(shǔ):列举罪状。 (35)但:只。 (36)利害:指个人的安危。 (37)貌敬:表面尊敬。 (38)二贵酋:两位地位很高的元军头目,即千户和招讨使。 (39)馆伴:招待使者的官员。 (40)目:犹如说“列”、“名单”。 (41)分(fèn)当:按职分应当,即理当。分,职分,活用为“按职分”。 (42)引决:引刀自裁,自杀。 (43)隐忍:事情藏在内心,勉强忍耐。 (44)昔人:古人。 (45)将以有为也:这是唐朝名将南霁云的话。南霁云与张巡俱系唐朝抗安禄山叛乱的名将。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序》:“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46)京口:今江苏镇江。 (47)间(jiàn):空隙,机会。 (48)真州:今江苏仪征。当时镇守真州的是安抚使苗再成。 (49)具:副词,都,全部。 (50)东西二阃(kǔn):指淮东淮西两制置使(主管军务的大官)。淮东制置使是李庭芝,淮西制置使是夏贵。恭帝降元后,李庭芝仍苦守扬州,兵败被杀。阃,本指国力,这里借指边帅。 (51)庶几:大概,也许。 (52)维扬帅下逐客之令:维扬统帅(即李庭芝)下逐客的命令。文天祥到真州时,扬州谣传元派一个丞相来真州劝降。李庭芝信以为真,命苗再成杀天祥。苗不忍这样做,骗天祥出城,出示李庭芝命令杀他的公文,让他留在城外。后见天祥不像来劝降的,就派人领他赴扬州。天祥到扬州城外,听守门人说制置司正下令捕他,他就改变姓名逃走。维扬,今江苏扬州。 (53)诡踪迹:隐蔽行踪(不使人知道去向)。 (54)相出没(mò):(彼此)互相出现或隐没(没有遇见)。 (55)长淮间:指当时的淮东路(在今江苏中部)。长淮,指淮河。 (56)穷:窘迫,困窘。 (57)无聊:无依无靠。 (58)追购:悬赏捕捉。 (59)天高地迥:天高地远。迥,远。 (60)靡:无,不,没有。 (61)已而:不久。 (62)避渚洲:避开长江中的沙洲。因沙洲为敌所据,故需绕道北行。 (63)北海:指长江口以北的海。 (64)苏州洋:今上海附近一带的海。 (65)四明:今浙江宁波。又是山名,在宁波南。 (66)天台:今浙江天台。 (67)永嘉:今浙江温州。 (68)及于死者:到了死的边缘。者,代表景况,情形。 (69)几:几回。 (70)当:面对,面临。 (71)骂逆贼:指上文提到的“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事。 (72)曲直:是非。 (73)去:离开。 (74)挟(xié):用胳膊夹住,这里是携带的意思。 (75)自刭:自杀,自己用刀割自己的脖子。 (76)物色:搜寻。 (77)几从鱼腹死:几乎葬身鱼腹。 (78)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真州守将苗再成奉命驱逐文天祥出城事。被逐出城外后,文天祥“不得复入,徬徨城外不知死所”(见《指南录·出真州》诗序)。 (79)竟使遇哨:假使碰上哨兵。竟使,假使。哨,哨兵。 (80)不由:不能自主。 (81)殆:几乎。 (82)例:类乎。 (83)“坐桂公塘”三句:《指南录·至扬州》诗序:“予不得已去扬州城下,随卖柴人趋其家。而天色渐明,行不能进。至十五里头,半山有土围一所,旧是民居,毁荡之余无椽瓦,其间马糞堆积。时惟恐北有望高者,见一队人行,即来追逐,只得入此土围中暂避。”桂公塘,在扬州附近。土围,指战乱中剩下的民居,已无屋顶,仅有土墙。 (84)贾家庄几为巡徼(jiào)所陵迫死:《指南录·扬州地分官》诗序:“初五至晚,地分官(管理一个地段的小官)五骑咆哮而来,挥刀欲击人,凶焰甚于北,亟出濡沫(赶快给一些钱),方免毒手。”贾家庄,在扬州之北,高邮之南。巡徼,巡逻的哨兵。陵迫,凌辱逼迫,欺侮。陵,通“凌”。 (85)“夜趋高邮”三句:《指南录·高沙道中》诗序:“予雇骑夜趋高沙,越四十里至板桥,迷失道。一夕(整夜),行田畈中,不知东西。”高邮,今江苏高邮。陷死,陷于险途而死。 (86)“质明”四句:《指南录·高沙道中》诗序:“……须臾,四山渐明,忽隐隐见北骑,道有竹林,亟入避。须臾,二十余骑绕林呼噪。……北马入林,过吾傍三四,皆不见,不自意得全。”质明,天刚亮的时候。质,正。逻者,巡逻的人。 (87)“至高邮”三句:《指南录·至高沙》诗序:“予至高沙,奸细之禁甚严。……然闻制使有文字报诸郡,有以丞相来赚城,令觉察关防。于是不敢入城,急买舟去。”制府,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檄,指缉捕文天祥的公文。捕系,捉拿囚禁。 (88)城子河:在高邮东南,当时宋军在这里打了一个胜仗。文天祥经过这里时,积尸盈野。 (89)海陵:今江苏泰州。 (90)道:取道。 (91)海安、如皋:今江苏海安、如皋。 (92)通州:今江苏南通。 (93)鲸波:巨浪。 (94)死生,昼夜事也: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 (95)恶(è):困难。 (96)见:通“现”。 (97)间:间或,有时候。 (98)北关:南宋首都临安城的北门。当时,元军驻扎在临安城北的皋亭(一作“高亭”)山。 (99)毗(pí)陵:今江苏常州。 (100)来者:后来的人。 (101)悲:同情,悲叹。 (102)是年夏五:这一年夏季五月。这一年是1276年。 【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料想元方也还可以用言辞打动的。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辞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自料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揭露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城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准备以后要有所作为啊!”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奔走草野,宿于露天,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唉! 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 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缘无故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无可奈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唉! 