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徐州、淮阴老区
毗连成片,区位偏僻,底子贫薄。新中国成立前,洪水泛滥成灾,是全国闻名的洪水走廊。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60年代旱改水后,粮食产量成倍增长,已经发展为全省最大粮食生产基地。但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区域内经济比较薄弱的县有8个,也是省内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
江苏老区南北反差大,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所辖的10个县(市)与其对口支援的苏北10县(市)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是5:1,工农业总产值7:1,乡镇企业产值32:1,财政收入11:1,出口创汇20 : 1,农民纯收入苏南是苏北老区的3~4倍。
据统计,全省人均收入在500元 (1990年不变价)以下的乡镇还有60多个,人口约200万。还有近50万人卫生饮水尚未完全解决,103万农户尚未住上瓦房,312个村未通电。主要集中在苏北的徐、淮、连、盐的经济薄弱县 (市) 和苏中的个别县 (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