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2.水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2.水稻 2.水稻辽宁省种植的水稻,主要以常规粳稻品种为主,粳型杂交稻品种占用一定面积,糯稻、旱稻有小面积种植。50年代主要种植伪满期间留下的常规粳稻品种,如农林1号、元子2号、信友早生、京兴亚、陆羽132号、石狩、白毛等品种;50年代末到60年代后期,经省内科研单位、县示范农场系统选出一批新品种,国家从日本引入一批新品种,主要种植推广的品种有卫国、卫国7号、晋森5号、农垦19、20、21等;70年代京引系统和外引品种成为省内主栽品种。主产稻区主栽品种有京引3号、京引35号、京引177号、京引47号等。80年代以后,基本上以省内自己培育的品种替代了引进品种。1974—1976年辽宁省农科院稻作研究所在粳稻杂交育种上实现了三系配套,选配成功我国第一个粳稻杂交种,首次在北方稻区应用推广。从70年代到90年代,全省大面积种植的主要水稻品种有: ☚ 1.玉米 3.高粱 ☛ 2.水稻 2.水稻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通过大力兴修水利,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使水稻生产得以迅速发展。1956年全省水稻面积发展到29.6万公顷,单产3 030公斤,总产量达到89.3万吨,比1949年分别提高了3.6倍、47.4%、5.7倍,1958年以后,水稻生产受到一定影响,水稻总产量下降到30.1万吨,仅为1956年水稻产量的33.7%。1963年全面调整以后,随着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全省水稻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73年水稻单产达到4 860公斤,总产达166.6万吨,水稻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随着旱育苗技术、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和施肥技术的改进 (改过去表层撒肥为深层施肥、全层施肥和分期施肥、施穗粒肥等),全省水稻生产又有新的发展。1978年全省水稻平均单产5 505公斤,1980年上升到6 105公斤,从而使水稻总产量突破200万吨大关,达到235.3万吨。在品种方面,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推广 “丰锦”,取代了 “京引3号”、“京引35号”。80年代是辽宁水稻生产大发展时期,面积稳步扩大,单产水平也有较大提高。1984年水稻面积达43.2万公顷,单产7 665公斤,总产量达330.5万吨。突破亩产500公斤、总产300万吨大关,使水稻面积占粮豆作物总面积的16.6%,水稻产量占粮豆总产量的23.2%,成为全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在生产技术上,1984年全省旱育苗插秧面积已占水稻面积的73.9%。这个时期稻田育苗已由旱育苗向营养土旱育苗、园田地旱育苗和盘育苗发展。在插秧形式、施肥、灌水技术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80年代“辽粳5号”、“黎优57”、“丰锦”、“京越1号”、“秋光”为主栽品种。90年代,辽宁省水稻生产逐渐由追求扩大面积、提高单产的产量扩张型转向提高质量、产量并重,突出效益、省成本。宽床开闭式园田稀播种旱育苗、三旱整地、超稀栽植、抛秧、浅湿干间歇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稻田综合开发等技术迅速推广应用,水稻单产、效益都进一步增加。1998年,全省水稻面积49.6万公顷,总产量429万吨,平均单产8 649公斤,分别比1984年增长14.8%、29.8%、12.8%。全省抛秧栽培面积达到24.5万公顷,大垄双行3.3万公顷,配方施肥29.3万公顷,稻田养蟹1.6万公顷,稻菜轮作6 000公顷。辽粳294、辽盐14等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成功培育和大面积推广,为提高全省水稻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品种保障。目前,辽粳294、辽粳454、辽粳326、秋光、辽开79、营8433等品种在辽宁占居主导地位。 ☚ 1.玉米 3.小麦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