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新中国成立后中等农业专业教育的发展
新中成立后,甘肃省中等农业专业教育,经历了 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 大体分为四个时期。
(1)整顿提高时期(1950—1957年)。这一时期对各校进行了调、转、撤、并,主要集中力量办好兰州、临洮、张掖3所中等农业专业学校,保留校所表面上比原先少了一些,但由于师资力量加强,教学设备不断得到充实,却为甘肃的农林牧各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实用的中级农业科技人才。
(2)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5年)。1956年,甘肃农业生产创造了50年代的最好水平,适应“二五”农业发展计划的需要, 在办好已有3所中级农业学校基础上,1957年前后又有一批新的农业学校在陇原大地上创立。他们是甘肃省林业学校、甘肃省气象学校(校址均在兰州)、甘肃省畜牧学校、甘肃省水利学校、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地址均在武威黄羊镇)。这批新建的专业学校,不论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舍建设方面,在当时条件下,都是比较好的。但在“大跃进”文化教育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几乎所有中等农业学校都掀起了办高等农业院校的高潮, 这当然是完全脱离实际的,接着遇到了三年暂时困难,所有中等农业学校一律暂停招生(约2—3年)学生停学回家,一些学校受到严重破坏和损失难以言状。1963—1965年这些学校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而逐渐好转,但已大伤了元气。个别偏远地区如庆阳地区新建了庆阳农业学校, 平凉新建了平凉地区农业学校。
(3) 严重受挫时期(1966—1976年)。这一时期“文化大革命”的厄运同样无情地落到全省中等农业专业学校的头上,他们有的被下放,如兰州农业学校被迁往清水, 改名为天水地区农业学校, 兰州林校迁往平凉;有的被撤销,就连全省办学历史最长的临洮农校、张掖农校都不能幸免。70年代中期,一些学校名义上予以恢复,但校舍破旧不堪,设备损失殆尽,师资严重缺额,临洮农校的大部分校舍直至1980年仍然被县医院占据,加上受“教育要革命”办学思想的影响,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
(4) 健康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进一步确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在“科教兴国”、“科教兴农”方针指引下,甘肃省中等农业专业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主要表现为:
农业专业学校总量增加。截止1992年底,全省共有各类中等农业学校19所,比1956年增加16所,比1965年增加11所,其中天水农业学校、临夏州农业学校、陇南农技学校、山丹培黎农牧学校、庆阳地区林业学校、甘南畜牧学校、庆阳地区农机学校、甘肃乡镇企业学校(校址:武威)等所农业学校都是80年代建立的。
在教学结构上作了有效调整。50年代初全省3所中等专业学校,均以农业学校命名,设农、林、牧各科,结构比较单一, 1957年前后创立了独立的林业学校、畜牧学校、水利学校、气象学校和农业机械化学校,结构布局趋向合理。农业的比重大些也是合理的,但在结构布局上仍不免有畸重畸轻的现象。80年代以来根据“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原则,作了新的补充和调整。在天水、庆阳办起林业学校,甘南兴办畜牧学校,兰州办起园艺学校,不但填平补齐了一些薄弱环节,而且结构布局上也日趋合理与完善。
根据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需要调整专业学科的设置,增设水利、果树、园艺(陇南为多种经营)的农业学校显著增多,农业经济、林业经济、畜牧业经济的学习与掌握日益提到重要地位, 适应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二三产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乡镇企业学校应运而生,专业已扩大到果品加工及山丹培黎农牧学校的陶瓷工艺专业, 适应城乡人民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兰州市园艺学校,除设瓜果蔬菜等专业外, 还设有园林花卉和观赏园艺两个专业。虽然这些调整只是初步的,但却朝着市场化经济和培养专业化人才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甘肃中等农业学校,经过“三年困难”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的磨难,说它是遍体鳞伤、损失惨重一点也不过分。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大力气,重建校舍,配备师资,增补设备,千方百计克服极大的困难,终于将原兰州农校从清水迁回兰州,原甘肃林业学校由平凉迁到天水小龙山林区边缘,将陇南农技学校由徽县迁到武都,将甘南畜牧学校由夏河桑科迁到自治州首府——合作。与此同时,还为教师评定晋升职称,改善了生活、居住和工作条件,使教师能够比较安定和较有效地做好教学工作。毕业生绝大多数都走向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发展农业商品生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