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萨尔沃的通货膨胀理论
萨尔沃,英国肯特大学教授,他对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的由过剩需求引起的温和通货膨胀,能对经济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的理论,在国际上很有影响。
用通货膨胀提高国内储蓄水平 他以发展经济学为理论前提,认为发展政策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经济增长速度,而一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资本的积累速度,因为资本积累不仅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带动其他引致增长的力量。由于在资本产出比率已定的情况下,一国的储蓄倾向越高,资本积累的速度才越快,因此在资本短缺的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往往受到储蓄倾向的制约。萨尔沃把这种增长率称为“有保证的增长率”。这种增长率通常低于经济的自然增长率,不过由于可以引进国外储蓄,因此国内投资水平并不完全受国内储蓄的制约。但当假设没有外国储蓄的流入,又不改变国内的储蓄倾向时,一国的储蓄水平能否提高呢?萨尔沃的结论是,通过通货膨胀,可以在上述前提下提高国内储蓄水平,从而提高国内投资率,使实际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有保证的增长速度。
通货膨胀能否产生积极作用取决于其类型,但必须指出,这里的通货膨胀是指温和的通货膨胀,因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可以在经济增长、储蓄与投资之间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的联系,从而刺激商品、劳务等实物供给的增加。另一方面,这里的通货膨胀又是指纯需求通货膨胀。萨尔沃根据通货膨胀的根源将它们分为纯需求通货膨胀、纯成本通货膨胀、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等五种类型,并评价了它们不同的政策效应后指出:有些国家用物价上涨刺激了经济起飞,有些国家的物价上涨却使经济发展裹足不前,其中奥妙即在于与通货膨胀的类型有关。从大类上分,通货膨胀只有两类:一类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另一类是某一社会经济集团为扩张自己的收入与资源占有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变动与调整是必要的,因而结构性通货膨胀是可以容许的。政府不能企望通过压制需求来消灭这种通货膨胀,只能通过引导,加速结构调整减少在调整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不利冲击。其他各类的通货膨胀之间有着密切的连锁关系,按萨尔沃的观点,其中只有纯需求型通货膨胀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在货币供应量已经扩张但实际物价水平尚未上涨阶段,纯需求通货膨胀可能引致通货膨胀——储蓄——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追求这一结果的政策可称为非通货膨胀的货币扩张政策。
货币扩张政策与通货膨胀政策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剔除了物价上涨因素。为什么货币量增加了物价却不上涨?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需求量往往要快于生产发展的速度,因此,无论是为满足货币需求扩大而增发的货币,还是为提高产出水平而扩张的货币,都并非一定伴随通货膨胀。当然在发展中国家,往往同时采取货币扩张政策与通货膨胀政策,即是说政府一方面基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增发货币,一方面基于物价水平的变化增发货币。这时,通货膨胀政策可能对货币扩张政策产生不利影响。因为通货膨胀使人不愿过多地保留货币,他们或者增加现实消费,或者转而进行实物储蓄,结果都会使货币流通加快。但萨尔沃指出,一些国家的经验也证明,除非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否则它不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太大影响。通货膨胀本身具有的真实余额效应,还会促进储蓄水平的提高,或调整储蓄结构——例如从持有货币改为持有高息的证券。这说明适度的需求型通货膨胀可以与货币扩张政策搭配使用,并收到更好的政策效果。
收入再分配机制 需求型通货膨胀之所以能刺激经济发展,最主要地是通过对收入进行再分配这个渠道起作用的。从收入在工资获得者与利润获得者之间的再分配,或者说收入在私人部门内部的再分配看,只要实际工资增长赶不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就可能发生有利于利润获得者的再分配。而利润获得者的储蓄倾向通常高于工资获得者,即工资储蓄率要低于利润储蓄率,因此收入发生有利于利润获得者的再分配,必将引起储蓄水平稳定的提高。利润获得者的储蓄是与投资活动直接相连的。通货膨胀不但具有为他们集中资金的作用,还能够通过市场需求增加,为他们带来良好的收入预期,从而起到刺激投资的作用。这样就建立起了通货膨胀——储蓄——投资——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收入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再分配看,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投资角色,从而通过货币扩张或通货膨胀政策来筹集政府支出自60年代以来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货币扩张中正常增发的货币量一部分将直接转为政府收入,而当一国的资本存货已被充分利用,货币扩张转化为通货膨胀即财政性货币发行时,政府仍然是这一政策的纯受益者。就是说通过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政府可以获得对一部分物资的支配权。这实质上是政府向所有货币持有人非强迫征税,萨尔沃称之为货币税,并认为只要政府把货币税控制在适度范围或者说仅存在温和通货膨胀时,政府的实际收入就会增加,并达到增量的最高点。从长期看,政府的储蓄倾向高于私人部门,因而政府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增加必将引起储蓄水平稳定的提高。
总之,无论是收入在私人部门内部的再分配还是在私人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再分配,其实质都是压消费,增积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再分配一方面保证了工资的名义增加,另一方面压低了消费的实际增长速度,将更多的资金转向生产性投资。萨尔沃对这两种再分配的作用赞扬备至。他认为由此而带来的各种经济、政治、社会问题,都能通过获得更高的经济发展速度而得到解决。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来说,这样做的好处是:
❶降低资本/产出比率,带来生产力创造效应。
❷填补私人投资空白,改变投资结构。
❸提高资本的利润效率。
❹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缩小外贸逆差。
在萨尔沃的逻辑中,通货膨胀是政府人为采取的政策措施,因此获得直接利益的肯定是政府,获利的大小则完全取决于政府控制、调节经济水平的高低。和其他大多数发展经济理论一样,萨尔沃也非常看重政府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管理艺术,最大限度地发挥通货膨胀政策的积极作用,并把它带来的各种利益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