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习环节
50年代,学习原苏联经验,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改革了教学方法。在上课时间安排上,农业院校改为6时一贯制,(即6节课统统排在上午上完),但不到一年,高等教育部即发出通知予以停止。经多年的教学实践,农学院在应用新的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习题、答疑、实验、学习等方面,在成绩考核方法上,有的课程笔试改为口试,记分方法也从1953年起,采用优、良、及格、不及格的四级记分法。
学习原苏联的一个特色是在高、中等农业院校中规定了教学实习和生产学习的环节,这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发现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技能训练都是有必要的,是使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实际的好方法。
农业部转发国务院1953年7月公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工作的决定》后,于当年8月份,南京农学院组织160名农学系学生参加为期4周的生产实习和教学实习,这是该院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暑假实习,该院还成立了生产实习领导委员会。与此同时,苏北农学院也建立了以院长为首的生产实习委员会,农学(三)班等100多名学生在30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分赴苏北农场、练湖农场、望亭农场等地进行为期3周的生产实习,开始打破了历史上上课在课堂,实习在校内农场的旧框框,有利于全面地培养技术人才。1954年5月,高等教育部正式颁发了《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生产实习暂行规定》,江苏省农业院校学生的生产实习从1953年的“重点指定为主,有条件自办为辅”的做法,进入了“全面按照各校现行教学计划的规定进行”。
学习原苏联,改革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产生了生搬硬套的现象。1955年2月,中央发现这一问题后,提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针和“学少一些,学好一些”的原则,从此,高、中等农业院校一味学习原苏联的热度才逐步降了下来。1957年后,农业院校为了贯彻毛泽东主席提出的“教育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才开始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教育改革路子。