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vedaanta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Vedaanta

吠檀多(哲学学派),印度6派中学中的一派,在奥义书中创立。首先由哲学家跋陀罗衍那(Badadrayana) 提出,被称为上弥曼差(uttara-mimamsa),以区别于下弥曼差(purva-mimamsa)。“吠陀的终结”,雅利安人和雅利安哲学的结合。跋达罗衍那写的《梵经》,叙述“梵我一如”的理论,是这个学派的经典。主要人物有:7 世纪乔荼波陀(Gaudapada)、8 世纪商羯罗(Sankara)、9 世纪波斯加罗(Bhaskara)、11—12 世纪罗摩奴阇(Ramanuja)、12 世纪室利哈尔沙(Sriharsa)、13世纪摩陀婆(Madhva)、13世纪伐罗婆(Vallabha)、15 世纪室利帕迪(Sripati)、18世纪巴勒提婆(Baladeva)。
吠檀多,梵语名:Védānta,源自Vedaanta。Védānta,发音/ve: da: nt?/,由婆罗门圣经《吠陀》(Veda) 和终极(anta) 两个词组成,编撰于吠陀时代之后的印度教哲学论文《奥义书》,意为“吠陀的终极”,也为“吠陀的末尾”,也是对印度教一元论的总称。
吠檀多派的经典是《吠檀多经》,相传最初创始人是跋陀罗衍那(公元1 世纪左右)(生平不详),后来的吠檀多论者公认他是该派根本经典《梵经》的作者。《梵书》是说明吠陀中有关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以及赞歌、祭祀意义等内容的文集。《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因为在森林传授而得名。《奥义书》则是《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讨论了宇宙和人生的问题,以及如何由思想及精神亲证以得解脱。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其中约有14种是吠檀多哲学所依据的重要经典。吠檀多是被视为正统的古印度六派哲学之一,是影响最大的一派。《吠陀》经典即此派的理论根据。吠陀(Veda) 是指印度上古的“吠陀文献”,其原意是“知识”,记载了人类头脑造神的过程和导致宇宙概念的创造神话的心理过程。
《梵经》时代的吠檀多理论被称为“不一不异论”。后来,吠檀多派的继承者们对《梵经》中梵、我、幻的关系做了不同的解释,从而在吠檀多哲学内部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其中最主要的有:“无差别不二论”“差别不二论”“二元论”。还有“二不二论”“纯粹不二论”等。商羯罗一派的思想是吠檀多派的主流哲学。
吠檀多派的哲学思想对近、现代印度哲学仍有深刻的影响,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如辨喜、R.泰戈尔、奥罗宾多·高斯、薄伽梵·达斯等人都是这种学说热诚的信仰者。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需要出发,对吠檀多哲学进行了不同的解释,提出“行动的吠檀多”“完整的吠檀多”等理论,并把这种思想传到欧美各国,在国内外建立了数十个吠檀多研究中心。
吠檀多的解脱论即是亲证梵而达到梵我合一。分为净心、获智、舍弃一切行为、智成就四个阶段。
吠檀多反对前弥曼差派烦琐的仪轨和训诂,但不反对虔信的行为。祭祀只是帮助无明之人在心中燃起梵,虔信的行为唤醒内心对梵天的爱、对解脱的渴望。苦行离欲瑜伽是为了净心,学习吠陀经典可以获得梵的知识,舍弃一切行为是因为行为是无明,不可能与解脱连在一起,至少必须弃除我是行为者的观念,才有可能升华小我、融我于梵、达到解脱。
生前的解脱是有身解脱,又称上智真正解脱。死后阿特曼由天道进入梵界为无身解脱,称为下智渐进解脱。吠檀多认为死时根入于心,心入于风,风入于我,我附有业力而入于细身,上风导此我及其业力出于身体,下智者从头出,上智者无所谓出。
吠檀多派代表性的修行方法则有乔荼波陀的“唵”字法。
吠檀多派是印度最后集大成的正统哲学流派,吸收各家精华融于一身,对各家哲学都做了评判。比如数论的原初物质,因中有果论;胜论的原子论,因中无果论;耆那教的多元论,无神论;佛教一切有部的刹那说,缘起说;唯识的万法唯识说;龙树中观的毕竟空等。
吠檀多与佛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一个是梵我论,一个是无我论。无我是佛陀对无常缘起现象的直观,可以亲证。而梵的知识则是来自吠陀天启,由于梵不可知,不可见,也就无法证明其合理性,故只能建立在对传统吠陀权威的信仰上。
吠檀多派的解脱是梵我合一,个我回归到大我,代价是牺牲个我的意识而获得永恒的存在。吠檀多派一方面把无属性、不可描述的宇宙本体作为上梵,一方面又给其以人格,有智,有喜,能创,能毁。创造出一个与神秘永恒的不可知紧密融合的我,使之永生。而佛教则把我与法分开,法性虽然常恒清净,却并不附有精神意志。
佛教的涅槃是不可定性的,而吠檀多派则认为究竟的解脱境界依然是有心识与喜乐的,佛教仅是肯定涅槃是“绝对”的,而吠檀多派则进一步讨论“这个绝对是什么”,亦即把梵定义成喜乐与识。佛教的解脱是贪嗔痴尽,烦恼永尽,涅槃寂净。于其中但见于法,不见于我的。经中常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即是最好的说明。
吠檀多哲学是印度哲学史上的主流,是印度宗教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以无分别不二论为主导,运用了高度的哲学思辨方法,是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想体现。对于印度吠檀多派哲学思想的关注,有助于加强逻辑思维、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推演归纳等能力,有助于了解印度哲学思想的流变过程,有助于学习印度其他各派宗教哲学思想。
吠檀多哲学不是单纯的思辨哲学,而是重要的宗教生活,它在公元9世纪后重新征服了印度,至今还深远、广泛地影响着占印度总人口70%的印度教徒,给世界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对吠檀多哲学思想的探讨将会更加深入,从而增加人们对人类的文化和历史、对人类自身的了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