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坏事层叠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人世间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字数:632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573-580页. 《《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① 正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②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③ ,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④ ,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⑤ 。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⑥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⑦ ,贾馀庆献谄于后⑧ ,予羁縻不得还⑨ ,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⑩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馀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⑪ 。予分当引决⑫ ,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 “将以有为也⑬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⑭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⑮ ,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⑯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⑰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⑱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⑲ 。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⑳ 当死;骂逆贼㉑ 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㉒ ;经北舰十馀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㉓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㉔ ,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㉕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㉖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㉗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㉘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㉙ ;至海陵㉚ ,如高沙㉛ ,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㉜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㉝ ;以小舟涉鲸波㉞ 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㉟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㊱ ,痛何如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㊲ ,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㊳ ,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㊴ ,主辱臣死㊵ ,有馀僇㊶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㊷ ,有馀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㊸ ,雪九庙㊹ 之耻,复高祖㊺ 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㊻ ”,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㊼ ,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㊽ ,使旦夕得正丘首㊾ ,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㊿ ,庐陵〔51〕 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作为南宋的特命全权代表出使元营谈判,被元方扣留,后几经风险,中途逃回。他把患难之中所写的诗编成《指南录》,写有自序,每首诗之前,多有小序,故本文称后序。在这篇后序中,文天祥历数艰险,寄志述慨,足以跟他的《过零丁洋》、《正气歌》相发明映辉。 这不是一般的诗集序文,而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民族正气歌。序文首先明确交代出使元营的严峻形势。就元方而言,大军“已迫修门外”;就南宋而言,惧于元军之势,“战、守、迁皆不及施”,举止失措。国破在即,百官无能,在这千钧系乎一发之际,“予不得爱身”,荣辱、得失、生死,一概置之度外,挺身而出,毅然“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文天祥“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以浩然正气,词争句夺,显示出堂堂正使的气派,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他以自身的尊严维护了民族尊严,在外交上获得了显著成果。但后来形势逆转,处境困危,原因是“吕师孟构恶于前,贾馀庆献谄于后”,于是出现了无可补救的恶果: “予羁縻不得还”。