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通鉴考异》《通鉴考异》 三十卷,无序引题跋目录,但每卷前列衔名,其衔与《进书表》衔同,每叶版心有万历十四年五字,此刻书之年,下有姓名,当是写书人或刻书人。予初疑胡氏散入书中,或有遗漏,今得此单行刻本,未暇用全书对勘,姑就首一二卷勘之,则绝无遗漏。惟原本《考异》第一卷,于汉高后元年欲王诸吕使大谒者张释风大臣下,有《考异》一条,胡已散入《通鉴》第十三卷高后元年此文之下矣,乃于前第十二卷惠帝三年匈奴致书亵嫚使大谒者张释报书下已先截此一条,盖《考异》此条辨张释、张泽异同,胡因惠帝一条在前,欲移入,又忘删后条,遂彼此复见耳,其疵谬如此而已。然则全书皆未必有遗漏,或谓陆德明《经典释文》,后人散入各经注疏遗漏甚多,故单行足本可贵;《考异》散入既无遗漏,则单行本徒为赘疣。予谓不然。古人著述,当留其真面目,方见古人苦心,只因后生既懒惰,又急躁,故欲省两读,胡氏散入诚便,予特爱单行本,谨藏之。 (清)王鸣盛:《通鉴考异》,《十七史商榷》 卷100。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宋司马光撰。此书于元丰七年随《通鉴》同奏上。高似孙《纬略》载光编集《通鉴》,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文献通考》载,司马康所述有司马彪、荀悦、袁宏、崔鸿、萧方等、李延寿及《太清记》、《唐历》之类。洪迈《容斋随笔》所摘,有《河洛记》、《魏郑公谏录》、《李司空论事》、《张中丞传》、《凉公平蔡录》、《邺侯家传》、《两朝献替记》、《后史补金銮密记》、《彭门纪乱》、《平剡录》、《广陵妖乱志》之类。不过偶举其数端,不止是也。其间传问异词,稗官既喜造虚言,正史亦不皆实录。光既择可信者从之,复参考同异,别为此书,辨正谬误,以祛将来之惑。昔陈寿作《三国志》,裴松之注之,详引诸书错互之文,折衷以归一是。其例最善。而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书明所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实自光始。其后李焘《续通鉴长编》、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皆沿其义。虽散附各条之下,为例小殊,而考订得失则一也。至陈桎、王宗沐、薛应旂等欲追续光书,而不能网罗旧籍,仅据本史编排,参以他书,往往互相抵牾,不能遽定其是非。则考异之法不讲,致留遗议于本书,滋疑窦于后来者矣。其中如唐关播平章事拜罢,专引《旧唐书》,而不及引《新唐书》纪传年表以证其误者,小小渗漏,亦所不免。然卷帙既繁,所谓抵牾不敢保者,光固已自言之,要不足为全体累也。其书原与《通鉴》别行,胡三省作《音注》,始散入各文之下。然亦颇有漏略。此乃明初所刊单本,犹光原书卷第,故录之以存其旧焉。 (清)永 瑢:《四库全书总目》卷47。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光作通鉴所采书,自正史以外,杂史至三百三十二种,记录既繁,异同互出,因参校以作此书,明所以去取之意。元丰七年,随通鉴同奏上。 (清) 永 瑢: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5·史部2·编年类。 《资治通鉴考异》三十卷: 宋司马光撰。《四库全书》著录,《读书志》、《书录解题》俱载之。此书亦与《通鉴》及《目录》同奏上,《进书表》所谓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途者也。按编集《通鉴》采用之书,正史而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其残稿在洛阳者,尚盈两屋,绝非掇拾残乘者可比。虽助其事者有人,而考订同异,归于一是,俱可以己意斟酌之,因摘正文为纲,而夹注考取之意于其下,此实创例,后李仁父(焘)、李徵之(心传)诸家皆仿而行之。足以供读史之一助。故胡身之注《通鉴》,即以是书散入各文之下,以省学者两读,此其用意固善,所以仁父、徵之诸公修史,即自以《考异》散附各条之下,身之亦循是例也。然君实原书不得见矣,此犹是明初所刊单本,殆可宝贵焉。 (清) 周中孚: 《郑堂读书记》卷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