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指导耕作制度改革和作物布局
(1) 粮食生产。70年代以前,江苏粮食高产区和主要商品粮基地在苏南。以旱粮为主的徐淮农业区,易旱易涝,灾害严重,粮食生产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状态。综合农业区划认为,徐淮农业区要改变面貌,必须大力发展旱改水,实行耕作制度改革,这样既能利用该区的光热资源,又能解决洪涝旱的为害。省市县各级政府应用农业区划的这一成果,一方面积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增加灌溉水源,开辟洪水入海入江通道,减轻洪涝威胁;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以治水改土、平整土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大力发展旱改水,水稻面积由60年代的年均160. 7千公顷、70年代的年均482.4千公顷、80年代的年均526千公顷,扩大到1995年的820千公顷。1995年,徐淮农业区粮食总产达1 176万吨,比60年代的年均264万吨增长3. 5倍,成为江苏新的商品粮基地。淮阴市1971年前粮食一直差进,旱改水的发展,1972年起,粮食逐年调出,80年代中期以来平均每年调出粮食在130万吨以上。
正确处理夏粮与秋粮的关系,也是应用农业区划成果的一个成功范例。综合农业区划认为,江苏秋粮生产比较稳定,而夏粮易受渍病为害,产量很不稳定,因此狠抓夏粮,以夏促秋,才能争得全年主动。相对来说,苏南夏粮易受后期阴雨涝渍和赤霉病为害,而苏北夏粮较为稳定,因此夏粮的重点在苏南,秋粮的潜力在苏北。全省各级以这一观点指导粮食生产,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60年代以来,粮食总产连续跨越了1 500万吨、2000万吨、2 500万吨、3 000万吨四个台阶,1995年,全省粮食总产达3 286.3万吨。
(2)棉花生产。江苏棉花原来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两个农业区。综合农业区划认为,徐淮农业区光热资源优于沿江、沿海区,秋季雨水偏少,很少受台风影响,也有利于棉花早吐絮;里下河农区土质好,也是棉花的适宜生长区。因而提出“巩固提高沿江、沿海棉区,积极发展徐淮、里下河棉区,宁镇丘陵适当集中”的棉花生产方针。根据这一区划意见,80年代以来,全省棉花生产的重心逐步北移,在徐淮、里下河农业区逐步形成了新的棉花生产基地,特别是里下河农业区的兴化等县(市)已成为江苏重要的优质、高产棉花生产基地,兴化市棉花总产由60年代的年均5 114吨、70年代的年均7 351吨、80年代的年均26 716吨上升到1995年的31 005吨。
(3)油料生产。江苏油料生产历史上以大豆、花生、芝麻为主。综合农业区划提出了“适当开发油料生产”的设想,并提出在油料作物的配置上,要以夏油为主,发挥油菜生产的优势,这样既可提高复种指数,又可提高油料单产;在油料作物的区域布局上,要巩固提高老产区,适当发展新产区,将油菜种植区逐步向苏北和宁镇丘陵区推移。80年代以来,这些地区油料生产发展很快,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1995年全省油料总产达159.5万吨,比60年代年均总产增加140万吨,增长7.4倍,其中油菜籽109.5万吨,增长13.7倍。
(4)蚕桑生产。江苏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其重点在太湖地区。根据区划论证,沿海和徐淮地区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良好条件。据此,各地利用滩涂、黄河故道等荒地、废地建立了大面积的桑园,开辟了新的蚕桑区。80年代以来,虽然太湖地区桑田面积不断减少,而全省蚕茧产量从1979年起年年增产,1995年,全省蚕茧产量达18.62万吨,比60年代平均年产量增长15.6倍。同时,宁镇丘陵农业区的蚕桑生产也有了较快发展。苏北蚕茧产量在全省的比重由50年代的13.57%上升到80年代的64.07%,1995年上升到80%。
(5)果树生产。江苏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过去认为亚热带常绿果树和暖温带落叶果树的发展都有很多限制因子。综合农业区划根据果树生长有明显区域性的特点,认为可以利用小区域优势,开发果树资源,并将全省分为五大果树生长区,实行分类指导。根据这一意见,太湖沿岸丘陵发展的以温州蜜柑为主的常绿果树、黄河故道地区发展的以富士苹果为主的落叶果树,都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