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文艺演出
文艺演出在农村文艺活动中,普及面较广,影响最大。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戏剧、曲艺等各种形式的演出一直没有间断过。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文艺演出,主要是配合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政治运动进行宣传鼓动。参加演出的人数很多,仅据2个市、11个县的统计,有业余文艺宣传队700余个,参加活动的达3万余人。这一时期,演出的形式有二人转、曲艺、戏剧、音乐、歌舞、蒙古说书、朝鲜族的才谈等;经常上演的节目有《送郎参军》、《纸老虎现形》、《渔夫恨》、《安顺妮》、《草木皆兵》、《中国人民志愿军演艺歌》、《识字好》、《姑嫂上冬学》、《夫妻学文化》、《不识字的苦处多》、《王秀英婚姻自由》、《生产自救》、《单干不如合作好》、《新儿女英雄传》、《农业大生产》、《小女婿》、《胜利年》、《农家乐》、《小姑贤》等。1953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文艺演出以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主要内容,演出活动的质量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吉林省文化局下发了《对开展农村文化工作几点意见》之后,各地的农村俱乐部逐渐健全,业余文艺演出组织发展到近6000个,文艺演出更为普遍。上演的节目,除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的创作节目外,许多文艺宣传队、包括二人转小剧团大量学演专业文艺团体的节目,主要有《人往高处走》、《哪条道好》、《工农联盟》、《歌唱总路线》、《妇女代表》、《红灯舞》、《在祖国的土地上》、《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夫妻之间》、《大刚与小兰》、《三只鸡》等。在全省众多的文艺演出队中,汪清县西崴子俱乐部、东辽县长兴农社业余剧团等是其先进的典型。二人转艺人王中堂、耿云山演出的《东北民间舞》在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上获得优秀表演奖。
1958年6月,中共吉林省委召开文教工作会议,提出“大兴文化革命”的号召。接着吉林省文化局在全省群众文化工作跃进誓师大会上提出了“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兴文化革命”的口号。在搞“文化大跃进”的年代,农村的业余剧团剧增,还有些“半农半艺”的剧团向职业化发展,脱离了生产,铺张浪费,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1959年下半年至1961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农村文艺演出活动大幅度减少,能够坚持活动的仅有那些基础较好的业余剧团。1962年春,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农村业余文艺演出活动又趋活跃,仅吉林地区5个县就有191个业余剧团,在春节前后演了1 000余场,打破了一度较为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局面。这些又由消沉转为活跃的业余剧团,如舒兰县开原公社大安业余剧团、辉南县交河口业余剧团、抚松县万良业余剧团等一批较好的剧团,能够配合中心工作,服务于生产,坚持业余、自愿的原则,开展正当的文化娱乐活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跑码头”,以庸俗噱头招徕观众的“业余剧团”。当年5月,吉林省文化局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向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报告了《关于目前农村业余剧团情况和今后意见》。省人委将这一报告转发各地,强调指出人民公社不允许有脱产文工团,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业余自愿等原则。1963年2月至5月,文化部、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化局又先后下发了3个关于取缔和制止“黑剧团”的文件,从而纯洁了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端正了农村文艺演出的方向,使农村文艺演出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迅速前进。这一时期上演的剧(节)目,多为专业人员编写的二人转、小戏、曲艺、演唱等。有《审椅子》、《歪脖树下》、《李二嫂摔桃》、《雷锋》、《夺印》、《一片好心》、《杨大娘诉苦》、《黎明战歌》、《矿山怒火》、《大寨之路》、《扒墙头》、《送鸡还鸡》、《闹碾房》等,还有依据“三史”编写的文艺节目。延边地区和龙县业余剧团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演出的舞蹈《顶水抗旱》、《老人读报组》获得与会者的好评,并由长春制片厂拍成纪录影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支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各个社队兴起,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演“样板戏”,直接为政治运动服务。群众喜闻乐见的二人转、民族民间艺术被斥为“封建糟粕”,加以限制,予以批判。1974年,各地学习“小靳庄”经验,学演学唱“革命样板戏”,几乎成了各地文艺宣传队的唯一任务。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农村文艺演出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文化桎梏中解放出来,各地文艺演出组织得以恢复,特别是以二人转为主的小剧团最为活跃。他们上演的剧目多为传统剧目,如《西厢》、《蓝桥》、《王二姐思夫》、《红月娥做梦》、《锯大缸》等。这些演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1981年3月,吉林省群众艺术馆在怀德县召开全省部分文化中心所属业余剧团团长座谈会,与会者交流了各地演出情况,研究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农村业余剧团的问题,并向全省业余剧团发出“说新、演新、唱新”、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中心的宣传活动,争做精神文明建设模范的倡议。会后,全省各地文化(艺术)馆、站加强了对农村小剧团的辅导,特别注意发展社队办的业余小剧团。1982年,仅四平地区就建立了100多个社队办的二人转小剧团。他们“农闲办,农忙散”,人数少,费用低,不给农民增加负担,演出又灵活方便。其他如汪清县罗子沟小剧团、扶余县蔡家沟文化中心小剧团、双阳县长岭文化中心小剧团、柳河县大通沟文化中心小剧团,东辽县谓津小剧团等,都坚持小型多样、业余自愿的原则,演出节目丰富多采,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村物质生活不断提高,1985年之后,不仅有一些业余小剧团继续演出,而且出现了一些文艺演出专业户,从多侧面、多角度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