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3.推行稻田三熟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3.推行稻田三熟制 3.推行稻田三熟制广西冬季气候温暖,桂南还有“天然温室”之称,适宜一年三熟,如稻稻麦、稻稻薯、稻稻豆、稻稻烟、稻稻油、稻稻肥、稻稻菜等多种结构的三熟制种植方式,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可以增加粮食,培肥地力,增加粮食油料和现金收入。新中国成立前,桂北单季稻地区有冬种的习惯,其他地区秋收后农田以犁晒为主,很少种植冬季作物。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广西复种指数只有135%。土地改革以后,各地积极发展冬种,当时由于粮食不足强调冬种粮食作物,解决粮食问题。从1961年起,桂南的容县连续3年进行试种红花草试验,探索出用根瘤菌拌种、稻底播种、开沟排水、施放磷肥等一套栽培办法获得成功,亩产鲜苗一般1—2吨,高产的达3吨以上。60年代初期,各地把冬季绿肥作为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重要措施来抓,层层示范,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到1964年,全自治区冬种绿肥面积达到27万公顷,1965年增加到53万多公顷,并保持了相对稳定。加上其他冬种作物,全自治区冬种面积达到73万多公顷。复种指数由1950年的135%上升到1965年的165%。后来由于绿肥留种问题没有解决,品种逐年退化,绿肥鲜苗产量越来越低,加上指导思想上越来越偏重化肥,忽视绿肥和农家肥,导致绿肥种植面积逐年减少,1985年减至10万多公顷。1986年以后,各级农业部门把恢复和发展绿肥及其他冬种作物作为粮食增产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绿肥种子的收购和调运问题,安排专项化肥指标支持农民种好冬季作物,从此冬种作物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全自治区1988年冬种绿肥面积已恢复到17万公顷,其他冬种作物32万公顷。1989年全自治区冬种粮食作物达5.75万公顷,其中最多是冬小麦2.95万公顷,其次是冬红薯1.29万公顷。截至1992年,全自治区冬种作物发展到81.18万公顷,其中绿肥35.5万公顷,蔬菜27.69万公顷,油菜5.64万公顷,马铃薯2.65万公顷,冬红薯2.57万公顷,蚕、豌豆2.45万公顷。 ☚ 2.单季稻改双季稻 4.旱地多熟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