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3.甘肃森林的培育进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3.甘肃森林的培育进程 3.甘肃森林的培育进程甘肃的先民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很早,距今7800年至7350年间,秦安大地湾的先民已采伐利用木材修建简易房屋。距今5900年至4860—5220年间, 已能加工建筑房屋用的枋木和木板,并对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黄帝时期甘肃东部的人已知“时播百谷草木”(《史记·五帝本纪》),开始种草种树;西周早期,东部群众已对天然森林开始抚育。《诗经·文王之什·旱麓》篇说:“琴(茂密貌)彼柞或,民所燎矣。”其意郑玄笺说:“柞棫之所以茂盛者,乃人熂燎其旁草养治之,使无害也。”西周时的人已懂得了物候期,并且用于日常的生产生活。《诗经·豳风·七月》中“六月食郁及薁”,“八月剥枣”,“九月薪樗”的记述说明当时的人已基本认识到植物的生命现象与季节的密切关系;秦孝公时,不许耕垦山林泽薮,自觉地保护山林;战国至汉初,今陇东、陇西地区林牧业已很发达,在全国来说,也是“饶材、竹、榖(构树)、、旄、薁之地(《史记·货殖列传》);战国末年至秦、汉,曾沿秦长城大规模地种植榆树,形成一条边塞,名曰榆谿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时,《田律》中有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记载,条文的大意是:春二月不准进山砍伐木材,不准堵山区水道;不到夏季,不准烧草木灰作肥料。不准采取刚发芽的植物,到七月解除禁令。只有因为死亡而需伐木制作棺木的,不受季节限制。西汉时对全国的造林作了全面规划,要求“燕秦(包括甘肃部分地方)千树栗”,其经济效益,对于一户人来说,可“与千户候等”(《史记·货殖列传》);公元423年时,罽宾(古西域国名)僧人昙摩密多从龟兹到敦煌,“建立精舍,植奈千株,开园百亩”(《高僧传》);唐代,除大规模开发森林外,还在《田令》中规定授给农民用以种树的“永业田”,并且要求在永业田垦种桑50多株,榆、枣各10多株,归农民私有;宋代开国之初,大兴土木,在天水、甘谷、武山等县的渭河南北一带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因木材需要东运,木材筏运技术相当发达,曾将这一带的木材于“春秋二时联巨筏,自谓达河(黄河),历砥柱,以集于京(今开封)”(《宋史·高防传、张平传》北宋时还禁止私人到秦陇贩运木材,如有违犯,都要查处;在平原地区实行农林并举方针。宋太祖建隆年间,曾“申明周显德三年之令,课民植树”。对广植桑、枣者“止纳旧租”,以示奖励;对“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宋史·食货志》);元代,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曾“禁诸道戊兵及势家纵畜牧犯桑枣禾稼。”“种植之制,每丁课桑枣二十本。土性不宜者,种榆柳等,其数如种杂果者,每丁十株,皆以生成为数,愿多种者听”(《元史·成祖本纪、食货志》);明代,民勤县有了植树造林多活多奖、皆死者罚的奖罚政策,因此,栽树的人“不敢怠慢敷衍”(《镇番遗事历鉴》)。明永乐十年(1412年)五月一日曾敕谕临洮地面大小官员军民人等;“不许侵占、骚扰寺庙田地、山场、园林”。这对当时护林当有一定作用;清代,夏河县拉不楞寺院和尚,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起,先后在寺院对山和王府桥湾山上造林约80公顷,长得郁郁葱葱,开创了人工云杉风景林的成功首例。清世宗时(1723—1735年),河西垦区麻黄冈一带营造护渠、护岸和防风固沙林。清同治十年二月(1871年)至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所部清兵,先后在甘肃境内栽植“左公柳”52万余株。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布政使谭继洵在全省推广种桑养蚕,并有一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办法。清代的护林特点, ☚ 2.甘肃原始森林的沧桑变迁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甘肃林业建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