面对变化了的形势,文天祥变换了策略。他“自度不得脱”,于是取义成仁,所用言词也随之变化。“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元军统帅伯颜违背外交常例,无故扣留使者,文天祥据事理痛骂,因而骂得有理。吕师孟叔侄叛国为逆,为虎作伥,文天祥持气节痛骂,因而骂得痛快。“直前”的动作,“诟”、“数”的言词,使文天祥的凛凛雄姿跃然纸上。文天祥之所以敢于辞锋犀利地力斥敌人,原因盖出于“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以死报国,以死殉节。斥敌的言词以崇高的气节为前提,崇高的气节又必然会表现于斥敌的言词中,二者互为表里又互为因果。 文章以主要篇幅描述了文天祥从元军脱逃的经过。元方羁縻了文天祥的身躯,但羁縻不了他的心。当元军不给文天祥以使臣待遇,撇置一旁时,他“分当引决”;但他“隐忍以行”,原因是他对自己一身维系整个国家命运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他审时度势,隐忍下来,“将以有为也”,揭示了他隐忍行为的目的性。然而,屈是为着求伸。所以,他“至京口,得间奔真州”,一旦寻到机会,就毅然脱逃,企图联络淮东、淮西两制置使,“约以连兵大举”。但是淮东制置李庭芝误认他为元作奸细,几乎将他杀掉,于是他不避艰险,辗转逃生。“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这是他逃脱途中情景的逼真写照。他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险隘难关,百折不回,万死不辞。这是顽强意志的集中表现,也是坚韧毅力的有力显示。 总之,本文通过文天祥挺身出使之行,威武不屈之概,凌厉斥敌之言,长途越险之举,忧国忧民之情,周旋应敌之智,表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品格和节操。他的名字虽千载而流传,他的诗文虽历世而不朽,其原因正在于此。这也是《〈指南录〉后序》最鲜明的思想特色。《〈指南录〉后序》曾经和文天祥的其他诗文激励过我国历代反对民族压迫而英勇奋斗、献身的人们,给他们以有力的精神鼓舞。 这篇序文运笔峻削,详略得宜而又变化多姿。一开始,出使元营的原因交代得了了分明,既粗笔提示又一笔不漏。先谈客观形势,继说自己打算,再写出使赴命,顺理成章。说明形势,既是交代背景,又起烘托作用。兵临城下,“战、守、迁皆不及施”,无他途可通,只有谈判才是善策,于是带出了“谈”字。朝廷百官怯如鸡,惶遽失措,于是隐隐露出了“谈”字。“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元方先打出谈判旗号,于是正式提出了“谈”字。谈判是唯一道路,但出面谈判的人选又该是谁?这便由势及事再及人。先交代自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论身分,非己不可;百官既无胆且无识,要出使,非己莫属;“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这便把文天祥的出使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继之,写自己的内心打算,最后写到正式付诸实行。一节文字虽属简约,但行文不平不直,步步推进,使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行”犹如利箭在弦,必有此举。叙述出使敌营和乘机逃脱的两节文字也颇有跌宕起伏的特色。“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形势有转机;“不幸”二字骤然逆转,文势因之顿挫;顿挫后则步步深化,“不得还”、“不得脱”、“不得归”连续出现,见出形势艰危。元方外松内紧,貌敬实怒,贵酋监视,兵围寓馆,表现出处境困难。“得间奔真州”,无望中有了希望,文笔为之一转,文势为之一振。“中兴机会,庶几在此”,欣慰之意,溢于言表。但维扬帅下逐客令,希望破灭,出现新的危机,自此穷途亡命,文章更在曲折中推进。短短几节文字,不断提挈笔势,开合动荡,顺承递转,依据事情的复杂进程,极尽变化之能事,写得曲折精妙。序文虽以叙事为主,但饱和着强烈的情感,基调悲壮。诵读全文,直觉回肠荡气,感人肺腑。作者的感情沸涌,不可自制,在文中一吐为快。如:“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仰面长叹,声声催泪,是不堪回首往事的悲慨,是悲愤情绪最深沉而又最强烈的倾泄!作者在叙事中寄寓情感,蘸满情感叙事,让读者从叙述中去领略作者起伏的感情。“莫知计所出”,表现出对百官的鄙夷之情;“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馀庆献谄于后”,表现出对叛徒的憎恶之情;“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表现出对敌人的愤慨之情;“维扬帅下逐客之令”,表现出作者的忿懑之情;“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充满了走投无路的悲怆之情。情因事而发,各有不同,表现出这位民族英雄内心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惟其如此,才使这篇后序能打动人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文章气势充沛,用语多变。第四节以述“死”为中心,二十几个带“死”字的句子,一气如注,似强弩连发,奔马骤驰,又像急管繁弦,叠音竞奏。始有“呜呼”兴叹,为奔纵的文势作了准备;继之历述死里逃生经过,一句联属一句,一层紧跟一层,滔滔不绝,径赴纸面。最后一声“呜呼”以下,总揽全节。一句“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把文章气势推向悲痛的顶点。整节文字,词短句密,繁音促节,读之停顿不得,胸中荡然而生充畅之气。用语方面,文中连用动词却无一重复。第三节的“避”、“出”、“渡”、“入”等字,各有妙用。同述“死”,二十几字,蝉联而下,但无一相类,显出变化而又统一的特征。作者还依据变化着的对象面貌,求取语言的腾挪变幻。例如: “几自刭死”,是写自杀,来源于“挟匕首以备不测”;“几从鱼腹死”,来源于江中遇敌船;“几落贼手死”,来源于“骑数千过其门”;“几陷死”,来源于“夜趋高邮,迷失道”。制府发下追捕公文,则“几以捕系死”;舟船险些与哨兵相遇,则“几邂逅死”。一句之中,前述死因,后谈死情,互成因果关系。这样,语言应用就切情切境且变化多端。 字数:8586 吴功正,陆志平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