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建设商品基地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畜牧业商品生产的发展,满足市场对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逐步实现生产的区域化,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先后着手建设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西部草原地区选定通榆、乾安、双辽等9个县(市)为商品牛基地;前郭、洮南、镇赉等14个县(市)为良种细毛羊基地。在中部农区的梨树、榆树、农安等16个县(市)建设瘦肉型猪商品基地。在东部地区选定龙井市为奶山羊基地,浑江市为绒山羊基地,安图县为养蜂基地。在长春、吉林两市的郊区建立了现代化的较大规模的奶牛和蛋鸡、肉鸡生产基地。在这些基地中,共投资3 400多万元,有计划、有重点地增加基础设施,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加快推广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等等。从而促进了基地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基地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商品率。
到1990年,9个商品牛基地县(市)能繁殖的母牛比重达47.1%,比全省平均42. 2%高出4. 9个百分点。出栏肉牛2. 7万头,其中商品肉牛2. 57万头,占94.5%,这里成了出口肉牛的重点产区。1990年全省出口活牛5 828头,冻牛肉1. 5万吨,创汇3 000多万美元,位居全国出口牛肉的第一位。14个养羊基地县的绵羊正朝着高产、优质、细毛的方向发展,1990年绵羊产毛量达7 632吨,其中优质细毛6 760吨,分别占全省的89.7%和97.3%。16个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市),养猪生产一直保持领先地位,1990年,生猪出栏332. 3万头,提供商品猪173. 8万头,分别占全省的35.2%和41.5%,其商品率达90%以上。发展瘦肉型猪较快的基地县梨树、农安、东辽等县,生猪出栏率超过100%,瘦肉率52.4%。1990年,长春、吉林两市的奶牛为1. 79万头,蛋鸡存栏1 795万只,提供鲜奶8.60万吨,禽蛋11. 63万吨,肉鸡1. 55万吨。对保证城市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东部山区的奶山羊发展较快,到1990年奶山羊存栏3 435只,绒山羊存栏2. 15万只,安图县的养蜂达10 061群,产蜜352吨,占全省的13. 35%。
在畜牧业商品基地建设过程中,本着国家、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指导思想,采取积极措施,巩固发展养畜养禽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1982年和1983年两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指出:“发展家庭副业、发展专业户、可以充分利用分散的物力、财力和专业技术人才,这是一项巨大的经济资源。”“专业户讲究经济效益,充分利用零散资金和劳力,发挥了农村各种能手作用,促进了生产力专业分工和多样化的经济联合。”据此,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继续解放思想,放宽政策,积极扶持,放手发展各类专业户、重点户和联合体。到1990年,各种养畜、养禽专业户达1. 1万户,从业人员1. 6万人,畜牧联合体142个,从业人员2 600人。专业户、重点户发挥了三带头的作用。即带头发展商品生产,提高了畜产品的单产和质量;带头采用新技术,提高了生产水平;带头致富奔小康,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