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杂粮
广西小杂粮播种面积和产量不多,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不大,但其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在农村既作口粮也作饲料,而且营养丰富,具有药物的作用,如红豆的滋补、绿豆之清凉,薏米、小米、黑豆是中医常用之补药等。主要品种及分布:
(1)高粱。主要品种有多穗高粱、矮脚高粱、糯高粱、黑高粱、红高粱、曲颈高粱和引进品种千斤百、晋杂高粱、桂杂1号、桂粱1号等。产区几乎遍及广西全境,以桂林地区种植最多,次为南宁、柳州、百色、河池、玉林、梧州地区。
(2)乔麦(又名三角麦、花麦等)。主要品种有黄花荞。广西各地均有种植,其中柳州地区最多,百色、河池等地区次之,南宁、桂林亦有少量零星种植。
(3)粟,又名谷子、小米。主要品种有狗爪糯、腰带糯、鸭脚粟等。广西各地均有种植,但数量极少。
(4)绿豆。有明豆、毛绿豆和新引进的中绿一号等。除了桂北一些高寒山区外,其余各县均有种植。
(5)豌豆,又名冬豆、荷兰豆。主要品种有硬荚的红花豌豆、软荚的大荚荷兰豆。广西各地均有种植,作菜、粮、肥三用。
(6)蚕豆。主要品种有兴宁早熟蚕豆、贵州迟熟蚕豆和地方品种。广西各地均有种植,多作为冬种。
(7)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主要品种有男爵、黎村薯、辽宁薯、荷兰薯等。广西各地均有少量种植,供粮食和蔬菜用。
(8)芋头。主要品种有荔浦芋、番芋、横县黑轮芋、红芽芋、狗爪芋等。主要分布在玉林、桂林、钦州、百色地区。
(9)薏米。其营养成分之丰富居大米、玉米、小麦之首,历来是滋补强身食物。主要品种有高杆薏米和矮杆薏米。多分布于边远山区,其中以百色地区为最多,桂林地区次之,柳州河池地区亦有少量种植。
6.小杂粮
青海种植的小杂粮主要有玉米、 谷子、糜子、荞麦、 莜麦、 黄豆、 扁豆、 箭舌豌豆等,种植面积很小, 或与其他作物间作混种或作为二茬复种。
(1) 玉米。青海无霜期短, 热量不足, 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玉米生长。 只在东部农业区河湟温暖灌区的民和、循化、乐都、尖扎、 贵德、 化隆等县有少量种植。青海于60年代初开始试验种植玉米。 到1997年种植面积为2 000公顷左右, 总产1.8万吨。90年代在河湟温暖灌区开始推广种植 “小麦一玉米” 带状田, 1997年全省种植玉米、 小麦带状田0.453万公顷, 平均混合亩产723千克, 比单种小麦亩增产318千克, 增加总产2.16万吨, 增收1 750万元, 其中276.3公顷实现吨粮田, 平均混合亩产1 016.07千克,亩增纯收益500元以上。但由于热量条件的限制, 难以大面积推广。
(2) 谷子与糜子。谷子 (粟) 与糜 (黍稷) 均具有抗旱、 耐瘠、 生育期短, 适应性广的特点, 是很好的防灾备荒作物。 主要分布在民和、乐都两县湟水两岸的干旱浅山地区或为水地作复种之用。60年代后,随着小麦等高产作物的发展, 谷子种植面积减少, 只在山区零星种植。
(3) 荞麦。荞麦又叫乌麦、花麦或三角麦, 是一种富含营养、食用和药用价值很高的作物, 也是优良密源作物。荞麦抗寒耐瘠, 抗逆性和适应性强, 生育期短, 作填闲补种作物栽培。 生育期70~80天, 早熟品种60天左右。 主要在乐都、 化隆、 民和、循化、贵德等县的浅山地区零星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