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m·弗里德曼、a·施瓦茨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M·弗里德曼、A·施瓦茨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M·弗里德曼、A·施瓦茨的货币供应方程式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较广义的货币供应量(M2)决定方程式。若以C代表现金发行量,D代表银行的存款负债,H代表基础货币,R代表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则方程表现为: 该方程说明货币应量的决定基本上取决于三个因素: ❶中央银行行为所决定的基础货币的规程。 ❷商业银行所决定的存款准备金比率(D/R)。 ❸社会公众所决定的存款通货比率(D/C)。而由上述三项因素所构成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间的乘积关系,则共同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规模。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还根据他们提出的方程,讨论了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决定过程。他们认为,中央银行决定基础货币的数量,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必须兢取由中央银行所提供的有限的基础货币,分别满足自身对存款准备金或超额准备金以及通货的需要。因此,货币供应量变动的主导过程是:一旦中央银行采取货币政策改变了基础货币的供应规模,同时也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实际超额准备金及社会公众的手持现金数量。如果商业银行所希望的超额准备金与实际的超额准备金发生差异,商业银行便自动改变其资本结构使二者趋于一致。例如当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贷币供应的时候,商业银行的实际超额准备金大于它所希望的水平,这就促使它更多地增加营利资产的购进(增加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等),扩张信用,使实际超额准备逐渐降到它所希望的水平上。在信用扩张过程中,依据贷款转化为存款的信用创造原理,商业银行的存款也相应增加;而存款的增加又使得社会公众对现金的持有量以及商业银行所愿意持有的超额准备金也相应有所增加。如果把基础货币数量的变动存而不论,货币乘数或决定货币乘数的二项因素的变动,也可以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但在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看来,这只不过是必要的辅助过程或者是次要的过程而已。 ☚ M·弗里德曼关于“自然失业率”的思想 J·丁伯根的货币供应方程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