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e6判断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E6判断句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极少使用判断词“是”,而是通过名词、名词性词组直接充当谓语,借助判断句型或兼表判断的副词对主语进行判断。

(一)常见的判断句型:

 1、“主语+者,谓语+也。”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

 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世家》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醉翁亭记》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唐雎不辱使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

 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石钟山记》

 此三人者,吾遗恨也。《五人墓碑记》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大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五人墓碑记》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登泰山记》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种判断句式在古汉语中最典型最常见。主语后的“者”表示提顿,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的“也”,表判断或解说的语气,同“者”字一样,不必译出。

 注意,在古代汉语中还常常活用这种判断句来解释原因。如: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报任安书》

 2、“主语,谓语+也。” 如: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

 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山市》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此人)沛公之参乘樊哙也。《鸿门宴》

 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梁,吾仇也。《伶官传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妪,先大母婢也。《项脊轩志》

 同前一种句式相比,这种句式省去了主语后面的“者”,侧重于强调谓语。为了进一步强调对主语的判断决不会超越谓语所定的范围,有时甚至用语气词“耳”来取代“也”。如: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

 3、“主语+者,谓语。”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4、“主语,谓语+者也。”如: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公输》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爱莲说》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者”、“也”连用,为的是加强判断的肯定语气。

 5、“主语+谓语+也。”如:

 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此东海也。《登泰山记》

 这种句式较为紧凑,翻译时在主谓语之间加上判断句“是”即可。

 6、“主语+为+宾语。”如: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我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字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7、“主语+是+宾语。”(用“是”作动词表肯定判断,在汉魏以后才逐渐增多。)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铭》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湖心亭看雪》

 注意:古汉语里有用指示代词“是(这)”做主语的句子,不要把这样的“是”误认为判断句。如: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

 是鱼之乐也。《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其他情况下作指示代词的“是”也需要认真辨析。如:

 是说也,人尝疑之。《石钟山记》 是说,即“这种说法”。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皆是,即“都这样”。

 8、“主语+非+宾语+也。”(表示否定判断)如:

 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予濠梁》

 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此)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患者也。《师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二)用副词兼表判断。

 有些副词如“乃”、“则”、“即”、“本”、“皆”、“素”、“诚”、“必”、“固”等,经常用来兼

 表判断。如:

 乃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乃:是。

 本 臣本布衣。《出师表》 本:本来(是)。

 皆 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皆:都(是)。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皆:都(是)

 则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则:就(是)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诚:确实(是)

 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都(是)

 即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即:就(是)。

 按诛五人……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必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必:一定(是)。

 素 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素:本来(是)。

 固 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固:实在(是)。

字数:3133

彭格人 主编.中学生古文知识辞典.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2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