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拟民歌”的试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拟民歌”的试验 “拟民歌”的试验1920至1924年间,刘半农曾以家乡江阴的方言和江阴“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创作“拟民歌”。1926年他又出版了中国新诗坛上第一部“拟民歌”的诗集《瓦釜集》。同年出版的诗集《扬鞭集》也收入部分“拟民歌”体诗。刘半农认为流传的民歌,仍然有着生命力,它的声调可以拿来利用。人们抱在母亲膝上所学的语言,是亲密有味和感受最深的语言,也是在创作时能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语言。因此他试验运用方言俚调写“拟民歌”,为新诗的发展探索一条新路。他在《瓦釜集·代自叙》里谈到,文学可以发展的道路很多,自己不希望就在这一派上成为一个诗人,也不希望人们都走上这条道路。人们对刘半农的“拟民歌”试验,有着不同的评价。沈从文认为,刘半农运用方言写成年人能够领会的山歌,是一项最好的试验,取得的成就也是空前的。他说: “使诗可以达到一个理想的标准,这类歌谣可取法处,或较之词曲为多的。”(《论刘半农的<扬鞭集>》)苏雪林认为,刘半农的“拟民歌”虽然做到神形俱化,但也只是维妙维肖的模仿,不过是一种文艺游戏,对新诗的前途没有什么贡献。民歌粗俗幼稚,简单浅陋,不能表现高尚复杂的情感。只有将民歌扩充发展,创造新的作品,才是正当的办法(《扬鞭集·读后感》)。 ☚ 新诗的现代主义思潮 诗的经验主义的提倡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