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阶段1966—1976年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恢复的国民经济再次受到破坏,农村正常的家庭副业、集市贸易和商品生产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割掉了。1976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3.78元, 比1965年减少25.09元,降低33.5%,是40多年来农民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最慢的时期,特别是农民家庭副业的纯收入, 1976年人均只有11.09元,比1965年减少22.65元,见表9-2-3。
表9-2-3 甘肃省1965—1976年农民收入情况
单位: 元
年份 项 目 | 1965年 | 1976年 | 1976年比 1965年增 减 (+-) | 1965—1976 年平均每 年增减% |
人均纯收入 集体得到的收入 家庭副业收入 其他非借贷性收入 | 98.47 56.44 33.74 8.29 | 73.38 58.39 11.09 4.30 | -25.09 1.95 -22.65 -3.99 | -2.71 0.31 -1.06 -6.14 |
3.第三阶段1979—1992年
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首次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了农产品价格和农村产业结构,使农民的潜在生产力得到释放,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增长,经济作物有突破性发展。大部分经济效益指标稳步上升。
粮食的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978年的1 710公斤上升到1992年的2 415公斤, 平均每年每公顷产量增加51公斤,年平均递增速度为2.7%,经济作物油料、甜菜等总产量大幅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也较快。油料每公顷产量由1978年的525公斤上升到1992年的1 185公斤,平均每年每公顷产量增加46.5公斤,年平均递增速度达6.5%; 甜菜每公顷产量由1978年的6 015公斤上升到1992年的44 175公斤,平均每年每公顷产量增加2 730公斤,年平均递增12.9%。油料和甜菜每公顷产量的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高出历史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和9.9个百分点。人均占有粮食1978年至1988年一直在213—280公斤之间徘徊。从1988年开始,总产连续上了几个新台阶,到1992年人均占有粮食达305公斤, 但人均占有量仍未超过历史最好水平;人均占有油料从1978年的4.6公斤上升到1992年的15.9公斤,年平均递增10%;人均占有甜菜由1978年的3.1公斤上升到1992年的41.2公斤,年平均递增20.3%。油料和甜菜的人均占有量年平均递增速度远远超过历史平均水平。这一阶段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稳步上升, 每个劳动力提供农业总产值 (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由1978年的1 134元上升到1992年的1 785元,年平均递增3.6%,高于历史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
1978年以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物质消耗也不断增多,每公顷耕地化肥的施用量由1978年的211.5公斤增加到1992年的399公斤。投入增大,加上这一阶段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较大,因而每百元生产费用提供的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81元下降到1992年的94元,平均每年减少6.2元,年平均递减4.9%,为下降最快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