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调整充实提高阶段1979—1996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西为促进农机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❶调整管理体制。1980年10月10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调整农机工业管理体制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农业机械的供产销以及配件生产和农机具维修技术培训等工作,均由省机械工业厅统一归口管理。形成了从农业机械的设计研究、生产制造到维修、经营完整的支农工业体系。
❷增加投入。通过对江西拖拉机制造厂、江西手扶拖拉机厂、江西油嘴油泵厂、南昌齿轮厂、九江动力机厂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扩建技改,大大改观了江西农机工业面貌。
❸调整产品结构。为了适应江西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从省情出发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饲料加工机械、多种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和农用运输车,着重从小型化、成套化方向发展,面向为大农业服务。由于主题明确,重点突出,从而为江西农机工业企业再次带来生机。如江西拖拉机制造厂研制的丰收-180型拖拉机,江西手扶拖拉机厂赣江-12型农用运输车、红星机械厂9SJ-2500型饲料粉碎机加工成套设备等,一投放农村市场,就出现了供不应求大好局面。四是狠抓产品质量。成立了江西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定期公布农机产品质量信息。据统计,1990年,全省农机具为12大类、30个小类、2 226个品种规格,这些产品都已达到国际70年代末、80年代初先进技术水平,其中获国家优秀银质奖40项(如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气缸套、X4105型柴油机、S195型单缸柴油机),获部优16项,获省优70项。一批农机骨干企业,如南昌柴油机厂、南昌旋耕机厂、鹰潭水泵厂、赣东北轴瓦厂、南昌齿轮厂、江西手扶拖拉机厂、九江动力机厂等荣获国家二级企业光荣称号,江西拖拉机厂获国家大一类企业称号。
通过上述措施,使江西的农机工业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到1996年底,全省农机企业共84个,职工人数50 075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 962人,固定资产原值146 258.9万元,实现利税2 927.2万元,分别占全省机械工业企业中的比重是:企业数的28.47%,职工人数的26.76%,为全省机械工业9大行业之首。农机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大小基本配套,而且质优价廉。产品不仅在国内销售市场稳定,还有一批农机具产品,如丰收-180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柴油机、拖内配件、旋耕机、农用运输车、排灌机械、饲料加工成套机械等出口东南亚、中东、欧美等国家,每年为国家出口创汇800万~1 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