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
目前仍是农业生产的动力之一。吉林省养马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前饲养的马匹基本上是属于蒙古马系统。由于沙俄、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带入部分马匹的影响,也形成一些杂种马。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发展生产的需要,50年代初相继建立起种马场和人工配种站,对马匹实行改良。并先后从国外引进优良品种,有阿尔登马、苏重挽马、富拉基米马、卡巴金马、苏高血马、顿河马等,对吉林省马匹改良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吉林马。吉林省从1950年开始以本地马为基础,用阿尔登、顿河种公马,采取轻重种复杂杂交或重种级进行杂交,经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培育而成的新品种。该马适应性强,能适应温差大的生态环境,也能适应精料较少,终年半舍饲半放牧的粗放饲养管理条件。与杂血马和本地马同样饲养管理,同样使役的情况下尚能保持较好的膘度。吉林马具有力速兼备、轻快灵活、适应性强、耐粗饲并富有持久力等特点,适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业的需要,是较理想的农用马。
阿尔登马。小型重挽马品种。1950年初引入吉林省。主要在德惠种马场饲养。该马体质结实,性情较温顺,经过训练,即可用于农田作业也可运输使役,能吃苦耐劳,有强大的挽力,动作较灵活,并有一定的持久力。堪称力速兼备,经济利用价值高的重挽型改良用种马。对杂交改良本地马和吉林马育种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凡含有该马血统的杂种马,体型外貌较本地马有明显改善,工作性能显著提高;遗传性能比较稳定。该马对于环境条件和饲草、饲料并不十分苛求,能耐粗饲,容易饲养。对严寒酷热较为适应,能长年保持良好的营养健康水平,是一个适应性较强的优良马种。
苏重挽马。大型重挽马品种,1953年引入吉林省。主要在长岭种马场饲养。该马体质结实,体型匀称、丰满。稍偏于湿润型,悍威较差,头长中等,颈长适度,肌肉发达,背直而广,四肢肌腱发育良好,骨骼强大,蹄质坚韧,是典型挽用品种马,挽力性能好,最大挽力为360—400公斤,相当于体重的48.19%—53.54%。该品种已经成为吉林省的马匹品种资源之一,在改良本地马中发挥了较大作用。苏重挽马能适应吉林省的自然条件,对草原地区的春季风沙干旱和夏季的蚊虻搔扰有较强的抵御能力。生后发育正常,体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