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按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按语 《〈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按语》这是毛泽东1955年12月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的《莒南县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写的按语。这篇文章原题为《青年团高家柳沟村支部组织青年学习记工的经验》,原载1955年1月29日山东《互助合作通讯》第6期。毛泽东将题目改为现题。文章介绍说,山东省莒南县的高家柳沟村在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由于群众文化水平很低,找不到记帐员。后来挑选了7个识100多字的青年,充任合作社的记帐员。因为他们识字太少,连人名、农活的名称都写不出来,帐目搞得很乱,闹出纠纷来,有的社员主张散伙算了。在这种情况下,团支部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成立了学习委员会,以生产队为单位,划分了学习小组,聘请了四个高小毕业生担任教员,并确定认字方式先从社员的姓名学起,然后逐步地学土地座落、各种农活、农具名称等所要用的字,分类排列起来,先学相同的字,后学不同的字。经过两个半月的时间,共学习了243个字,青年们初步学会了记工,为合作社配齐了记帐员,使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得到改善。毛泽东很欣赏这种快捷学习识字的办法,认为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他为这篇文章写了长篇按语,指出: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我国现在文盲这样多,而社会主义的建设又不能等到消灭了文盲以后才去开始进行,这就产生了一个尖锐的矛盾。毛泽东提出这个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也只有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才能解决。按语说:农民组织了合作社,因为经济上的需要,迫切地要求学文化。农民组织了合作社,有了集体的力量,情况就完全改变了,他们可以自己组织学文化。第一步为了记工的需要,学习本村本乡的人名、地名、工具名、农活名和一些必要的语汇,大约两三百字。第二步,再学进一步的文字和语汇。第三步,由各省(市、区)教育机关编通常应用的课本,以后还要有继续提高的课本。毛泽东还高度评价山东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是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认为各地应当普遍地仿办这种记工学习班。他还写道:“看了这种情况,令人十分高兴。教员是有的,就是本乡的高小毕业生。进度是快的,两个半月就有100多个青年和壮年学会了200多字,能记自己的工帐,有些人当了合作社的记帐员。记工学习班这个名称也很好。”现在看来,农村中这种速成的学习班,是为应付急需而办的,真正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在农村中进行扫盲,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短期内是不能奏效的,希冀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把中国农村的文盲扫除,这只能说是一个良好的愿望而已。据人口普查最新统计资料,我国全部人口中12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还占总人口的20%左右,这是在建国40年后统计的数字。因此,扫除文盲,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仍然是一个严重的任务。当然,在当时合作化发展速度很快的情况下,农业社缺乏最基础的财会人员——记工员的情况下,适时地开办记工学习班,来满足急需,来促进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强经营管理,应该说是可取的。毛泽东向全国推广仿办记工学习班也是可行的。按语全文约720字,载《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 ☚ 〈书记动手,全党办社〉一文按语 〈季节包工〉一文按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