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稳定基础地位发展农牧土特产业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强调稳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围绕着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通过规模经营、集约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产品的商品率。从1980—1990年,共安排资金7 011万元,主要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垦荒增加耕地面积,兴修水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植树造林和购置拖拉机和载重汽车等。同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城市副食品、特产等商品生产基地建设。
(1) 粮食。从1979—1990年,改造中低产田40万亩,建设了前郭灌区、梨树农场等水稻生产基地。开发水田3万亩,使水田面积由1980年的18.8万亩,发展到1990年的29. 7万亩。兴修水利,主要工程设施集中在前郭和梨树两大灌区。使垦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前郭和梨树灌区达10万多万亩,白城牧场达3万亩,排水面积35万亩,其中3万亩以上的有两处,排水站12处,装机容量200千瓦,机电井有1 400眼,江河湖堤5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亩,营造农田防护林12万亩,购置农用机械,完善了供电系统,从而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为粮食的稳产高产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2) 牧业。发展了养羊、养牛。重点在白城地区的前郭红星牧场、深井子牧场、通榆良井子牧场、同发牧场、乾安大遐牧场建设了养羊、养牛出口商品基地。前郭灌区红星牧场培育的东北细毛羊已达到1. 5万只,通榆良井子牧场培育的草原红牛500多头。这些新品种,经过多年培育已基本定型,为发展吉林省畜牧业做出了贡献。
(3)城市副食品。1985—1990年,先后建设了延边中大禽业公司、梨树辽河有限公司、吉林市养鸡场、吉林市果树场养鸡场等8个规模较大的养鸡基地。肉食鸡175万只,蛋鸡达80万只,每年可为市场提供鲜蛋700万公斤,禽肉250万公斤,全省农垦系统有19个果树农场,大部分位于城郊,全省已初步建成了龙井果树农场,延吉市园艺农场、龙井市大苏果树农场为骨干的水果生产基地,每年全系统为市场提供苹果、苹果梨、葡萄等水果2 700多万公斤。
(4)鲜奶乳制品。重点建设了长春市乳品公司、长春示范奶牛场、白城市奶牛场等乳制品生产基地,长春市示范奶牛场、乳品公司每年生产、收购、加工、销售鲜奶,占长春市供应量的90%。
(5)参茸。在浑江、通化、延边建立了人参生产、外贸出口基地。1988年全省农垦系统人参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农垦的92.7%和82.2%;鹿茸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农垦的69.6%和41.3%。参茸产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农垦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